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广州军区某防空旅两年前的一次难忘经历。
该旅列装某新型导弹系统不久,就与空军和武警部队共同参加上级组织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城市防空演练。在城区进行演练,对于该旅来讲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拉线、构工、伪装,一切准备就绪。然而,当演练开始展开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旅指挥所通信指挥装备刚刚开机,两台搜索车释放的电磁波便形成强烈电磁干扰,只见指挥系统所有的监视器屏幕上雪花点点,通信信道内杂波一片,根本无法有效遂行作战指挥任务。不但如此,两台搜索车也发生了相互干扰。一时间,中军帐变成了“聋子”和“瞎子”。结果,导演部宣布导弹营退出演练。
演练失利,导弹营专门召开议训会查找原因。一个星期后,一份《导弹配置示意图》摆在了旅领导案头。示意图中,导弹营重新规划了阵地的配置,将指挥所和雷达搜索车拉开一定的距离。通过现地摆练,证明这样的阵地配置完全可行。
“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干扰的问题了吗?”在常委议训会上,旅长叶定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实战中的电磁环境还会更为复杂,不但会有装备间的自扰、互扰,还会有敌扰、地扰等无数问题,碰到这些问题又该怎么办?”
头痛当然不能只医头,否则治标不治本。旅党委“一班人”认识到,导弹营的失利,看似是阵地的配置问题,实质上是装备抗电磁干扰能力弱、指挥员不适应复杂电磁环境造成的。未来战场环境日趋复杂,如果仍沿用以往的组训方法,就会吃败仗。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提高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党委会上,“一班人”很快形成了一致意见。
随后,旅里首先对各单位训练情况进行检查摸底,发现许多雷达、情报指挥系统的主操手对于装备中换频、调频转接等避开电磁干扰的基本方法知之不多,许多连队因为缺乏有效的干扰源,抗干扰训练开展不经常,训练停留在简单的“对口练习”层面。
为此,他们与有关科研院所和厂家联系,对全旅情报指挥系统、雷达搜索车、通信电台的内部电路进行检修,改进和更换了易受干扰的元器件和线路板,并在一些装备中加装了“抗干扰波段发射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装备抗干扰能力。
与此同时,他们严格按实战的要求进行抗干扰训练:利用野外作业的复杂环境,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多网综合侦察预警、三级指挥所合练、空情资源共享等多个课题的研练;邀请某电子对抗分队进行对抗,把对手设强、课题设难,创新出混合编组、多元对抗、系统抗扰等战法。今年以来,该旅多次参加演练,都没有因为装备干扰问题对部队行动造成大的影响。罗辑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科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