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连心箱 |
“敬爱的军人叔叔,您们好!在5.12大汶川大地震中,你们以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你们一定很辛苦吧!在这里,我代表灾区人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6月10日,一封来自绵竹市九龙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二班袁利小同学的信牵动着驻渝红军师官兵的心。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谢意、坚强勇敢的心透过纸背深深感动了所有的救灾官兵。
“你们是红军师吗?我家的墙快倒了,麻烦你们来帮忙拆了……”九龙镇双同村7组村民高天友的求助电话直接打到了值班室,值班员唐世毅立即将情况报告给师刘副政委。群众的需求就是任务,群众的电话就是命令,通信营10名官兵在营长任占慧的带领下立即出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排除了危险房屋。
针对受灾群众临时居住点较为分散,为第一时间让群众知道部队的联系方式,部队制作了5个连心箱,挂在主要路口,将部队名称、联系电话进行公示。让有困难的群众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与部队取得联系,确保群众有困难能找到部队、部队能迅速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连心箱挂起后,部队已接到十余封群众的感谢信和20余个求助电话。
| |
官兵搭建简易房 |
“简易房”搭出一片清凉
“老乡,这个简易房牢不牢不固,凉不凉快,你满意不?”“牢靠牢靠,太凉快了,可比帐篷舒服多了。”6月6日,解放军报社副总编在视察了部队为九龙镇清泉村村民搭建的临时居住点时与邓秀珍老人亲切交谈。当了解到该师官兵自进驻九龙镇以来,已为受灾群众搭建简易房40余间,解决了近200名群众的住房问题,不无感慨地说:“你们真的是与受灾群众走得越来越近,与人民群众联系得越来越紧。
6月3日,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部队调整部署到绵竹市九龙镇执行任务。接到命令后,该师刘副政委立即带领工作组深入九龙镇四村一社展开调查,设置了连心箱,主动了解受灾群众的需求,征求群众的意见。当了解到群众都希望部队官兵能够帮助他们修建临时住房,既能安住,又能防热,尽早找到家的感觉的时候,指挥组立即确立了部队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尽快帮助群众修建简易住房,尽快帮助受灾群众安顿下来,恢复生产。
官兵迅速摸索出可以利用倒塌房屋的废旧木料和老百姓收割的麦桔杆搭建简易草房,既实用又快捷,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不到2天的时间,在官兵的帮助和指导下,40余间简易草房在倒塌的废墟旁站立了起来,群众满心欢喜地搬进了自己的“新家”,终于找到了家的感觉。
| |
部队官兵展示学生来信 |
真心换真情,谱写鱼水新篇章
“叔叔,我长大也要当解放军,也要为人民做贡献……”临别之际,小袁利真诚地对我们说。6月12日,红军师专程派人找到了暂住九龙镇清泉村五组酒厂的来信人--年仅12岁的小袁利,给她捎去了一封官兵回信和慰问品。
由于没有确切的地址,地震后大部分群众又都是从山上搬出来临时找地方安顿,官兵只好从挂连心箱的附近居民挨家挨户地询问袁利家的具体位置,两小时后,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正在帐篷里自学的小袁利。当小袁利欣喜地读完官兵的回信,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叔叔们还能在百忙之中给我回信,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我自己的心情。你们真的很伟大,为了我们不顾一切,你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红军师官兵坚持有信必回、有求必应,有困难就帮。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官兵高度重视做好家庭受灾、亲人遇难、身患疾病群众的心理安抚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负担较重、心理问题突出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出现严重心理疾患的群众及时进行治疗,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的身心和生活的信心。在帮助受灾群众挖掘粮食、抢救财物、搭建简易房的过程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在共克时艰中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