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22日,记者赴平武县救灾部队采访,途经叠溪镇叠溪海子,当地羌族群众自发地跳起锅庄舞,欢迎子弟兵的到来。 本报记者 周朝荣摄
|
面对险情,茂县人武部的同志创造了一条经验:每遇危险地带,都能看到挥舞小红旗的民兵安全哨,指挥车辆或停或行。
茂县救灾还有一条经验,他们概括为“三建”:“政府筹建、部队帮建、群众自建”。
媒体上登了很多灾区搭建活动板房和帐篷的照片,其实,在灾区还有另一种临时安置房,那就是部队帮助群众从废墟中挖掘材料搭建的自建房。搭建这种房子,国家每户补助2000元。羌族群众很欢迎这种分散安置的方式。这种办法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还有一个例子:40台运输车牵动了茂县市场。
茂县盛产瓜果、蔬菜,是成都的“菜园子”。地震后,运输必须绕行近千公里的路程,运一趟光运费就要1万多块,比一车水果还贵。
茂县任务区内成都军区某师、济南军区某师、武警重庆总队等部队联合抽调40台车辆组成运输队,利用运输救灾物资到灾区后返回的空驶车辆,为老百姓抢运蔬菜水果。很快,在成都出现了“灾区水果蔬菜专卖点”,往往比一般的摊点卖得快。
40台车跑了8趟,为群众抢运蔬菜水果260吨,一下子在受灾群众中传开了。随后,由政府牵头,在都汶公路打通之前,有计划地安排空驶车辆为群众服务。
在凤仪镇南店坡村,记者见到了种植大户李维全。他正忙着给樱桃树施肥、喷药。就在前两天,县农业局安排6台车,将他和其他村民的6000多斤樱桃、1万多斤莴笋运到成都销售,他一车樱桃就卖了3万多元。
李维全的眉头舒展了,他做梦也没想到大灾之年樱桃还能卖个好价钱。他激动地拉着某师副师长孙先富的手说:“东西能卖出去,能见到钱,我们心里就有盼头了,生产自救的劲头更足了。”
出茂县县城不远,就是1933年发生7.5级地震的叠溪海子,震后形成一大一小两个堰塞湖。村支书赵银宽说:“那次地震一个乡死了6000多人,无人来救灾。这一次,全国支援灾区,部队进村入户,村里的莴笋、辣椒、大白菜及时运出去,基本上没耽误。”
说话间,叠溪镇较场村村委会组织的舞龙队,敲锣打鼓来慰问济南军区某团二营官兵。村民们给部队领导献上了红色的像藏族哈达一样的“羌红”,拉着官兵跳起了锅庄舞。
从乡亲们脸上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灾后重现的生机,看到了灾区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