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谋节战篇之:作战效能优胜律

原标题:谋节战篇之:作战效能优胜律

武器装备、作战人员、基本编组、训管水平和总体数量构成了作战力量基本的应有的作战能力。但作战能力上比敌人具有优势,并不一定表示就能够确保最终的胜利。战争的历史实践一再告诉我们,拥有武器装备、作战人员、基本编组、训管水平和军队数量优势的一方,并不一定就能够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比比皆是。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作战力量进入战场对敌对抗时,会受到战场天候、地形、民情的影响,导致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增强或削弱,或导致作战人员生理心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应有的作战能力使用效益的增强或削弱。另外,指挥员为了便于组织力量在特定空间和时间内作战,通常会对作战力量进行拆分组合、重新编组,然后与敌交战。

这就导致有些作战能力得到有效使用,有些作战能力被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从而造成总体作战能力使用效益的增强或削弱。这种作战能力在战场上的使用效益,笔者称之为作战效能。基于作战效能实现过程而总结出的规律,笔者称之为效能优胜律,包括天候有利者胜、地形有利者胜、民情有利者胜、空间态势优者胜、时间态势优者胜等五条规律。

一、天候有利者胜

天候主要包括气温(高温、严寒)、气象(风、雨、雪)、天象(白天、夜暗)、水文(不同地域的天候环境差异性)等。任何作战行动都是在某一特定的天候条件下进行的,人员的身体状态和各型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都受到高温、风雨、水文和夜间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恶劣的天候会使人的身体机能下降,武器的技术性能降低,进而作战效能就低。

历史上,利用不良天候对敌发起进攻,取得胜利的战例很多。如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从北方来到南方作战,水土不服发生疫情,战斗力大减。周瑜利用冬天刮起的东南风,采用火攻战法大胜曹军。唐朝李靖利用江水大涨,突袭击灭萧铣。李愬雪夜袭蔡州。这些战例都是利用天候的典型战例。

二、地形有利者胜

地形对作战效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差、地貌和出其不意三个方面。

传统战争,武器装备的杀伤距离(射程)都较近,受地形高差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位于高处,杀伤能力得到增强,位于低处杀伤能力则削弱。在冷装备时代,弩兵从上往下射箭或发射机砲,在势能作用下,杀伤能力将大大增强;步兵、骑兵从上往下冲击,用于冲击的体能较少,且能将高位的势能转化为冲击的动能,进一步增大杀伤能力。热装备和机械化时代,火枪、火炮、坦克从上往下射击,射界开阔,子弹、炮弹飞行的距离更远,杀伤能力更强。

从地貌方面看,冷兵器、热兵器时代的所有战场,以及机械化战争时代的主要战场均在地面进行,作战单体克服障碍的机动性能有限,受地貌影响严重。如平原利于骑兵、机械化步兵发挥快速机动的特性,快速整体近距离运用杀伤能量,增强杀伤效果;山地利于步兵灵巧机动作战,降低敌杀伤能量的毁伤效果。

从出其不意看,传统战争中武器装备受地形约束影响较大,有些高山、沼泽、河流等可以成为防御的天然屏障。因此,防御方会因为这些屏障的存在而不太注重该方向的兵力部署。进攻方如果出敌不意,以一支奇兵从该方向实施攻击,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罗马,邓艾从阴平小道进攻成都,都是利用地形实施出其不意作战的典型战例。毛泽东军队的穿插迂回行动,大多也是利用地形而出其不意攻击的战法。

三、民情有利者胜

不论在哪个环境作战,都要与战场上的民众发生联系。受到民众欢迎和支持,就可以得到民众从物资、人员补充、情报和信心等方面的支持。受到民众讨厌的军队,烧杀抢掠虽可得到一定的物资补充,但对长久行动、战后政治运作是不利的,与战争目的是相悖的。

四、空间效能优者胜

传统战争,主要在陆战场、海战场实施。空战场通常是依附于陆海战场而发挥作用。陆战场、海战场的武器装备作用距离较小,受地形影响较大,加上战场广阔。因此,通常敌对双方会将力量进行拆分组合,在多个方向进行作战对抗。

双方一般都不会在各个方向上平均分配兵力,而会区分主要作战方向、次要作战方向等。其中,主要作战方向是己方力求取胜以推动全局胜利的重点方向,通常是己方重点兵力部署的方向,成为整个部署中的强点;次要作战方向是己方用来牵制敌力量,以配合主要作战方向夺取胜利的方向,通常是部署部分兵力与敌交战,是整个部署中的弱点。

当双方力量部署态势对峙时,对己方而言,就可能形成两种总体力量对峙态势:

态势一:主方向己强点对敌强点、次方向已弱点对敌弱点。

态势二:主方向己强点对敌弱点、次方向己弱点对敌强点。

在双方总体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态势一的主方向是己方的强点对敌方的强点、次方向是己方的弱点对敌方的弱点,作战时很可能打成胶着的消耗战,胜负难料。态势二的主方向是己强点对敌弱点,必定出现“我优敌劣”的情况,取胜的把握必大。

在双方总体力量优劣相差较大(己弱敌强)的情况下,态势一的主方向是己强点对敌强点、次方向是己弱点对敌弱点,由于己方总体力量弱于敌,因此主次方向都有可能居于劣势,这种态势是应该力避的。态势二的主方向是己强点对敌弱点、次方向是己弱点对敌强点,很有可能在主方向上形成“我优敌劣”的情况,取胜的把握可能有。因此,态势二是总体力量己弱敌强情况下所有聪明指挥员都追求的目标。

通过对力量进行空间上的拆分组合,参加作战行动,可以产生整体作战能力的高效使用或低效使用,进而形成整体作战效能的优劣变化。这种因力量空间拆分组合使用产生的整体作战效能,就是空间作战效能。空间作战效能优者胜就是一条重要的制胜规律。

孙武的“避实击虚”和“以碫投卵”,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思想,就是遵循空间作战效能优者胜这一规律而提出的重要作战原则。

五、时间态势优者胜

时间对作战效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机遇、作战时机和作战节奏三个方面。

战略机遇。战争是解决政治经济问题的一个手段,反过来,政治经济也必须服务于战争。因此,战争实施,特别是战争的发起,必须根据政治经济的状态,选择恰当的战略机遇。通常来讲,把握战略机遇,重点要掌握好政治有利、外交有隙两点。政治有利,就是敌内部政局不稳和我师出有名。敌内部政局不稳,无法有效组织战争活动,现有战争力量的应有作战能力无法有效发挥,导致作战效能的降低。

我师出有名,除了可以得到外部多方道义上的支持外,内部精诚团结,现有战争力量的应有作战能力就可以得到精神和气势上的加持,从而增强作战效能。外交有隙,就是各方力量无暇顾及或对我作战行动作出反应,我行动不会腹背受敌,可以专一向敌。任何一场战争通常都会影响改变世界或地区的战略格局,受到世界或地区各方(国家、力量集团)的关注。如果战略时机选择不当,没有考虑到外交,很可能战机一起,就会受到其他各方的谴责,甚至出兵干涉。从而迫使己方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力量来应对其他力量,以防不虞,而无法专一对敌。己方的整体作战能力就不得不分散,整体作战效能就降低。

作战时机。即从作战行动本身而言的作战发起时间。通常要求在敌不作戒备之时或尚未准备到位时发起作战。敌人不戒备之时,各种力量都处于平时或松懈状态,应有的作战能力可能都因松懈而没有形成,更难谈得上作战效能。因此,对没有戒备的敌人实施攻击,取得的战果将是最大的。孙武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是遵循这一规律而提出的作战原则。敌作战准备尚未到位之时,各种力量虽然有所组织,但应有的总体作战能力尚未形成。如果此时对敌实施攻击,敌被动参战,其作战效能必然大打折扣。

作战节奏。一场作战通常都会持续一段时间。是一次性将所有力量都投入,还是根据战场进展情况有节奏地分批投入,对战局有重大影响。如果战场空间允许,一次性全部投入兵力,可以形成排山倒海的强大突击力,易于快速击垮敌人。这样做的弊端是,如果首次攻击受挫或首次攻击获胜,就很难再组织二次进攻或进一步扩大战果。因此,有节奏地梯次使用兵力是兵家常用的战法。

有节奏地梯次使用兵力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增强作战效能。一是在战场逐步明朗中实现力量的最佳使用。作战双方为了赢得战争,都会采取各种欺骗行动,制造各种虚假信息,使战场充满迷雾。任何指挥员都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充分掌握真实的战场信息。任何作战行动都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和盖然性。因此,有节奏地使用兵力,可以在逐次作战中充分掌握战场真实情况,并根据战场进展情况合理调整使用力量,实现作战效能的最大化。如中国最早的兵法《握奇经》,就强调指挥员必须掌握一支机动的奇兵力量,以策应各方。

二是可以形成连续打击的效果。由于战场地域的广阔性,使得一场战局通常由多个战役和战斗组成,一场战役通常由多场战斗组成。有节奏地梯次地使用作战力量,就可以使己方力量的作战能力逐步施放,形成绵绵不断、一浪推一浪的作战效能,保持对敌连续不断的打击,从而形成对敌作战效能的优势,不断夺取作战的胜利。

六、空间优胜是效能优胜律的核心

任何作战活动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实施,地形、民情、天文、气候等是时空的特殊形态,其制胜律实质是空间胜律和时间胜律的特殊情况。而在传统战争中,由于武器装备战技术性能有限,空间作战效能又比时间作战效能要强。因此,在效能优胜律中,空间优胜是核心。

首先,从战场空间看,地形、民情和水文都长久地存在于战场空间的特定位置,是空间组成部分。因此,利用地形、民情、水文创造作战效能,实质就是创造空间上作战效能优于敌。即地理空间中的某一方向作战效能的具体体现。如在地理空间的主方向上部署强大力量,在次方面部署较弱力量。从单元效能优胜律上看,就是主实次虚。如果此时次方面上利用了有利地形,虚兵与地形相结合,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这就是利用地形增强了次方向的作战效能。

因此,从作战能力上看,我兵力部署是主方向强、次方向弱;但从作战效能上看,主方向是强的,次方向也可能不弱于敌。实践中,如毛泽东在总体力量弱于敌的情况下,在民情不太有利的游击区部署较弱的游击队实施袭扰作战,在民情十分有利的根据地核心区部署强大的主力部队实施歼灭作战。这种部署将军队的强点与有利的民情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己方强强联合,作战效能得到提升;而强大的敌人因民情不利,使得其作战效能下降。

双方一升一降,作战效能就形成了“我强敌弱”的态势,取胜就成了必然。再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进到南方荆州,与孙刘联军作战。曹操士兵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导致作战能力下降;而孙刘联军不存在这种问题,应有的作战能力没有丝毫损伤。因此双方的作战效能对比,就是孙刘联军强、曹操军队弱。

其次,从战场时间看,气温、气象、天象(白天、夜暗)是随时间不同而变化地存在于所有战场空间的,是时间的一部分。因此,利用气温、气象、天象创造作战效能,实质就是在时间上创造作战效能优于敌。具体而言,在白天、温度适宜、晴朗天气的时期进行作战,能够充分发挥部队应有的作战能力。而晚上、温度过高或过低、雨雪风天气,部队处于相对松懈状态,作战效能低下。如果利用这些不良天候时机对敌实施奇袭,就可以增强作战效能。李靖汛期灭萧铣,李愬雪夜袭蔡州都是特定时间所创造的作战效能。因此,利用不良天候增强作战效能本质上就是形成时间态势以增强作战效能的一部分。

再次,在利用空间态势和时间态势增强作战效能的关系上,时间态势从属于空间态势。利用战略机遇、作战时机和作战节奏是从时间上增强作战效能的基本途径。不论是战略机遇,还是作战时机,具体反映到作战力量上就是整体的应有战争潜力尚未转化为战争实力,整个作战部署都是弱点;或者某个作战方向上作战力量的应有作战能力尚未及时形成作战效能,该作战方向上就是敌作战部署的弱点。从作战节奏看,如果是在相同时间点、在不同

方向实施两场或多场战役或战斗,同节奏组织战争,这时对己方力量在不同方向上分配使用,就是典型的空间态势增强整体作战效能的样式。如果是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实施两场或多场战役或战斗,此时有节奏地使用己方力量以增强整体作战效能的样式,看似与空间没有关系,但实质上仍是空间态势在时间上的延展。这是因为,传统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有限,作战行动受到地形、距离的制约影响巨大。组织力量的梯次使用以增强整体作战效果时,除了要充分利用前一作战效果,更重要的是考量后一作战行动如何形成有利空间态势。

也就是说,有节奏地使用作战力量以增强整体作战效能,本质上是利用空间态势增强作战效能在时间上的接续。而且,由于武器装备性能受到地形、地物的限制巨大,一旦某种空间态势已经形成,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包围态势一旦形成,作战效能优势一方就可以从容歼敌,甚至围而不攻,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七、综合优胜律

通过对作战功能优胜律、作战能力优胜律、作战效能优胜律的阐述,可以看到,杀伤胜是作战功能优胜律的核心,数量胜是冷兵器时代作战能力优胜律的核心,质量胜是热兵器时代作战能力优胜律的核心,空间优胜是效能优胜律的核心。将三层面的制胜规律进行综合,就可看到,传统战争中,冷兵器时代的综合制胜规律是空间数量杀伤效能优胜律,热兵器时代的综合制胜规律是空间质量杀伤效能优胜律。这两条就是传统战争的综合优胜律。

而传统战争的整个制胜规律就包括了四类二十条。

第一类:作战功能优胜律,包括杀伤胜、指挥胜、情报胜、通信胜、抗御胜、心战胜、欺骗胜、保障胜。

第二类:作战能力优胜律,包括装备胜、人员胜、编制胜、训管胜、数量胜。

第三类:作战效能优胜律,包括天候胜、地形胜、民情胜、空间胜、时间胜。

第四类:综合优胜律,包括冷兵器战争的空间数量作战效能优胜律、热兵器战争的空间质量作战效能优胜律。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