在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面前,他用冲锋在前,靠前指挥的实际行动,稳定了民心,成为带领灾区群众抗震救灾和生产自救的“主心骨”。前不久,他被中组部表彰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甘肃省陇南军分区司令员崔喜春。
汶川大地震导致甘肃陇南9县(区)327人遇难,7286人受伤,城乡道路、通讯、电力、供水中断,倒塌房屋15.7万间……
灾害发生时,甘肃省陇南军分区司令员崔喜春迅速中止在省军区参加的后勤建设观摩会,冒着余震和山体随时滑坡的危险,火速向灾区挺进,昼夜兼程赶赴徽县嘉陵镇宝成铁路109隧道实地查看灾情。
在赶赴灾区的路上,崔喜春通过车载电话指示军分区立即成立抗震救灾临时指挥所,并启动抢险救灾应急预案,下发紧急动员令,要求所属县区人武部迅速摸清灾情,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抗震救灾,自救互救。
尽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但当崔喜春赶到嘉陵镇时,才发现这里的灾情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强烈地震导致宝成铁路徽县段109隧道严重坍塌,将宝鸡开往成都方向的21043次货车掩埋,火车头起火后引起拖挂的12节油罐燃烧,熊熊的火光和噼里啪啦的燃烧声让嘉陵镇上空充满了浓烟。
他不顾徽县人武部官兵的劝阻,打着手电徒步查看灾情。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后,他在现场向省军区和兰州军区报告了陇南地震灾情。
5月12日晚,兰州军区迅速调派某红军师“金刚钻团”工兵连和某集团军工兵营官兵赶赴徽县抢险救灾。
作为陇南市委常委,崔喜春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陇南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请求,及时向上级报告请示动用部队抗震救灾;及时向担负救灾任务的部队通报陇南灾情及道路情况,为任务部队抽组兵力、制定救灾方案提供依据。
他用深入一线获取的准确信息,确保了军区派往陇南灾区的5000多名官兵有序开进,在到达指定地域的第一时间立即展开抗震救灾工作。
5月13日下午,崔喜春接到电话:212国道大岸庙至桔柑乡贺家坪村山体滑坡,造成公路中断,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无法开进。
放下电话,崔喜春迅速带领武都区民兵应急分队120人,冒着余震、落石的危险,立即投入到抢修公路的紧张战斗中。经过40多个小时的苦战,国道抢通了。
5月26日下午16时,碧口水电大坝水位上涨,坝底出现险情,下游上千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困难面前,崔喜春主动请缨,抽调由14名共产党员组成的“党员突击队”,跳入水库,摸清了大坝险情,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化解了一场危机。
“灾后重建和抢救伤员一样重要。”在研究确定常委定点包村重建的会议上,崔喜春主动提出承包全市最偏远的一个山村。这个村有163户村民,倒塌房屋166间,受损530间。通往该村的乡村公路山高、路窄、弯急、坡陡,就是在这样的山路上,崔喜春一周时间已跑了3次,对选址重建、平整场地、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调查论证。在崔喜春的带领下,陇南灾区到处呈现出民兵突击队与群众共同建设新家园的火热景象。
陇南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市委书记王义说:“崔喜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队高中级干部的良好形象。”
20多次遭遇山体滑坡和飞石砸车等危险,却始终没有阻挡住崔喜春深入一线、连续作战的步伐。崔喜春先后在文县、武都、康县、徽县等重灾区靠前指挥,组织指挥百余名现役官兵、千余名应急民兵、万余名基干民兵,奋力抗震救灾,帮助灾区群众搭建简易防震棚1878个,转移安置受灾群众3939人,抢修乡村道路121公里,卸运救灾物资1002.3吨,拆除危房9473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