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十多年潜心研发,未来解放军可变人形装甲,曾在中印边境验证技术

原标题:十多年潜心研发,未来解放军可变人形装甲,曾在中印边境验证技术

我们现在谈论军事话题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那就是单兵装备。当然这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世界各国军费都是有限的,必须在单兵装备与军舰、飞机、导弹等大型装备之间做出一定的取舍,即便是第一强国美利坚也是如此。而且以后不管大型装备发展成什么样,只要不是外星人打过来了,战争的本质就还会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只要战斗意志不熄灭,步兵之间的直接对抗依旧会存在,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未来的单兵作战形态会是怎样的呢?

有人可能会觉得在先进航空器、先进装甲车辆、先进军舰、卫星等作战系统参战的情况下,说白了,就是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单兵作战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了,那我就问一个问题:如果这些装备在战斗中损耗殆尽,但此时我军依旧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难道此时我军就应该投降放弃战斗吗?建议把《士兵突击》里成才说的话复习一遍。

如何提高一般兵在未来战场中的生存率和战斗力,其实也是各国军工科研部门一直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他们的脑子很清楚,单兵武器装备是一定不能放弃发展的,而且单兵也需要适应未来战争需求,用上先进的单兵系统和装备。

在这方面,西方的发达国家们从上个世纪就开始了探索,比如最先开启研究的美国陆军,他们推出的“陆地勇士”系统,就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在他们之后,法国、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未来士兵计划。这些计划的技术指标在当时看来是非常超前的,因为它不光要求强化士兵的火力与防护力,还要强化士兵的态势感知能力以及通讯水平,也正是因为如此,各国制造出来的样品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重量大。

我们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很容易就能想象到,未来的士兵不再只携带自己的武器弹药、携行具、防护装备,还要携带单兵电脑、各种传感器、先进侦察、定位、通讯器材,甚至可能会穿戴AR(增强现实)设备,还要带上供应这些设备的电池组,手持的武器为了适配这些系统也需要改进,重量可能还会增加,如此大的重量,放在一个士兵身上,就算他是“美国队长”也会累得打不了仗。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我想到了两个,第一个,就是利用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提高士兵的负载能力。如果放在20年前,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我又在讲科幻故事了,但是在当下,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流科技强国都在研究这一技术,并且有了成品,进入了商业应用阶段。

我在准备这期节目之前,上网搜了一圈资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流浪地球2》中展示出来的外骨骼,竟然是货真价实的货架产品!而且就是我们国内的公司研制生产的,这家公司还在宣传片里说,影片里用的还只是他们产品的3.0版,4.0版现在已经出来了,然后我注意到,宣传片发布时间是去年……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外骨骼机器人的原理大家都明白,这种技术的灵感也是源自自然界中的节肢动物,它们覆盖在体表的,坚韧的几丁质骨骼,就是外骨骼,主要作用就是作为一个重要器官,为生物本身提供框架或结构,并且提供如同盔甲一般的防护。而我们人类设计的外骨骼机器人,也有同样的功能,它本质上就是通过电机、传感器、金属结构以及人体工程学设计,让使用者穿戴在身上,为其分担重量,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咱就说一个事实,我军研制并使用外骨骼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知网上随便一搜,相关研究论文可以直接追溯到本世纪初。至于解放军对外骨骼技术的实际应用,我就说三件事:第一件,2013年8月份的一期《解放军报》中,刊登了南京军区某机关正在研究一种单兵外骨骼系统,后来到了2015年的首届中国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上,兵器集团202所展示了自研的“星云L70”单兵外骨骼机器人,公开的技术指标是:额定背负负荷35公斤,额定搬运负荷50公斤,在额定背负负荷35公斤、平地步速可达4.5公里/小时,平地续航里程20公里。

第二件,就是中印边境矛盾,说到这我第一反应想到了牺牲的4名烈士,这笔账我们先记下,以后一定会清账的!随后我又想到从2020年左右开始,官方大力报道西南边境边防官兵的生活和训练状况,也多次出现了我军使用外骨骼的镜头,基本都是巡逻和搬运重物时使用,这个技术明显优化了边境官兵的后勤保障条件。

而且官媒也报道过我军已经装备了动力外骨骼的新闻,40秒完成穿脱,仅需两个人就能搬运150公斤重的弹药箱。想到这我不禁心生疑问:这些消息都是公开放送的,我们这边吃着火锅唱着歌,穿着外骨骼把边境巡,对面有何底气挑衅?凭一股子咖喱味吗?

第三件事,它并不是跟外骨骼技术有直接关联,但也能决定未来该技术在军事层面的应用价值。早在2016年珠海航展期间,航天科技集团就推出了一款重量只有4公斤,直径仅为60毫米,弹体长度仅为40厘米左右的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名为“袖箭”。

根据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这款导弹采用图像制导,于是有观点认为这款导弹名义上是防空导弹,实际上,如果军队想让它打击地面装甲目标,技术上也是存在可行性的。而且这款导弹重量轻,体积小,理论上可以承担外骨骼系统的重火力输出,以及针对低慢小目标的防空用途,如果技术上能实现,那么就意味着为外骨骼系统安装其他武器装备以及护甲,是完全可行的,这就会决定,未来士兵能成为一个移动的人形装甲单位。

我得说一下,虽然媒体在报道时会把穿戴外骨骼系统的战士比喻成“钢铁侠”,但看过的人都明白,斯塔克搞出来的战甲就不是科幻而是玄幻了,所以我们不会对标这个。而《明日战记》《明日边缘》里面的那种外骨骼系统,倒是有些参考价值,后者与我今天设想的未来单兵外骨骼系统最为相似。

这种装备能提高士兵的感知能力、移动速度以及火力输出,在机械控制下还能提高射击精度,加装防弹板也可提高防御能力,而且考虑到这玩意就是“铁包肉”,又有电子机械装置强化力量,近战搏击也很有优势,抛开成本不谈,那这就是一种理想的单兵装备,我们可以管这玩意叫“人形高达”。

说到这,我们经常吐槽高达这种东西帅是很帅,但没啥用,在我们这个世界,谁要是造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那就是在浪费钱财以及生产力,如此巨大的目标是各军兵种反装甲单位的最爱。可如果我们把它的体积缩小,技术简化,那未必不能投入我们的战场。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思路了。

其实第一个思路是有比较明显的缺陷的,首先就是这一套装备的成本可能过于高昂,难以做到让每个士兵都能装备上,可能会作为特战装备使用。其次这套装备会增大每名战士占用的空间,运兵步战车、直升机以及运输机可能需要重新设计内部空间,来容纳穿戴了这套装备的士兵,进一步推高部队吸纳这套装备的成本。

但我的第二个思路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因为这个思路说白了就是在现代的步战车基础上进行一些畅想。现代战争条件下,步兵也不是扛着枪就往前冲的,即便是在城市战环境中也会有坦克或者轻装甲单位配合前进,甚至会有卫星、无人机等辅助单位助战,除非是进入建筑物内“扫楼”。而配合步兵班前进的装甲车辆就直接解决了火力和打击范围的问题,视线放到这些装甲车辆上面来,就是两个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这些装甲厚重的载具怎么样提高自己的打击能力以及态势感知能力,另一个是这些载具的机动性以及对不同地形的适应能力。

我们一个个来讲,坦克装甲车辆的打击能力,可以让导弹来提高,比如前苏联研制的9M119反坦克导弹,就能由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发射,其子型号9M119M和9M119F的有效射程均为75到5000米,极限射程8000米,这个数值相较于普通炮弹倒是没优势,但炮射导弹具备制导能力,打击精度会优于无制导炮弹。

至于态势感知,现代坦克装甲车辆能通过成为体系作战的一环来共享情报,但是集成在自身的态势感知设备少之又少,不过这在技术上并非无法解决,在炮塔上安装光电感应设备,在车身周围安装传感器,给车组成员配发AR设备,让车组成员能够在车内,用多种侦察手段直接观察车外情况,让厚重的装甲变得“透明”,这条技术路线目前已经有多国在研究了。最近挨了揍的以色列就很积极,因为他们真的不想再让巴勒斯坦老乡摸到梅卡瓦跟前了。

再来说说机动性和地形适应能力,我们人类的两条腿进化了几百万年,征服了地球上的所有地形,这点无论哪款机械载具都做不到,但缺点就是速度太慢了,如果仅考虑地形通用性,在未来解决掉多足设计的材料问题、机械结构问题之后,可以作为装甲载具的移动方式,但后勤估计会骂娘,因此大型装甲载具在可预见的未来,大概率还是要依靠车轮或者履带来解决移动问题,如山地、城市等复杂地形还是要依靠伴随的空中单位支援。

由此其实还可以引申一下,《阿凡达》当中的人形机甲,大小介于猛士三代和步战车之间,配备一名驾驶员,火力也相当凶猛,扛上30毫米口径航炮外加一堆微型导弹应该没问题,既能强攻地面目标,也能打掉来袭的空中低慢小目标,一个步兵班配备一台,需要快速机动时直接坐上步战车,遭遇复杂地形直接下来用机械腿走路,战略转移还能往运输机里塞,这应该是比较理想的设计了。

其实关于未来步兵作战的讨论,咱们抛开“脑洞”的外在,其本质也是非常严肃且重要的,原因我在开头就讲了,咱不要不把步兵当回事,所有坦克飞机军舰都有可能被击毁,但只要咱们的步兵还有战斗力,那就有赢的希望,因为到那时候敌人我估计也差不多跟咱一个样了,除非对面不是人。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吧,咱们下期再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