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4时28分,大地震突如其来,川西震中地区变成“信息孤岛”。
紧急关头,成都军区通信系统一支支通信分队空降、泛水、翻山,快速奔赴重灾区,在第一时间传出了震区的声音……
通信触角向震中顽强延伸
汶川大地震,对应急通信保障是个空前考验——
重灾区,电力、通信、交通,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全部被摧毁。
前线指挥员随着灾情的变化经常出现在一线,指挥所不再相对固定,通信保障分队如何保障随时做到动中通、适时通?
短短几天时间,十几万抗震救灾部队从四面八方奔赴北川、茂县、什邡、青川……在10万平方公里的震区同时展开通信保障,应急分队能不能跟上?
大灾就是大考。关键时刻,总部第一时间为通信兵配发海事卫星等便携式通信设备,成都军区通信团官兵临时抽组、现学现用,各项保障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5月13日12时40分,成都军区某通信团应急通信小分队,随某炮兵团先遣突击队历经15个小时,徒步翻山越岭到达映秀,开通海事卫星电话,迅速将灾情传回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
与此同时,一支通信应急分队空降进入汶川县牛脑寨,及时开通应急通信枢纽,为阿坝州委向四川省委、省政府报告灾情搭建了信息通道。
堰塞湖告急!应急通信9人分队机降唐家山,开设应急通信枢纽,第一时间报告堰塞湖水文监测信息。
通信触角,在余震中顽强延伸。
联合机制提升通信保障效能
抗震救灾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只有军民联合才能打胜仗。
5月16日,成都军区通信指挥中心在总参通信部的指导下,与中国(四川)电信、移动、联通等地方运营商召开协调会,建起抗震救灾军地联合通信保障协调小组,对通信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集中管理,加快了灾区军用和民用通信的恢复速度。
5月18日,某军用导航频率受到干扰,军地联合通信保障协调小组迅速排查了干扰源,保证了10余架次飞机安全起降。
某集团军官兵进村入户后,军用移动通信设备使用受限。军地联合通信保障协调小组立即展开攻关,开通了移动基站,17个自然村的通信问题彻底解决……
从大部队开赴灾区到小分队进村入户,军地双方先后联合派出2000余人,组成500余个抢修分队参与灾区通信抢修,开通应急通信站12个,完成600余公里光缆敷设和8000余公里被覆线架设。
一个多月来,中国电信为部队无偿提供了21个宽频信道,中国移动免费捐赠了10万部手机和10万张免费电话卡,中国联通无偿提供了45部宽带卫星小站,在北川、映秀等重灾区开通移动基站,构建起军警民一体的通信保障体系。
快速反应能力来源于有备无患
抗震救灾中,每逢重大任务和危险时刻,总有一支支“通信轻骑兵”动若风发,第一时间向指挥部传回信息,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依据。
一个多月以来,成都军区通信部队按照“应急应变,以通为主”的保障原则,综合运用机降、车载、徒步等方式出动4000余名官兵,震后72小时内相继在汶川、茂县、北川等13个重灾区建立起18个通信枢纽或应急通信站。
快速机动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来自于平时抓好针对性训练。近年来,成都军区某通信团每年都将部队整建制机动开进到绵竹一带摔打磨炼,不设预案机动,随机设置情况,既抓落差较大的丘陵地带的应急通信训练,又抓电磁环境复杂的城镇应急保障训练,既抓话音通信,也抓数据、传真通信。今年3月,他们还采取滚动拉练与随机导调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展开野外组网实习,大报量、全天候、满负荷的基础训练。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平时的训练课目,此次都派上了用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