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雷编队 |
新型扫雷具 |
引爆水雷 |
夜间扫雷
【新闻现场】凌晨2点,海面一片漆黑,演习进入T时刻。一阵急促的铃声在803舰上骤然响起。“演习战斗警报!”指挥员张建明浑厚的声音迅速传遍全舰。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预备扫雷地点到!”后甲板上,扫雷人员全部到位,各型扫雷具也准备完毕。
“右舷××度,距离×××公里,‘敌’侦察机2架向我接近。”接到通报,舰长何玖沉着下令:“左满舵,航向向左××度。”透过驾驶室舷窗,记者看到,枪炮部门官兵迅速跑进战位,做好战斗准备。
扫雷工作迅速展开。电磁、音响扫雷具按要求顺利进行联合投放。扫雷具在水中发出“嗡嗡”声,向一切可疑目标发出诱爆的信号。
全舰官兵默默等待。按计划,扫雷舰要在水雷前方将其引爆。然而,预定距离到了,水雷像“睡着了”一样,还是没有反应……此时,所有人心跳加速,因为谁都知道,越往前走,危险越大!距离越来越近,前方水域终于发出一声巨响,水雷成功引爆!
【难点解读】单舰夜间无航空兵掩护条件下紧急扫雷,与其说是一场技术与战术的较量,不如说是一场心理与耐力的考验。面对漆黑的大海,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如何让扫雷官兵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是指挥员面临的最大课题。
【背景链接】训练是不流血的战争。为提高官兵的临战心理适应能力,大队领导把心理训练提到了重要位置。一幕幕血雨腥风的战争影片,让官兵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一场场模拟实战环境的演练,提高了官兵对战争的心理适应能力。
一次海上训练,舰上官兵正紧张地进行扫雷作业,突然,全舰断电。不明原因的官兵一时不知所措,手忙脚乱起来。原来,这是大队长张建明有意安排的一次应急处置科目。几年来,该大队“导演”了几十种实战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增强官兵的临战意识和应变能力。
编队扫雷
【新闻现场】编队继续航行,天色渐渐亮了起来。
一场新的考验又在等待着该大队官兵。记者从电报上看到,演习的想定是: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对某重要水域内的水雷清除任务。
“编队间隔×××米,航向××度,实施编队扫雷!”指挥员张建明果断下令。
三条扫雷舰组成编队,形成了数百米宽的扫雷带,在海面上颇为壮观。
“我舰左舷×××米处发现磁性水雷一枚,成功引爆!”“我舰正前方×××米处发现音响水雷一个,成功引爆!”……各种信息不断汇总到指挥舰,张建明和战友们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
【难点解读】现代战争进程是以分秒计算,扫雷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战局的发展。因而,扫雷的效率成为各国扫雷部队追求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对于单舰扫雷,编队扫雷的效能当然要高得多。然而,几条舰之间如何配合?声场、磁场叠加后,对水雷引信会产生怎样影响?各型扫雷具之间会不会形成互相干扰?一连串的疑问对编队扫雷提出了挑战。
【背景链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扫雷任务,这是萦绕在该扫雷舰大队官兵心中的结。在上级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大队长张建明主动提出进行两条舰同步磁场测试的科研课题。
经过海上连续35天、上万次的反复试验后,他们终于获得了各种宝贵的数据,海军扫雷舰编队扫雷由此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些年,该大队官兵创造了一连串佳绩:首次在海上进行扫除非接触导航水雷训练,首次在海上实扫自航式水雷……海上“工兵”,时刻保持攻难克险的精神!
导航扫雷
【新闻现场】中午时分,战斗警报再次拉响。正在吃饭的官兵们,撇下碗筷,迅速奔向战位。
这一次要对付的是智能水雷。扫雷舰将伴随战斗舰艇一起前行,在不引爆智能水雷的情况下,不断对其实施“催眠术”,从而顺利通过雷区。
显然,这种扫雷方式非常危险,因为处于“休眠”状态的水下“杀手”随时可能苏醒。
“战法对头一点都不用担心!”指挥员张建明淡定自若地说:“比如某新型磁性水雷遇到磁性扫雷具时,只会短暂休眠几分钟,如果我们要让它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就必须不断给它这种休眠信号。”
在官兵密切协同下,各种扫雷具配合得无懈可击。扫雷舰和战斗舰艇顺利通过危险水域,水雷都纹丝不动……半小时后,上级传来通报:你舰已成功通过雷区!
【难点解读】集声、磁、芯片于一体的新型智能水雷是世界反水雷作战的重点,具有很强的抗扫能力,其抗扫概率大于0.9,也就是说,扫10次最多引爆一次!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会导致船毁人亡的局面。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大队官兵利用智能水雷的弱点进行“催眠”的办法,实际上是在全面掌握水雷性能基础上的一种战法创新。
【背景链接】扫雷,说到底,就是扫雷具、扫雷物理场和水雷引信的对抗。大队官兵同水下“对手”——新型智能水雷进行了无数次较量,官兵们一步步找到了“对手”的软肋和死穴,做到一指点穴,一剑封喉。
一次,大队长张建明率扫雷舰编队同某新型自航式水雷进行对抗演练。有关专家预言:在即将进行的对抗演练中,扫雷部队最多只能成功一次。绝不认输!晚上,张建明和战友翻遍了各种资料,一直研究到凌晨3点,准备了9种新方法。第二天上午,他们用新方法在海上进行对抗演练,结果次次成功,打破了专家预言。
遥控扫雷
【新闻现场】本次演练中最精彩的一幕——遥控扫雷,在第三天傍晚悄然展开。
夕阳将整个海面染成了桔红色。在804舰作战指控中心,记者看到,官兵们通过操纵各种探测声呐,把附近的海底地貌看得一清二楚。
“右舷××度发现目标!”声呐班长赵云飞报告。
“准备投放扫雷具!”舰长蒋传海下令。扫雷具实际上是一个水下机器人,可以完成探测、定位、扫雷等任务。
猎雷班长谭爱峰熟练地操纵手柄,“机器人”顺利通过吊臂放入水中。脱离束缚的机器人变得非常轻盈,迅速潜入大海深处。
超强的探测光刺透了浑浊的海水,摄像头将海底状况传回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的遥控下,水下机器人很快找到了可疑物。确认无误后,它将一枚爆炸物轻轻固定在可疑物上……
几分钟后,海底传来一声沉闷的声响,水中威胁被彻底清除。
【难点解读】扫雷舰吨位不大,但堪称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黄金舰艇”。因为从吨造价来讲,它是所有海军舰艇中价格最高的。之所以有这么高价,除了材料原因外,新装备多、技术含量高也是主要因素。
以新型扫雷具为例,价格昂贵的它体积跟一个成年人相仿,在水中比游泳健将还机灵。身上的推进器,使它在水下灵活自如,可以轻松完成一些危险而复杂的动作!
【背景链接】近年来,海军最新型的扫雷舰全部由大队长张建明率领部队进行试验定型,大队官兵为新装备定型提出了修改建议数千条。扫雷舰总设计师卢汉民这样评价大队官兵:他们既是反水雷装备的使用者,更是反水雷装备的“监造专家”。
为了使新装备指导文书早日出台,张建明带领官兵深入研究技术资料,在短时间里完成了该型扫雷舰部署表、条令条例的编写工作,为新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战斗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大队官兵加大新型扫雷舰战法的研究力度,探索出一系列新战法。
内行看门道
-某扫雷舰大队长 张建明
反水雷是未来海战的三大难题之一。作为“以静制动”的武器,水雷易布难扫。在重要的港口航道中,一枚小小的水雷就是一座暗堡,令各类舰艇望而却步。二战期间,美国用水雷封锁日本本土,毁伤日本舰船670艘,使其工业产值减少了2/3;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两栖攻击舰“特里波里”、“宙斯盾”级巡洋舰“普林斯顿”号受到水雷重创,迫使美最终放弃了在科威特登陆的计划。
水雷良好的隐蔽性和巨大的破坏作用,使扫雷部队的训练和作战时刻面临巨大的危险。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水雷种类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聪明”。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充分挖掘新装备潜力,创新扫雷战法,这样才能在未来海战场充当“开路先锋”。(来源:解放军报;图片:汪鲁迅摄)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