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20分钟,我们师接到命令,马上启动应急预案,中止训练飞行,收拢在外飞机,立即转入战斗状态。震后1小时58分,2架伊尔-76飞机紧急升空,经两次转场、4个小时飞行,最先将242名专业救援队员和33吨特种装备火速运到灾区,第一时间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送到亲人的心坎上。
5月13日凌晨2点,空军命令:紧急集结飞机,抢运救灾人员。
可是,刚刚进入四川上空,一团团巨大的浓积云像石林一样挡在航路上,红色的结冰告警灯闪个不停。飞行遇到浓积云
就像航海遇到冰山一样,都要绕过去。师长郑元林果断作出决定,保持队形,直线上升,擦着云顶飞过去。9点50分,伊尔-76机群降落成都。随后,运八机群抵达彭山机场上空。这时,机场正下着大雨,能见度很差,塔台指挥员询问要不要备降其他机场?但同志们不想多耽搁一秒钟,按作战标准操纵飞机穿云下降。高度100米,还没有看清跑道,这时只有十几秒钟的机会,飞机降落不了就该复飞,大家一下子把心揪了起来。1秒、2秒、3秒……就在飞机准备复飞的瞬间,终于看到了地面为引导飞机着陆打开的探照灯。飞行员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全部一次着陆成功。我们快速卸载、连续往返、昼夜兼程,震后第一天就把6900名救援人员和210吨救灾物资运到灾区一线。
灾情超乎想象,需要迅速从全国各地空运人员和物资,但许多机场我们没有飞过,必须开辟新的航线。机组人员连夜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制订方案,边飞行边准备。仅灾后七天七夜,我们就转战36个机场,26架飞机在83条航线上穿梭飞行。每个机组平均每天飞行超过10个小时,连续工作时间达20小时,飞行员睡眠不到4个小时。我们常常是一个任务没有完,另一个任务就已下达;有的飞机还没落地,就在空中接到新的任务。机务人员日夜奋战在机场,飞机随到随检修,出动率始终保持了100%。58岁的机长李景贺,是我们空军最老的现役飞行员。考虑到他年纪大,开始没有给他安排任务,他找到政委激动地说:“我是个飞了38年的老党员,现在汶川遭这么大灾,我就是豁出命来也要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为了快运多运,他和其他飞行员一样,不顾飞行疲劳,主动帮着装货卸货,困了就打个盹、饿了啃一口面包。仅一次任务,就转战河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6个机场,连续工作了26个小时。在空运最紧张的时刻,我们11名女飞行员积极参战,5对飞行员夫妻同上蓝天、并肩战斗。这次地震,我们师有116名官兵家在重灾区,但他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他们说,看到我们的飞机一次次飞向家乡,我们对亲人获救充满信心,我们对重建家园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