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披沙见金。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一批身经百战的杰出人物驰骋沙场,屡立奇功。岳飞、成吉思汗、戚继光……这些军事史册上赫赫有名的盖世英雄,他们在战斗中又实施过怎样的阵法,这些阵法又有着怎样的精彩传奇?《军事纪实》本期(正在)播出《揭秘古代军阵》——第三集:
经典的军阵
(电视剧或资料《东周列国志:火牛阵》
为什么这些火牛会出现在攻击的最前列?他们又是受何人指使的呢?
这是春秋战国时代罕见的一次反击战。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帅燕、韩、赵、魏、秦五国联军合力攻齐,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震动天下。
此时,齐国只剩下了即墨和莒县两座城池,齐国贵族田单临危受命,担起率领齐国军民抗敌复国的重任。
(军事专家 金玉国:
公元前279年,田单首先实施反间计,让继任的燕惠王怀疑乐毅,乐毅逃奔赵国,燕军统帅变成了狂妄自大、有勇无谋的将领骑劫。)
为了稳定军心,田单首先采用一种神灵保佑的招数。他让城内居民家家户户在房外祭奠祖先,这样引起了很多飞鸟在城上盘旋,这种异常现象让双方纷纷猜测。田单趁机向人散布说有神人为他指点,齐国复兴肯定有望。
(军事专家 金玉国
继而他使用了第二招:点燃仇恨之火。
齐国害怕燕军抓到俘虏后,将俘虏割掉鼻子放回来,这样齐军以后作战就没士气了。(可配图片)
害怕燕人挖掘他们城外的祖坟,这样齐人祖先灵骨被挖,齐国人的心就寒了。)
在点燃齐人仇恨之火的同时,田单积极备战,他和将士一起在城内修筑工事堡垒。有意思的是,他让精兵强将埋伏其中,却让老弱妇孺登城守卫。他派即墨的豪绅带着收集来的二万两黄金出使燕军,告诉燕军统帅:即墨已经坚持不住,不久就要投降,现在希望的是贵军不要掳掠我们的妻妾,让我们能像以往那样安居。
燕军将帅们非常高兴,他们认为灭亡齐国指日可待,戒备明显松懈了。
敌人被麻痹了,而此时齐国的将士已经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眼看万事俱备,田单使出自己的杀手锏。
田单感觉到反击的时机成熟,就在城内收集了1000多头牛。在牛身上披了五彩龙纹的外衣,牛角上绑了锋利的尖刀,在牛尾上绑了浸过油脂的苇草。悄悄在城脚挖了几十个洞通到城下,挑选了5000名勇士扮成鬼神模样。
一切就绪后,在一个夜里,田单下令点燃牛尾上的苇草。受到惊吓刺激的千余头火牛一路狂奔,穿越城洞后直插燕国军营;随后的5000名勇士奋勇冲杀,全城的男女老少一起敲打金属呐喊助威,形成了惊天动地的声浪。而此时,早已放松警惕的燕军将士从睡梦中惊醒,顿时乱成一团,他们还以为神兵天降,惊慌失措,兵败如山,燕军统帅骑劫就是在混乱中被杀的。
(“火牛阵”镜头资料等)
随后,田单一鼓作气实施战略追击,齐国各地的反抗力量群起响应,很快形成合力,70多座城池终于失而复得,齐国渐渐恢复了昔日的强大。
火牛阵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堪称战史奇观。
(军事专家评论活牛阵)
战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追求胜利,那么军队的排兵布阵也追求着战斗力的最大值。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战争的排兵布阵自然也在实用与发展中不断求新、求变。于是,历史上一些经典的军阵陆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江山多娇,英雄辈出。到了宋朝,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横空出世,在抗击侵略、收复失地上屡立奇功。他,就是岳飞。
(镜头:岳飞画像、少年岳飞画像)
岳飞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喜读兵书,膂力过人。
那是一个政治昏庸、民生凋敝的时代,腐败无能的北宋王朝在金国军队面前屡遭重创。靖康二年的1127年,金国大将兀术掠走徽宗和钦宗二帝,北宋灭亡。
当时,兀术和他率领的金军纵横中原、驰骋江淮,让风雨飘摇中的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此时,岳飞的出现可谓力挽狂澜。智勇双全的岳飞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出了一支军纪严明、作战勇猛的军队。在以后与金军兀术的多次交锋中,岳家军取得了一个个重大的胜利。
(连环画《岳飞传》中破“拐子马”的图片等)
1140年5月,撕毁和约的金军再次进攻南宋,但进攻势头很快被前来阻击的岳家军重挫。岳飞乘胜反攻,连下数城后,逼近了汴京。
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中,兀术亮出了看家宝贝——“铁甲阵”。
“铁甲阵”由“铁塔兵”和“拐子马”组成,这是金军的“常胜军阵”。“铁塔兵”是金兀术的侍卫亲军, 由三千余名头戴双层铁盔、身披重甲的骑兵组成,每推进一段,后边便设置障碍,使其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正面冲锋时,犹如一面铜墙铁壁,气势磅礴。在“铁塔兵”的两翼,是一万五千名骑兵的“拐子马”,人马均以铠甲覆身,分排都以环锁相连。在此之前,金兀术在关键时刻动用“拐子马”,总能取胜。
1140年7月,在郾城大决战中, 这个“铁甲阵”亮相了。
成竹在胸的岳飞等的正是“铁甲阵”。在此之前,岳飞已经针对性地训练出一支任务特殊的兵种——“拐子队”。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拐子队”终于大显神威。
(军事学者 金玉国:
资料在录像带中)
(连环画《岳飞传》中的一些图片)
金军大败而逃。据史书记载,兀术对“铁塔兵”和“拐子马”的丧失非常痛心,他说:“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正是这次惨败,兀术才在军事对抗中彻底绝望,他们动用了南宋朝奸臣秦桧的力量,让岳飞班师回朝。
在郾城之战后的60多年间,南宋与金一直在和谈与争战中对峙。而此时,北方草原上一支纵横驰骋的力量突然崛起,并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南征北战,东讨西杀,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这就是成吉思汗及他的一批继任者们所率领的蒙古军。
蒙古军作战十分骠悍,其骑兵更是世界军事史上少有的“飞行军”,故而攻守转换的能力都极快。在进攻过程中,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军常用一种叫“鱼鳞阵”的进攻阵法。
(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片段,蒙古军向敌方军阵发起数波攻击)
(军事学者 金玉国:
鱼鳞阵,实质上就是分层次用兵的一种战斗队形。一般分成三至五个层次。前面兵力比较少,后面的兵力越往后面越大,逐步排成三至五层的兵力,实施分层次攻击。这种鱼鳞阵在西方也有,在我国也有,最典型的就是成吉思汗所创立的这种大鱼鳞阵。)
鱼鳞阵,因用兵的分层次形似鱼鳞而得名。公元13—14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蒙古军以“鱼鳞阵”的进攻队形,在征服亚欧诸多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吉思汗大鱼鳞阵的最前方往往是先锋阵,然后是兵力更多、力量更强的第二、第三梯队。先锋阵是用较少的兵力,首先对敌方队形进行袭扰。如果说敌方战斗队形还没有混乱,第二层、第三层部队的冲击会随即展开,而一旦冲击奏效,敌方的军阵出现了混乱,那么作为主帅就会亲率蒙古军的全部力量冲向敌方,对敌方予以全部歼灭。
(军事学者 金玉国:
如果说在第一次袭扰时攻击,第二次较强的攻击,后面第三次、第四次攻击都没有奏效的情况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他会采取后退的方式来引诱对方的战斗队形向前突出。突出的过程之中,就会暴露出对方的一些弱点,之后再返回头来对对方实施攻击,这也是他运用鱼鳞阵另一个大的优势,也就是反击的优势。)
(镜头制作:亚欧地理版图相继被纳入蒙古诸帝国的范围内,
另有一些攻占亚欧城池的图片)
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段传奇与神话。然而历史就这样无情而冷酷,“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大起大落的风云散后,只留下一段英雄的史诗让后人传唱。
(镜头:草原上,蒙古人拉马头琴的镜头和音乐,音乐深沉而忧伤)
到了明朝,战争与和平的历史大剧一直在中国辽阔的北方继续着。一个世纪后,北方才逐渐平静下来,然而谁也想不到,一直以来都十分平静的东南沿海出了大乱子。这就是“倭患”。
(镜头:有关倭患的图文资料、影视资料等)。
据史料记载:明代倭患其实起源于明朝初期。中国的明初,在日本正处于所谓的“南北朝”分裂时期,一些日本失意的武士常到中国沿海掳掠骚扰。几十年后,不少武士、浪人和商人形成更大的海盗集团,他们经常到中国的沿海烧杀奸淫,无恶不作。而此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倭患更加严重,东南沿海的人民生活在苦难与恐怖之中。
就在此时,明朝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戚继光和他训练出的“戚家军”。
(镜头:戚继光像、相关训练军士的图片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祖上世代为将,从明开国以后曾屡立战功。年轻时,戚继光投笔从戎,追随当时的名将俞大猷将军。当时,东南沿海的倭患愈演愈烈,公元1555年即嘉靖34年,戚继光被调到倭患严重的浙江,任浙江都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地。
扫倭的重任落在了戚继光年轻的双肩上。但他很快发现,明朝给他配备的军队战斗力很差,不光士气低落,而且劣习众多。戚继光重新组建一支精兵,他在浙江金华先后招募了两万多名纯真质朴、吃苦耐劳的矿工和农民,编练一支新军。
戚继光对军队的训练十分严格,故而新军的素质提高很快。为了适应沿海地形的作战,同时也为了增加对倭寇的针对性,戚继光发明了一种集体互助的战术阵法——鸳鸯阵。
(军事专家 金玉国:
江浙一带呢,是水洼稻田地区。它不像北方,北方有宽大的平原,比较适合于骑兵的大规模集团冲锋。
鸳鸯阵是由12人组成的小阵型,它适应了当时火器已经在战场上占据优势、而冷兵器又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情况之下,所创立的这么一种战争队形。它这个战争队形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减少自己的伤亡,二是便于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
(《武备志》中的鸳鸯阵阵法图谱,有关鸳鸯阵的图片资料等)
这是与倭寇短距离搏斗的著名阵法。
鸳鸯阵的特点是“长短兵器的结合”、“冷兵器与火器的结合”。它以12人为一队,居前一人为队长,次二人持盾牌(圆、长各一),再次二人持狼筅,第四列四人持长枪,第五列二人持短兵器,末一人为火兵。狼筅这种兵器,是以大毛竹的上截和连旁的附枝节为主体,毛竹粗二尺,长一丈五六,利刃在顶长一尺。而所谓火兵,是在战斗中专事发射火箭或炸药的。
(军事专家 金玉国:
比如说这里面有使用这种长毛竹……头上留着一些枝子一些竹叶。因为它很长,它可以在跟这个倭寇短兵相接的过程中把这个东西捅到对方的脸上。因为倭寇使用的主要是倭刀……这个长竹竿首先起到骚扰对方的作用。然后它有使用枪的使用刀的,包括可以释放火箭的。 )
由于南方多水泽湖塘,不便驰逐。以步兵阵法操作的“鸳鸯阵”在江浙一带可谓如鱼得水,在对倭作战中屡建奇功。此外,戚继光还特别注重军事武器和军事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在战舰、火器和兵械上精益求精,由此,英勇善战的“戚家军”更是如虎添翼,令倭寇闻风丧胆。
(军事专家 金玉国:
根据不同地形来设置,戚继光的鸳鸯阵还分大鸳鸯阵和小鸳鸯阵,所有的大鸳鸯阵就是由数个小鸳鸯阵组成的,在开阔地上实施的对敌人的作战;而这种小的鸳鸯阵,是在对方的兵力并不是十分强大的时候,他自己所率的兵力也没有那么多,他就可以相应地减少人数。)
“鸳鸯阵”的一个特点是小队中配备了火器。事实上,火器从发明到在军队成为一种角色,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最初,这种角色还不是主角,而是普通的配角。直到以射击和轰炸为主的火器开始成规模地使用时,人类战争一个新的时代才开始了。
中国的宋、元、明时期,甚至到了清朝的中期,中国还是一个以冷兵器为主、以火器为辅的时代。然而在西方,火器在战争中的运用却日益频繁,技术也愈加进步。火器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逐渐动摇了数千年来人类军阵进攻防守的高度密集型格局。
随着人类进入火器时代,尤其是进入机械化战争时代,越来越大的炮火杀伤力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战争中如何实施新的排兵布阵。兵种结合,火力配备,人员疏密等等,很多新的课题、新的军阵也应运而生了。
(军事学者 刘庆:
但是这个并不妨碍我们在今天的战争里,仍然可以从某种角度或者是某个侧面看出古代的这种军阵的一些影子。你比如说很典型的就是在这个坦克被发明之后,它用来参加战争主要是掩护步兵来攻克对方的阵地……这个时候坦克从某种意义上成为掩护步兵前进的一个装甲或者是盾牌,会移动的盾牌。)
(军事学者 金玉国:
我们现在的班也一样,有冲锋枪、火箭筒之类的这些武器,还有轻机枪这些武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耦合在功能上边很接近。)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而战争也不可避免地更加残酷。火器与机械化设施的大量投入,改变了战争的外在形式,但战争实用与胜利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但时至今日,即便我们看到现代的战争样式全新的排兵布阵,仍会感觉到一些似曾相识,甚至还与古代的军阵一脉相承。
(镜头交错排列:
一、古代的车兵与步兵阵,现代的坦克与步兵阵;
二、古代人字“雁形阵”,现代的三架飞机呈“品”字;
三、古代的一字长蛇阵,现代的军舰一字横排进攻或前进时一字竖列;
四、古代数轮冲击波的“鱼鳞阵”,现代的数轮的密集炮火。)
异曲同工也罢,一脉相承也罢。历史从过去一步步走来,它前进的脚印尽管歪歪斜斜,却永远不会停歇。捍卫和平,固守河山,应对挑衅,我们依然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