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春节前夕,向守志同志在南京接受采访。 |
1980年8月10日,本报报道了南京军区“蓝军司令”这一新生事物,对推进全军的训练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将军深情回顾——
“蓝军司令”诞生经过
向守志,四川宣汉县人,南京军区原司令员,1917年1月出生,1933年参加少年先锋队,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
20世纪80年代初,全军上下为适应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广泛开展军事训练改革的探索实践。
王聚生当时是某集团军教导队副队长。他和战友们从研究外军入手,训活用活我军模拟部(分)队,为部队战术训练树立起活生生的对手,大大增强了训练难度,提高了训练质量。王聚生先后充当“敌军”排至师的指挥官,组织过近百次对抗演习,被部队官兵誉为“蓝军司令”。他的练兵风格是一狠,二严,三帮,训练总是“凶狠毒辣、诡计多端”。每次演练只要他这个“蓝军司令”一出招,就会有新的突然情况发生,往往使“红军”措手不及、难以应对,许多“红军”指挥员觉得与他对抗十分棘手。有位营长组织加强步兵营对坚固防御之敌进攻,趁夜暗组织接“敌”运动,在离“敌”阵地前12公里处,碰上了“蓝军司令”王聚生派出的侦察群,营长误认为是敌警戒阵地,便组织部队发起攻击,结果暴露了自己的行动企图。因为当时通信联络较差,部队展开后无法收拢,正在营长急得浑身冒汗时,王聚生命令“蓝军”发射照明弹,引导航空兵对该营进行“狂轰滥炸”,这个营“损失惨重”。演习结束后,“蓝军司令”王聚生又与这个营的指挥员共同探讨指挥得失。后来,那位在王聚生手下吃过几次败仗的营长变得聪明了,在指挥同类演习中打了胜仗。
当时我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我和军区机关的同志在部队调查研究时,专门与王聚生进行了座谈。我询问他,为何能把“蓝军司令”演得如此逼真?他说:“扮演‘蓝军’不能当熊猫,要当老虎。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胜利寄托在敌人的软弱和愚蠢上。无论是装备的机动性,还是官兵训练和战术手段,敌军总是有许多招数的。我们要把敌军的招数想全、想细,这样才能把部队训得更强。”“广积资料,博学多记,结合训练,灵活运用”,这四句话是王聚生研究敌军的体会。我十分欣赏他的观点,更欣赏他扮演“蓝军司令”的做法。我发现他非常爱钻研问题,很有自己的见解。他研究外军时,根据外军作战原则和编制装备,经常到现地摆一摆阵法,把“死资料”变成“活敌情”,从而把训练搞活了。他在对抗演习中,总是依据敌军作战原则,用一切手段置对手于绝境。逼着“红军”以变制变出新招,绝处求生。
“蓝军司令”这一新生事物,实际上是思想领域对旧的训练模式的一种挑战,是对军区部队军事训练的一个强有力推动。当时,训练领域由于多年来对外军研究不够深入,有的还是用老办法、老模式教育和训练部队,演习像是“演戏”,红方总是法定的胜利者。而“蓝军司令”的出现,一是对部队训练作风带来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对手“蓝军”模拟得像、模拟得强,红蓝双方对抗逼真,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训为战而不是训为看,克服了训练演习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摆花架子的现象,使部队训练更加逼真,更加符合实战。二是提高了部队训练质量和实战能力,通过“蓝军”独立与“红军”唱“对手戏”,改变了以往演习中“蓝军”作陪衬、当木偶的情况,充分调动和激发了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逼着“红蓝”双方比高低,比真本领,促使部队充分发挥诸军兵种的整体威力,形成强有力的打击“拳头”,去赢得战斗的胜利,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练兵动力,提高了训练质量。三是锻炼和提高最大的是各级指挥员。各级“蓝军”成为锻炼“红军”的磨刀石,引导指战员更加自觉地把眼光盯着实战,盯着对手去练兵。逼着指挥员针对战场复杂多变的情况,探索把握战争客观规律,争取战场主动权;逼着指挥员深入研究敌军,努力知己知彼,与狡诈多变的“蓝军司令”斗智斗勇,在应对多种难局、危局和败局中,提高灵活处置复杂多变战场情况的能力。
“蓝军司令”王聚生这一典型一经宣传和推广,迅速在全军掀起了一股“蓝军司令”热,给当时的军事训练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来的“蓝军”模拟部队建设、合同战术训练基地建设等训练改革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王聚生同志后来也走上了领导岗位,担任了师长、副军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