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某摩步师在锤炼“走、打、吃、住、藏”本领的同时,“联、供、救、修、管”的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再新摄 |
沈阳军区某摩步师求真务实抓好冬季适应性训练见闻之三
新装备穿林海跨雪原
本报记者 孙兆秋 特约通讯员 王绍波 邹秋月
凌晨4时,室外寒风刺骨。温度计显示,气温-29℃。
沈阳军区某摩步师指挥车内,发报声和通信兵的呼叫声此起彼伏。没过多久,几台电脑相继黑屏,5部电台也先后“沉默”。一名通信兵立即启动野战燃油供暖系统,指挥车内气温很快上升到5℃以上,车内的信息化装备立即“起死回生”。
三级士官高海忠告诉记者,严寒会影响一些信息化装备敏感的电器元件。2007年冬训,由于指挥车内缺乏取暖设备,一些指控设备无法启动,大家守着装备“干瞪眼”。演练一结束,他们就对指挥车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在严寒条件下全天候工作。
凌晨6时整,该师开始“远程机动奔袭”课目演练。出发前,记者在该师通信营看到,不少官兵纷纷给自己的电台穿“棉袄”。官兵介绍说,在冰天雪地里行军,电台电池没有防护保养设备,裸露在外耗电量大,使用时间会大大缩短。
奔袭途中,记者看到,“分布式指控系统”等10多种信息化装备出现在峡谷沟壑间。师长高潮介绍说,这次冬训,他们把13种信息化指控新装备,全部拉进林海雪原,接受“寒将军”检验。
“这样做,当时也是有争议的。”高潮告诉记者,冬训前,不少人担心:新装备个个都是“宝贝疙瘩”,万一磕了、碰了、冻坏了咋办?对此,师党委态度明确:研发这些新装备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作战需求。如果我们不抓住各种恶劣环境进行实战化检验,这些装备不就成摆设了吗?
通信科科长邵鹏告诉记者,这次冬训把信息化新装备放到严寒条件下检验,暴露出不少问题。冬训期间,他们先后采集了一批数据,发现问题几十个,总结出30多个实用招法,对如何改进和使用信息化新装备有了“底数”。(本报长春1月2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