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一直置身于感动的旋涡之中。刚从灾区回来,我又受命参加全国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的工作,有幸近距离地接触从抗震救灾一线下来征尘未洗的英雄,观察他们凝重的表情,感受他们朴素的言谈,更令我感动的是,英雄流下的热泪。
报告团里有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大校,他叫王凯,是某红军师师长。这次抗震救灾,他率领的部队到达重灾区北川,先挺进震中映秀镇,打通通往震中的交通要塞,进村入户搜救群众,屡建奇功。“敬礼男孩”郎铮、“芭蕾女孩”李月,以及温总理为其让出“救命通道”的小女孩宋馨懿,都是这个师的官兵们救出来的。灾区百姓都知道,抗震救灾部队有个红军师,师里有个英勇善战的大胡子师长。
王凯外形粗犷,却是侠骨柔肠的汉子。那天我们一起研究报告稿时,他讲到一个细节。5月13日凌晨,部队突入重灾区北川县城,看到那么多遇难者的遗体,听到那么多废墟下的呼喊,他立即指挥来不及卸下行装的官兵,冒着余震展开营救。他看到被崩塌的山体全部掩埋了的北川中学新校区的废墟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在晨曦中迎风飘扬。顿时,他的眼泪流了下来,他感到充满了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慢慢抬起右臂,面对国旗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他说,这面红旗昭示着一种精神和希望,有我们强大的祖国和英雄的人民,还有什么惨烈的灾难不可战胜呢?
44岁的羌族汉子郑强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这次地震灾难夺去了他29位亲人的生命。而他把巨大的悲痛强压在心中,带领民兵应急队员共搜救和转移群众近2000人。他说:“自己的亲人是亲人,别人的亲人也是亲人。尽量能多救出一个人,就是对亲人最好的纪念。”当失去亲人的噩耗传来,郑强忍着悲痛,没有流泪,“因为我是指挥员,我不能在我的兵面前流泪。”已经遇难的姑妈是郑强一生中最重要的亲人,待他像亲生儿子一样。姑妈遇难时,还穿着郑强为她买的那件白衬衣。迟来的郑强跪在姑妈的遗体前,邻居大妈问他:“听说你昨天就回到了北川,怎么现在才来?”每一次讲到这里,郑强都哽咽不止。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政委张晓峰是报告团里最悲伤的一个人。地震后,他们团以最快的时间出动直升机勘察灾情,第一时间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每一次旋翼轰鸣,都意味着给灾区带去希望;每一趟浓云穿梭,都有群众的生命得到拯救。
张政委说,团长余志荣老家就在汶川,地震后与亲人失去了联系,家人生死未卜。每次团长驾机从家乡上空飞过,都不忍心也不敢朝下看。有时,团长已连续飞行了好几个小时,可任务一来,他还要亲自去飞。张政委每天在机场迎接他,两个男人常常无声地拥抱在一起,许久也不松开。就在张政委准备报告稿期间,传来了邱光华机组失事的不幸消息。那天,他一个人在房间呆了很久很久。那些都是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啊!这些日子,他的眼睛始终是红肿的。最后试讲的那天,结尾的那句话,张晓峰是用哭音喊出来的:“让我们用生命飞翔!”
报告团成员中,还有第三军医大学政委高福锁,被誉为“铁军”师的师长杨剑,女飞行员、某航空师副师长刘文力,武警北川县中队副指导员贾达国……他们是所有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英模个人的杰出代表,他们每个人的后面,都有一个英雄的群体。
全国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正在全国巡回报告。英雄们的讲述,无数次让听众热泪涌流。在悲伤成河、真爱成海的日子里,中国流下的每一滴泪水,都将镌刻进历史,铸就仁爱、坚忍、包容的民族气质。擦干眼泪,伟大的中国人民将铭记灾难,昂起头颅,大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