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军事频道 > 搜狐军情站 > 军事专题:枭龙战机的前世今生 > 枭龙珠海航展消息
MiG-21:高空的幽灵
时间:2006年10月22日19:19 我来说两句  

 
来源:中国江苏网

  从 1966 年 10 月份开始,美国飞行员们在越南上空将面对一个全新的威胁,这个威胁远比 MiG-17 更会危及美国飞行员的生命,它就是 MiG-21。

  MiG-21 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关于这种飞机的介绍已经很多,我们在这儿强调的是:这种飞机从性能上而言不输于当时任何一种美国战斗机。
最早进入越战战场的是 MiG-21C 型,这种飞机安装了两门 30mm 机炮,携带 60 发炮弹,在翼下能携带 2 枚红外制导的 K-13“环礁”导弹。早期的 MiG-21C 安装了一个简单的雷达测距仪,探测距离大概为 7 公里(3,000 米以下时大概只有 2-3 公里)。这种测距仪在 MiG-21 接近目标至 3.5 公里时亮一个指示灯,显示进入导弹发射距离;在距离 800 米时亮另一个灯,显示已经进入导弹最小射程,此时应该脱离攻击或者继续用机炮攻击。后期的 MiG-21D(MiG-21PF)拥有较大的机头进气锥,因此能容纳一个更大的雷达,探测距离大概有 15 公里(在低空探测距离缩小至 4、5 公里),但这个型号没有安装机炮。

  MiG-21 的到来对美国攻击/轰炸机简直是灾难性的。通常 MiG-21 会以双机一组在地面指挥系统的引导下从侧面低空掠过美国攻击机群然后转弯并爬升,接着从 10,000 米左右的高空开始对着美国飞机俯冲加速至 1.4M 左右,对攻击机群最后面的护航战斗机或者前方的轰炸机用导弹进行攻击,无论攻击得手与否,MiG-21 都将加速到 2M 快速逃逸,避免与美国战斗机纠缠。

  很显然美国人没办法预防这种战术。当时的机载雷达无法有效发现低空飞行的 MiG-21。有时候预警机会向攻击机群发出警告米格正在逼近,但有时候预警机也不能及时发现来袭的米格,即使能发出警告,此时的 MiG-21 也已经处于高速俯冲阶段,护航战斗机基本无法拦截。整个越南战争期间 MiG-21 以这种方式屡屡得手,美国始终没能想出什么好办法,不过因为米格往往将携带大量炸弹的攻击/轰炸机当成主要目标,而且一旦看到目标丢弃炸弹便会开始脱离,因此类似 F-105 这类飞机常常扔掉巨大的副油箱以迷惑米格,继续带着炸弹去完成任务。

  MiG-21 造成的麻烦还不仅限于此。即使陷入与美国护航战斗机的空战,通常是同“鬼怪”,MiG-21 也并不处于劣势。首先 MiG-21 机体很小,其次 MiG-21 的发动机不像美国飞机那样拖着一条较为明显的黑烟,因此在空战中美国战斗机飞行员常常失去目标的踪影。在空战中 MiG-21 显得比较灵活,不论是爬升能力还是加速性能或者盘旋能力似乎都不差,从前对付 MiG-17 的“加速、爬升、高速”的宗旨现在行不通了,拉开距离也未必能躲过 MiG-21 的猎杀,因为导弹也是 MiG-21 的主要武器,美国飞行员必须寻找新的克敌之道。

  1966 年底一个伊拉克的飞行员驾驶一架 MiG-21C 逃到以色列,很快这架飞机就到了美国人手中,美国空军得以实际研究 MiG-21 并对其试飞,打算从中寻找打败这种飞机的办法。经过一番试飞,美国飞行员发现 MiG-21 存在着不少缺陷。首先,这架飞机拥有一些和以前的米格差不多的毛病,比如发动机加力启动慢、续航时间短等;其次,MiG-21 还有一些很重要的,能被美国所利用的弱点。

  很显然苏联在研制高空高速飞机时遇到的困难并不比美国人少,虽然 MiG-21 很轻便,但是这架飞机在所有的高度和速度范围内都不好操纵,因为它没有辅助操纵设备。当飞机的时速在 1M 以上和 400 公里以下的时候飞机很难控制,在高速时 MiG-21 的机头很难拉起,这些主要都是 MiG-21 的长机身大后掠三角翼正常布局设计造成的。另外在 5,300 米以下时,MiG-21 并不占据速度优势。不过需要指明的是,F-4“鬼怪”在这些方面未必做的比 MiG-21 好。通过大量的试飞,美国人终于摸清了 MiG-21 的飞行包线,同“鬼怪”在性能上的优劣对比也就一目了然了:在 8,000 米以上、0.5-0.8M 速度范围内,MiG-21 的性能优于“鬼怪”;在 8,000 米以下,0.8-1.2M 速度范围内,“鬼怪”优于 MiG-21;MiG-21 的瞬间盘算能力好,而“鬼怪”的持续盘旋能力好。在实战中“鬼怪”很难在低空保持 1M 以上的速度,通常速度在 0.8-0.9M 附近,而且随着格斗的进行速度会降的更低,在这些环境中“鬼怪”面对 MiG-21 还是有机会的。现在至少美国飞行员明白了一点:不要在 8,000 米以上试图和 MiG-21 交手,飞的低些才有希望。

  最有价值的发现在于 MiG-21 的座舱。美国的试飞员对 MiG-21 糟糕的座舱视野非常吃惊,因为居然比他们的“鬼怪”还要糟。MiG-21 在前方约有 50 度的锥形盲区,在这个区域内,MiG-21 飞行员无法发现 5、6 公里内的目标;后方的盲区更大,由于座椅后面就是背鳍,约有 57 度的圆锥范围都是盲区,MiG-21 的飞行员看不到后面。另外由于座舱内弹射座椅的安放位置很低,MiG-21 的飞行员基本上看不见下面。

  唯一令美国飞行员感到羡慕的是:MiG-21 在武器的操作上很简单。虽然发射一枚“环礁”的时间也需要 5 秒左右,和“鬼怪”发射“麻雀”的时间差不多,但是 MiG-21 从导弹转换到机炮只需要按两个开关,比“鬼怪”方便多了,因此 MiG-21 经常是发射完了导弹后还能紧接着射出一串炮弹,而“鬼怪”则经常在切换武器的手忙脚乱中进入了导弹的最小射程然后目瞪口呆的看着面前的敌机无计可施。

  到这个时候对付 MiG-21 的思路已经基本清晰了:飞的尽量低一些,尽量绕到 MiG-21 的后面去,在那儿它无法看到你。终于,在北越上空的美国战斗机飞行员们摸到了一些头绪了,不再像战斗刚开始时那样手足无措不成章法。不过对于 F-105 等不那么灵活的飞机来说,情况没发生什么变化,他们还是随时准备扔掉副油箱、甚至是所有的炸弹然后逃跑。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指挥官,在派遣任务时仍然会叮嘱战斗机的飞行员们:“一旦你们发现 MiG-21 占了优势,那么就迅速脱离战斗。”

  MiG-19:中高度上的王者

  到了 1970 年 5 月,北越空军已经拥有大约 265 架米格战斗机,其中约有 94 架 MiG-21 和 31 架崭新的 MiG-19。新到来的 MiG-19 虽然数量并不多,但对于美国的战斗机来说,这是一个相当难缠的对手。到了 1970 年,美国的战斗机飞行员们基本上已经知道了如何对付 MiG-17 和 MiG-21,只要在中等高度的空域,保持一定的速度,那么“鬼怪”战斗机足以对这两种战斗机形成性能上的优势。但是当 MiG-19 出现后,美国人发现“鬼怪”在中等高度的优势也没有了:MiG-19 加速更快、转弯更灵活,这种战斗机并非像北约给的“农夫”绰号那样是个乡巴佬。

  MiG-19 是苏联 50 年代生产的战斗机,这种飞机在苏联空军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在 MiG-21 出现后 MiG-19 就主要担负对地攻击任务。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选择了 MiG-19 作为自己的主力歼击机并且大量生产,型号为歼-6。歼-6 在中国的生产总数达到万余架,并且向一些友好国家出口或免费支援,巴基斯坦就是其中之一。美国人很快从巴基斯坦弄到了歼-6 战斗机并且进行试飞。试飞员对其的评价是:视野开阔、加速快、操纵灵活轻松、火力强大;唯一的不足是航程太短,开加力 5 分钟后你就得找地方降落了。MiG-19 采用和 MiG-17 类似的布局,但是采用了两台发动机的设计;机翼后掠角更大,翼刀很显眼。MiG-19 的座舱视野比 MiG-21 好的多,飞行员在格斗中可以轻松找到目标并用 3 门 30mm 机炮猛烈开火。同“鬼怪”等美国战斗机相比,MiG-19 的加速性能更好,虽然这种飞机的最大速度仅为 1.6M 左右,但是它可以迅速的加速至 1.2M,这在近距离格斗中意味着可以自由的控制与敌人的距离,意义重大。同其他米格战斗机有一点显著的不同:MiG-19 的操纵性能非常好。在空战中美国飞行员有时会发现 MiG-17 或者 MiG-21 因为操纵不慎进入螺旋而坠毁,MiG-19 就没有这种情况(并不是说 MiG-19 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而且不像 MiG-21 那样在整个飞行包线中飞机对操纵杆的响应都很迟钝,MiG-19 飞起来杆很轻,飞机响应速度也很快。

  理论上讲 MiG-19 具备携带两枚 K-13“环礁”导弹的能力,不过实战中几乎没有发现 MiG-19 使用空空导弹。也许是携带导弹后飞机的性能大幅度下降,也许是越南没有足够的导弹,总之,在越南战争中机炮一直是 MiG-19 的主要武器。(注:据美国飞行员记载,越战后期的 MiG-17 也有少量携带导弹的,MiG-19 也有,但没有战例来证实这些说法。)

  让美国人感到庆幸的是 MiG-19 的数量导致这种飞机始终没能给美国海空军带来实质性的损失。如果将所有的 MiG-17 都换成 MiG-19,那么空中的形势就会有很大不同,因为当时美国还真没有那种战斗机能够对 MiG-19 形成绝对优势,对付这种战斗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战术的沿革

  越南空战是空战史上一个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导弹取代了传统的机炮、机枪成为主要武器;飞机的最大速度达到 2 倍声速,巡航速度通常也在 0.8-0.9M 左右;飞行员搜索目标的工具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双眼,预警机、机载雷达、地面雷达都成为发现目标的有效工具......传统的编队、战术已经不再适用,战争打造出新型的战术、思想,这些战争的作品延续至今,甚至左右了新一代战斗机的发展。

  美国海军的编队与战术

  美国海军一直很重视空中格斗的训练,因为他们要保护航空母舰免遭敌机空袭。美国海军航空兵也有配合陆战队对敌人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的能力,在越南战场上,美国海军的战斗机、攻击机频繁的出现于北越上空,与空军的战斗机一起和米格机展开厮杀。

  通常海军的“鬼怪”、F-8十字军战士”等战斗机会在 E-1 早期预警机和 EA-6 电子战飞机的支援下掩护 A-6、A-7 等攻击机飞往北越内陆实施攻击。E-1 预警机会在攻击编队后方几十公里处盘旋并寻觅北越战斗机升空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告知前方的战斗机和攻击机,让他们做出适当的反应。EA-6 则主要负责对战区的萨姆-2 地空导弹 、GCI 系统(地面引导系统,对战斗机进行引导攻击)和空中的米格战斗机进行电子干扰和电子压制。不过在那个年代,这些手段都不像今天那么有效,事实上预警机能发现的米格不多(因为它们通常飞得很低),而 EA-6 也很少能有效的干扰米格机与地面的联络。在大多数情况下,海军的战斗机都必须自己面对未知的威胁并且赶走或者击落来袭的米格。

  一开始的时候,海军战斗机采用沿袭于二战、在朝鲜战争中大量使用的“四指”队形,即 4 架战斗机排列成一个不对称的楔形队形,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这种队形对高速战斗机而言非常不合理,于是改成一种新的编队:“松散平行”双机编队。这种编队通常由两架战斗机组成,双机平行飞行,间隔根据战斗机的性能而定,一般来说 F-8 战斗机是 1,300-2,000 米,F-4 为 2,000-3,000 米,两架飞机的飞行员可以互相看到对方的飞机。这个间隔的根据是这种战斗机的转弯直径,之所以这么定是因为当一架战斗机遭到米格的攻击时另一架可以迅速的盘旋至后方对攻击的米格进行反攻击。“松散平行”队形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长、僚机的能动性,在导弹攻击时代,每架战斗机的可控制空域很大,火力的作用距离也更远,保持紧密的编队无疑限制了战斗机本身的发挥。“松散平行”编队使得海军的飞行员都很重要,对空战的技巧要求也很高,因为空战不光是长机一个人的活儿。

  越战进行后不久,美国海军便根据战场上所发现的种种问题在美国设立了“战斗机武器学校”(即我们所熟悉的“TOP GUN”),用 F-5 战斗机模拟米格与海军现役的战斗机进行对抗,经过这些训练后海军的飞行员不论在飞行技巧上还是在心理素质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甚至 F-8 的飞行员在空战中会主动求战,尽量与米格缩小间距进行机炮间的格斗。

  “松散平行”战斗编队在战后得到广泛推广并延续至今,包括以色列空军、德国空军在内的很多国家空军都采取这种编队作为战斗队形。

  美国空军的编队与战术

  同海军的方式类似,空军主要在 EC-121 早期预警机的支援下进行作战,当然 EC-121 同海军的 E-1 一样不可靠,空军的飞行员同样要独立面对威胁。在编队的问题上空军采取了和海军不同的态度。“鬼怪”战斗机采用“流动四机”编队,这是一种从“四指”队形发展而来的编队。“流动四机”由两组双机编队构成,前方为 1 组双机,1 号机为长机在前,2 号机为僚机在 1 号机左后方;2 组双机在 1 组的右后方,3 号机为长机在前,4 号机为僚机在 3 号机右后方;每组两机夹角约 60 度,横向间距约 800-1,000 米,高度差为 100 米左右;3 号机与 1 号机夹角也是 60 度,横向间距为 2,000-3,000 米,高度差 1,500 米左右。

  “流动四机”编队的制定根源无从考证,不过这种编队在战争中的表现很糟糕。首先,编队过于紧密,除了 1 号机能够专心飞行并搜索目标外,其余的飞机都要注意保持队形,这样就分散了飞行员其他方面的注意力,米格机往往选择 2 号机或者 4 号机进行偷袭,而且经常偷袭得手,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注意后面。编队过于紧密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编队无法实施剧烈的机动,而且机动时得多加小心才能不与编队中其他飞机相撞,整个编队的能量无形中被降低了。

  与海军不同,空军比较强调长僚机的分工,这一点造成“流动四机”编队中形成“单独射手”的形势。通常攻击的优先次序是 1 号机、3 号机,然后才是 2 号机和 4 号机,2 号机和 4 号机主要对自己的长机进行掩护。如此一来,往往一场空战中只有 1 号机有攻击的机会,因为天上没有那么多敌机;但是 1 号机并不总是处在有利的射击位置,整个编队却只能发挥 1/4 的火力。同海军相比,采取“松散平行”编队的 2 架飞机即可形成 2 倍于“流动四机”编队的 4 架飞机的火力。

  “流动四机”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将僚机置身于危险之中。过于严格的职能分配使得长机并不去掩护僚机,而往往在攻击一架米格的时候会有另一架米格对全心掩护长机的僚机发动进攻,因为米格通常也是双机作战。“鸡毛掸子 II”训练非常鲜明的指出这一点并且建议改进。

  虽然很多人建议空军采用海军的战术,但是由于门户偏见,空军的高层一开始并不接受这些意见。随着战斗的进行,“流动四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而“TOP GUN”的成绩也终于说服了空军的领导,空军最终放弃了战斗机的“流动四机”编队转而采用海军的“松散平行”编队。

  整个战争中美国空军的空战水平都不如美国海军,这也是空军长期忽视近距格斗训练造成的恶果。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空军仿效海军的“TOP GUN”开始进行自己的“红旗”演习,才真正使战斗机飞行员成为真正的空战高手。

  米格的战术:GCI 系统

  米格战斗机主要在 GCI 系统的引导下进行作战,这套由地面雷达、观察哨组成的系统虽然作用距离有限,但是可靠性显然比美国的预警机要好,即使是后期美国战斗机大都装备了电子对抗吊舱,也很难预防米格的偷袭。这种苏联模式的空战方式在当时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而且北越并不是教条的完全遵从于条令,而是给了飞行员自由发挥的空间,GCI 系统只是提供进攻的时机和路线,具体的攻击则还是依靠飞行员自己完成。这也许也和当时北越 GCI 系统设备的落后有关,这个系统同时还肩负着为萨姆-2 导弹预警的任务,因此美国飞行员会在攻击中遭遇完全没有米格的地空导弹袭击和完全没有萨姆威胁的米格袭击,他们通常称之为“萨姆日”和“米格日”。

  说不清到底是基于 GCI 系统的作战方式决定了苏联前线战斗机的航程,还是战斗机的航程决定了基于 GCI 系统的战术,总之,GCI 的控制范围就是战斗机的活动范围。这不光是在北越,在当时的东欧、北朝鲜、中国......所有采用苏联作战模式的国家都是如此,这也给美国提供了米格可能出现区域的判断依据。在以后的日子里,贝卡谷地空战让人们彻底对这套系统的有效性产生怀疑,甚至全盘否定。GCI 系统究竟如何呢?我们以后再做详细的探讨。

  编队与战术

  米格机在 GCI 系统的引导下进行攻击,他们的编队相对简单,通常都是鱼贯而入进行攻击。米格机的编队往往不是很重视后方的保护(因为 GCI 系统能为之提供必要的警报,但是其实往往不起作用),尤其是位于编队后方的飞机,几乎无法得到支援。有趣的是,同美国的编队不同,在米格机编队中,长机往往排在后面,这样它就能指挥僚机进行攻击并且在美机开始机动后发起第二次攻击。

  MiG-17 通常采用的编队有两种:“高低双组”和“队列三机”。“高低双组”由两组双机组成,前一组飞的较高,高度大约是 1,300-2,200 米左右;后面一组飞的较低,高度约为 500-1,000 米左右。前后两组呈一定的夹角排列,距离约 2,000 米,每组飞机也以一定角度错开,这样每架飞机都可以看到其他的 3 架飞机。“高低双组”中的高组通常发动第一次进攻,紧接着低组会攻击开始机动脱离或者与高组缠斗的美军战斗机,实战中不少美机丧生于第二组的攻击。

  “队列三机”编队由 3 架 MiG-17 组成。第一架高度为 2,200-3,000 米,第二架高度为 500-1,000 米,第三架高度为 1,300 米。从俯视的角度看,三架飞机在平面上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第一、第三架 MiG-17 形成一条直线,第二架在这条直线的左边。第一架飞机与第二架呈 40 度夹角,约 2,000 米的间距,第二架与第三架呈-40 度夹角,相距也是 2,000 米。这个编队的好处是米格机鱼贯而入进行攻击,第二架可以支援第一架,第三架则可以选择支援第一架和第二架中的任何一架,这样米格就拥有了较大的主动性。对于美国空军的“流动四机”编队而言,这样的做法是很糟糕的,因为很有可能前两架米格便可以吸引 2 个编队共 8 架“鬼怪”,然后第三架 MiG-17 便可以溜过警戒线对前方的轰炸机/攻击机进行偷袭了。

  MiG-21 战斗机通常双机出击,采用“高低单机”编队,该编队的位置组成与 MiG-17 的“高低双组”完全一样,不过把 MiG-17 的双机组换成了单机组。不过进入攻击后 MiG-21 通常会尽量保持高度,因为一旦进入中空那么会因缠斗性能不如 F-4“鬼怪”而落入下风,尤其是 67、68 年后美国战斗机普遍装备了机炮,“火神”机炮的火力远远超过米格的火力,在近距格斗中 MiG-21 也讨不了好。有时候会有 MiG-21 单机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单枪匹马的杀入美军机群,这时美国飞行员的老鸟就会明白:他们遇上最出色的北越飞行员了。由于没有 GCI 系统的限制,这种攻击行动相当随意自由,技术精湛的北越飞行员经常在击落美机后绝尘而去。

  越南空战的经验教训

  越南空战改变了人们很多观念,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被冷冰冰的现实打的粉碎,而一些陈旧的东西则被认识到并被抛弃。

  越南空战使得传统的密集编队不再成为主要的编队方式,在战斗机进入超声速的时代,一个很小的机动就会引起很大的位移,飞行员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在保持编队上,而面对敌机的攻击飞行员还不敢随意做规避机动,因为很容易导致相撞。不仅对于战斗机是这样,对于轰炸机、攻击机这一点同样突出。F-105 曾经一度深受其害,一个 F-105 飞行员总结道:“密集编队实在糟糕不过了,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糟。”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采用新的松散型编队,例如海军攻击机采用的立体蛇型纵向编队,新的编队可以使各机组能与队友保持联络的同时也能随意机动,这些编队在海湾战争中得到验证。除了一些特殊要求的飞行外,密集编队已经很少出现了。

  越南空战给战斗机飞行员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格斗性能的重要性。过高的速度在格斗中并没有多大作用,格斗中更需要的是加速能力、盘旋能力和爬升能力。在战火中一些飞行员和空战理论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空战理论:能量空战。能量高的飞机总是比能量低的飞机具备更好的活动性能,因为典型的空战机动动作都是消耗能量的,因此你的能量越多你的机动性就越好。简单的说,如果你的飞机速度低,那么你要保证你的飞机比敌机高,这样你可以把势能转化为动能,然后进行机动;如果你的飞机高度不如敌机,那么你就要设法保证速度比敌机高,这样你就可以将动能转化为战术动作。越战后能量机动理论风靡一时,并且根据这个理论诞生了美国著名的“战机黑手党”,这些人根据战争中的实战经验提出了崭新的飞机设计理念,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诞生了灵活、强劲的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

  导弹唯一论彻底破产了,事实证明这个年代的空空导弹根本无法承担如此重任,机炮重新回到战斗机身上,在 F-105 击落的敌机中有一大部分是机炮的成绩。机炮的可靠性远比导弹要好,更为重要的是机炮带给飞行员一种踏实感,在最危险的关头机炮仍能陪伴他们战斗。

  对空战理论制定者们来说,有一个发现意义重大,那就是空战中战斗机的态势感知能力。“滚雷行动”结束后,美国空军武器系统与评估小组针对这一阶段的空战提出了著名的“红公爵I”评估报告,这项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惊人的:84% 的米格击落纪录是在美国战斗机处于优势位置或者对等位置下进攻造成的,而 87% 的空战损失是在米格处于优势位置发动进攻造成的。在所有的击落/损失纪录中,44% 的被击落米格未做任何机动,58% 的美机根本没有发现敌机便被击落,而大多数美国战斗机若能及时发现偷袭的米格都可以及时反击或者脱离。美国战斗机飞行员对此的反映是:如果能始终了解敌机的位置,那么损失比将大大提高。经过一番分析,美国人发现造成信息不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落后的编队、攻击思想,另一方面则是战斗机本身设计的缺陷。后方视野不畅是造成敌机偷袭成功的最大原因,而“鬼怪”战斗机有两名飞行员,在这方面比其他飞机要好得多。北越战斗机里只有 MiG-21 有视野上的问题,但这一缺陷就成为“鬼怪”对付 MiG-21 的主要利用手段之一,大量 MiG-21 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后方的“鬼怪”击落。虽然理论上米格战斗机可以得到地面引导系统的警告提示,但是在实战中这套系统并非总是有效。总之,飞行员们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如果在座舱里不能四面环顾,那这就不是一架战斗机。”最终的结论是:在空战中发现敌机的能力与火力、机动性同样重要,一个王牌飞行员未必是飞行技术最好的飞行员,但他一定是能够最早发现敌机的飞行员。因此,美国的第三代、第四代战斗机无一例外的使用了视野良好的座舱,而海军的主力战斗机 F-14 则毫不犹豫的使用了双座结构。

  尾声

  1972 年 10 月 29 日夜,“后卫”II行动的最后一天,一架 F-4E 战斗机正在执行为 B-52 轰炸机的护航任务。飞行员接到报告,空中有一架米格,于是他用雷达进行搜索,然后向敌机靠近,最终在夜空中看见了 MiG-21 加力燃烧器喷出的长长的尾焰。他锁定敌机,发射了 2 枚“麻雀”导弹,导弹命中了目标,MiG-21 变成一个大火球从空中坠落,越南空战的最后一战结束了。

  不过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越南战争是一场在技术革命背景下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意味着旧式战争的结束和新式战争的开始。此役后美国逐步确立了以海空军为主要打击力量的军事力量体制,打击方式则从数量打击升级为精确打击。70 年代美、苏都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开始研制新一代喷气式战斗机,这些飞机灵活、火力强劲,一切以实战经验为最高准则;空战的游戏规则也几经变迁,不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训练方式的改变而变动、完善。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们将从 70 年代开始,以几次典型的空中作战为事实基础,详细分析各种战斗机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和现代空战的特点,并对未来的空战做一展望:具备超机动、过失速能力的战斗机和隐身、电子性能优秀的战斗机到底谁能控制天空?SU-27、F-15、SU-37、F-22......到底谁才能执未来空战之牛耳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 精华区 辩论区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依然范特西、刘亦菲、夜宴……网罗天下热词的输入法!

设为辩论话题      


军事热图推荐


私人飞机进入寻常百姓家

私人飞机进入百姓家
MM参加CS野战

MM参加CS野战

热门军事新闻 网友点兵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死了都要爱
上海滩
寂寞沙洲冷
隐形的翅膀
不怕不怕
约定
谁动了我的琴弦

搜狐军情站

中东四国分析

·中东四国分析
·中国空间军事实力增强
·中国海军037系列猎潜艇
         更多


频道精彩推荐

·焦点新闻 美国飞机撞楼
·刘少奇夫人王光美逝世
·诺贝尔奖 俄格间谍
·安倍晋三 2008奥运会 F1
·CBA博客圈 姚明 王治郅
·体操世锦赛 刘翔 篮球
·欧洲冠军联赛 体育彩票
·派朗 suv 骏逸 微型车
·标致206 骏捷 雅绅特
·结伴旅游 国美收购永乐

网友传图
战史热帖




一个人哭
退后
断了的弦
还是朋友
水晶蜻蜓
唱给你的歌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招商



给编辑写信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