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坡村找水记
导视:一个世代饮用窖水为生的村庄,在一次次找水的经历中屡遭坎坷。生命之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群穿军装的打井人来到他们的身边,四十多天后,这里发生了怎样的巨变?被誉为“水神”的光荣部队和这个偏远的村庄又结下了怎样的情谊?《军事纪实》本期(下期 正在)播出《陡坡村找水记》。
字幕:2008年1月4日 宁夏人民会馆
2008年1月4日晚上8点,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会馆,一台名为《甘泉颂》的晚会再有几分钟就要开始了。
画面:演员们忙碌的身影~~
为了筹备这台晚会,演员们已经排练了1个月的时间。在这台1小时40分钟的晚会中,他们集中表现一个内容——兰州军区某给水团的官兵们为一个叫陡坡村的地方找水打井。为了能把真实的生活搬上舞台,很多演员曾多次前往陡坡村,那个曾经极度缺水的地方。
画面:幕布拉开,演出开始了。
随着幕布的拉开,舞台上一个个颇具艺术感染力的节目似乎已经把观众的思绪带进了那个偏僻的小山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陡坡村,位于十多条黄土高坡交汇的最高处,海拔1700米。因为常年干旱少雨,这里庄稼难以生长,就连草也无法成活。而在这里世代居住的村民只能靠水窖里储存的雨水生活。
陡坡村党支部书记 徐文魁
我们老百姓说的一个顺口溜就是,“山上火日头,深沟没水流”就是山上没有草也没有树。( 3199带 00:23:01 )
字幕:2008年1月5日 陡坡村
在陡坡村,在每家每户的屋檐上都能见到一根白色的管子,十几米长的管子上接房檐,下面一直延伸到院落里的一口井中,这口井被当地的村民俗称为“水窖。”
现场采访——
记者:这根管子是做什么用的?
村主任:下雨的时候,管子就把在房檐上囤积的雨水搜集起来,一起引到下面的水窖里。
记者:那这个水就是窖水了。
村主任: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喝这个水啊。
记者:那窖水是什么味道的?
村主任:苦,酸,咸,也叫苦咸水。
在陡坡村的村民眼里,水窖里的苦咸水也是比油还贵的宝贝。
陡坡村党支部书记 徐文魁
在农户家借油可以。水,但是水人家不给。(笑)就是水贵,洗脸就是一家四口人长辈先洗了之后,晚辈再洗这个水不换。( 3199带 00:25:39 )
据说在陡坡村,衡量一户人家的富裕程度主要看家里拥有水窖的数量。如果家里没有水窖对于小伙子来说就很难娶上媳妇了。
他叫张耀儒,今年六十一岁,为了让家里的四个儿子都娶上媳妇,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挖水窖。他家一共挖了十口水窖,四个儿子也因此都娶上了媳妇,如今最小的孙子也有六岁了。
画面:小孙子看到记者不好意思的躲到门后面微笑。
这个小姑娘叫袁秀铃,因为母亲是聋哑人,生活困难家里没有水窖。每天天还不亮的时候,她就要早早起来和爸爸去十几里外的一口公用水窖打水。
每次和爸爸出门打水前,小秀玲常常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让妈妈给她梳头。因为妈妈不能讲话,小秀玲总想在这个时候能和妈妈多亲近一些。她告诉记者今年她已经九岁了,而她长长的头发在解放军叔叔没来打井之前一共只洗过九次。
陡坡村小学生 袁秀玲
只有在夏天下雨的时候,才能用雨水洗一次澡,可开心了。
小秀玲从小到大都是梳着长发的,她说女孩儿梳长发才漂亮。在每天清早和爸爸打水的路上,她也是格外的开心,她希望自己的快乐能够感染到爸爸,让他也能减少几分因为没有水的忧愁。
画面:小秀玲开心地和爸爸讲话,空远的大山上,一对父女的打水的身影~~
这口公用水窖里储存的也是常年堆积的雨水,来打水的村民都必须赶在太阳升起前来打水,因为如果来得晚了,这里的水有可能就不多了。
画面:一个老奶奶清早赶着毛驴来这里打水。
同期声:小秀玲和爸爸把水担到家灌进水缸里。
过去在每天上学前,小秀玲总是这样小心翼翼地用一点水把毛巾润一下擦擦脸,她说长这么大也从来不知道“哗哗”的流水声到底是什么样的。
画面:给自己擦完脸后再给弟弟擦~~
小秀玲还要给自己灌一瓶窖水带上,因为学校里也没有水,她和同学们每天都要从自己的家里背一瓶窖水上学。
陡坡村小学校长 张谨
路比较远,把水背来已经冻成一个冰疙瘩,学校又用炉子再给化开。( 3260带 00:07:13 )
在陡坡村有窖水喝是赶上了好年头,因为只有天下雨,才会有窖水喝。可如果是赶上大旱的年份,村民们只能赶着牲口去几百里外的县城买水喝。
陡坡村党支部书记 徐文魁
就用那个毛驴子驼,两面两个桶,有一个棍子挑上,驼这个水,驼水吃,经常就是把桶也摔坏了,毛驴子有时候掉沟里死了。( 3199带 00:23:01 )
现场采访——
记者:去县城里拉水一定很贵吧?
村主任:一方水四十几块,加上运费得60多。
记者:那咱们的收入能有多少?
村主任:一年几百块钱。
记者:那咱们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水了。
村主任:是啊,人均三人之一的收入都用来买水了。
为了能够找到水,村民们也想到过打井,但浅井根本没水,深井又没办法打。
陡坡村党支部书记 徐文魁
打井也不容易啊,下去一打五六十米,下面就是严重缺氧也就是空气稀薄了,在打的时候有好多人当时在里面就晕了过去,这样一危险就再不打了。( 3199带 00:25:09 )
因为打井,张耀儒老汉成了村民们最佩服的人,他从二十一岁那年开始打第一口井,虽然整整用了五年的时间,却并没有打出水来。
陡坡村党支部书记 徐文魁
第一口井在他们家的院子里面打,打了有二十多米,遇到了料结石也就是说往下打很艰难,实在打不动了,然后他就放弃了。
打第一口井的失败曾让张耀儒老汉沮丧过一段时间,他的大儿子至今还能想起当时的情景。
张耀儒老汉的大儿子 张海路
伤心啊,因为打不出水,他难过。但是不打井就更没有水。
张耀儒老汉后来想明白了,打第一口井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家的人手不够,等过几年儿子们都长大了,干活儿的人多了就一定会打出水来。
又过了十年,张老汉带着四个儿子们又开始打第二口井,但没想到五年后还是没打出水来。
张耀儒老汉把第二口井失败的原因归结在井位的风水不好,他坚持要再打第三口井。
张耀儒二儿媳妇 曹进君
在没嫁过来的时候就听说这里有个张老汉天天打井,建水窖。村里村外的人都很佩服他的。
字幕:2008年1月6日 陡坡村
在张老汉五十九岁那年,他又带着儿子们打井。这次打井一共用了两年的时间,这口井打到了六十四米深,虽然打出了井水,但张老汉还是失望了。
张耀儒现场采访:第三口井三天才接一捅水,后来修路就不要了。哎呀,没有水啊。
2007年9月16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从陡坡村的村民来说却是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一天。这一天,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有水的希望。这一天,被他们誉为“水神”的穿着军装的人终于来到了他们的身边。
隔断:一个世代饮用窖水为生的村庄,在一次次找水的经历中屡遭坎坷。生命之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群穿军装的打井人来到他们的身边,四十多天后,这里发生了怎样的巨变?被誉为“水神”的光荣部队和这个偏远的村庄又结下了怎样的情谊?《军事纪实》本期(下期 正在)播出《陡坡村找水记》。
字幕:2007年9月16日 陡坡村
2007年9月16日,兰州军区某给水团的官兵们来到了陡坡村,这支部队主要担负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和战区预设给水任务。在来到陡坡村之前,他们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已经为同样缺水的西北偏僻村庄打了一千多眼井。给水团官兵的到来,让陡坡村的村民特别激动。
兰州军区某给水团战士 赵博
在路上站了好多小学生,喊着解放军叔叔好,看到小孩都冻的摸着耳朵、揉着手呢,就这个钻你看见了,他们前面那一个钻塔,他们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导弹部队的呢。( 66带 00:48:21 )
陡坡村小学校长 张谨
当时部队来的五十多人嘛,特别的激动,祖祖辈辈就是这比较缺水,现在这些人来就看到了希望。
字幕:2007年9月18日
两天后,给水团的官兵首先把钻井井架架到了陡坡村小学的院子里,他们打算先给孩子们打第一口井。
兰州军区某给水团团长 王进良
根据我们的勘探,这个地方出水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孩子是希望,先给他们打。
孩子们也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和解放军叔叔在一起,看到叔叔们日夜不停地在校园里打井,孩子们觉得既高兴又新鲜。
兰州军区某给水团战士 宁龙
有时候我们睡觉的时候,那小孩儿他就跑到你们帐篷里来,动你一下。再笑呵呵的跑了,等你直接找他的时候逮不着他,他就一群小孩望着你笑。 ( 66 00:11:48 )
从开钻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过钻机,给水团的官兵们12个小时才换一次班。
兰州军区某给水团战士 赵博
钻机这个声音,哎哟感觉太响了,人站在那钻机旁边感觉刚开始还好,到后来特别的最后10个小时、11个小时的时候,感觉人要疯了,声音、噪音太大了。( 66带 00:52:47 )
陡坡村小学校长 张谨
晚上都不休息,认为解放军真的像钢一样,机器成天转动它都有磨损,解放军像机器打井(笑)。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一有空就来这里看打井,而曾经打了大半辈子井的张耀儒老汉是来得最勤的人,官兵们听了张大爷打井的故事后对他也是格外地钦佩。
原兰州军区某给水团连长 刘涛
他就像这个愚公一样,愚公当时移山着呢,而且张大爷他是打不出来水他誓不罢休,但是最后他跟我讲,我活了60岁了,没想到这辈子能吃上咱们解放军打的甜水。 ( 66 00:45:05 )
日子长了,张大爷和这些给水兵无话不谈,用他的话说,年轻的战士就像自己的娃。而一旦打井的时候遇到恶劣的天气,张老汉也是最着急的人。一次战士们在雨中施工,张老汉又跑来了,临走的时候还偷偷地从帐篷里把21名战士的湿衣服拿回了家。
原兰州军区某给水团连长 刘涛
炕上有席子,席子上面把这个衣服放在上面,然后用他们家的被子捂上,再给下边烧火很快这个衣服就干了,我们这个全排总共有21个人,这21人衣服基本上他烤了一遍。( 66带 00:33:14 )
2007年9月23日,给水团的官兵们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就把陡坡村小学的井打好了,9月25日官兵们又很快撤离到村部和虎岔两个地方继续打井,而那一天恰好是中秋节。
陡坡村小学校长 张谨
那天是中秋节嘛,当我们看到他们要走,我们当时就心里(像是)以一种埋怨刘连长。你们不是说到十月份截至吗,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撤离了?( 3260带 00:04:11 )
张耀儒老汉的家就住在陡坡村的虎岔,这回给水团的官兵们就在自己家门前打井,张老汉更高兴了,他天天守在井台旁边看打井。10月6日,陡坡村迎来了2007年的第一场大雪,气温骤然间下降了十几度,给水团官兵们带的衣服并不多。
兰州军区某给水团战士 赵博
那个棉衣里面的棉花又吸水,然后上了三四个小时之后棉衣都湿了,那风一刮那棉衣都冻得硬硬的,特别硬,然后那个泥浆溅到上面那衣服都硬得很,就跟盔甲一样。( 66带 00:50:52 )
为了不让官兵们挨冻,张大爷很快让自己的三个儿媳把家里的炉子送到官兵们的帐篷里,但是去了几次都被战士们谢绝了。
这段故事也被兰州军区文工团的演员们搬上了舞台,小品《一把火》就表现的是当时的情景。
《一把火》片段:
战士甲:张大爷都来送第三次炉子了,可是连长让咱不许收啊。
战士乙:可是不收的话也对不住张大爷啊。也是为咱好。
战士甲:不扰民,咱就不能收。
而对于这件事,一直到现在张大爷也还经常想起。
画面:张大爷坐在火炉边和记者聊天~~
记者:大爷,你当时就是送得这个炉子吧?
张大爷:就是,我一共买了四个炉子给娃娃们取火用。
记者:听说他们当时不要?
张大爷:对,不要。后来我就生气了。
兰州军区某给水团战士 赵博
(张老汉)说你们是有纪律,但是你看这娃娃都在这面冻的很,你也不能光顾着纪律,让娃娃冻成这样了,当时就特别生气,感觉就像我们冻的是他们家的小孩一样。( 3252带 00:05:28 )
原兰州军区某给水团连长 刘涛
冻得也是浑身发抖,最后我考虑了一下,那就咱们把这个炉子收上吧,收了以后,炭啊这些,到时候连队把这个钱付给张大爷。( 66 00:36:58 )
2007年10月26日,陡坡村的村部和虎岔两个地方的井也被打好了。这一天,兰州军区给水团还专门举行了三口井的出水仪式。陡坡村的百姓也像过新年一样张灯结彩,因为从这一个时刻开始,祖祖辈辈缺水的陡坡村变样了。
画面:百姓们欢呼雀跃,白胡子老爷爷用水开心地洗胡子~~
原兰州军区某给水团工程师 王森林
高兴,特别是老人们,老人们,你像虎岔的老人说,哎呀,这祖辈没吃上的水这吃上,可吃上人民军队给我们打的甜水啊。( 3186带 00:24:45 )
陡坡村小学校长 张谨
村民们说你喝这个水感觉到什么?喝的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3260带 00:18:44 )
在出水仪式的当天给水团的官兵就离开了陡坡村,而他们留下的这三口井却让村民们觉得距离幸福的新生活不远了。
字幕:2008年1月9日 陡坡村
画面:孩子们围在光闪闪的太阳灶前好奇地看着。
记者采访——
记者:它是做什么用的?
学生们一起:烧开水的。
记者:是谁送的?
学生们一起:解放军叔叔。
记者:原来我们喝的水是什么味道?
学生们一起:酸的,有点味。
记者:现在呢?
学生们一起:是甘甜的。
记者:如果用一句话对解放军叔叔讲,你们最想说什么?
学生们一起挥舞着小手:解放军叔叔辛苦了!
而现在的张耀儒老汉也比过去忙多了,因为虎岔的这口爱民井就交给他管理了。
张大爷同期声:村支书说要我管的,钥匙都在我手上,高兴啊。你看水就从这个管出来。
画面:一个大爷来打水。
记者:大爷,现在方便了吧?
大爷:方便了,太方便了,再不用去县城拉水了,好啊。
而小秀玲和爸爸、弟弟也来学校的爱民井打水了。她说要担一桶解放军叔叔打的甜水回去给妈妈喝。
画面:父女三人担水的背影~~~
兰州军区某给水团为陡坡村打井后的一个多月,2007年12月1日,是老兵退伍的日子,这一天,张耀儒老汉特意从几百里外的陡坡村赶到了给水团为退伍的老兵送行。
原兰州军区某给水团连长 刘涛
专程到这个连队送这个退伍老兵,所以说我感到这个张大爷对我们子弟兵的感情特别深,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然后我就给他寄一张贺年卡。( 66 00:23:53 )
画面:张大爷在站台送别老兵的画面。
而连长刘涛寄给张大爷的这张新年贺卡,也被老人当宝贝似的锁在了抽屉里,他说想解放军娃娃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
2008年1月7日,陡坡村小学迎来了新年度的第一个升旗日,小秀玲和她的同学们号召要节约水,珍惜水。
同期声:几个月前,我们这里没有水,是解放军叔叔给我们打井…
而在这一天的音乐课上,老师教给孩子们唱了这首名为《家乡》的歌。
孩子们在不同的场景下唱《家乡》: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 那里有条美丽的河
阿妈拉说牛羊满山坡 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
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 美丽河水泛清波…
画面:孩子们老师们一张张微笑的脸庞。(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