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为了不能磨灭的抗战记忆

原标题:瞭望 | 为了不能磨灭的抗战记忆

“我是为了让一代代中国人铭记这段历史,也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听到来访者说从这些史料中获得启发,看到学生们根据这些史料排演话剧时眼含泪花,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每到周末,村里不少大人会带着孩子走进展览室和书屋看看抗战史料。空置多年的学校,再次成为村里的文化场所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苏凯洋

春到白洋淀,萧瑟未退,绿意遍野。

在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镇东李庄村的一所学校,上课铃声响起,校园里只有一位“学生”:73岁的李志彬正坐在教室里研究资料。

学生们都到旁边村子条件更好的小学上课了。闲置的校园成了李志彬展览、研究抗战史料的场所。此前,他对搜集抗战史料的执着已伴随了大半生。

自1980年开始,李志彬先后奔赴北京、新疆、福建、江苏、黑龙江等地,搜集抗战史料,走访相关见证人。40余年间,他不辞辛劳,行程十多万公里,搜集了一万多本红色书刊,相关报纸资料逐张叠在一起已有半人高。

曾有人笑话他,说他买这么多书也换不回来钱。李志彬说:“我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让一代代中国人铭记这段历史,也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李志彬在阅读抗战书籍(2024年3月25日摄) 苏凯洋摄/本刊

矢志不渝择定“事业”

1951年夏末,李志彬出生在端村镇东李庄村,父母均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共产党员。生长在白洋淀边,他打小就常听奶奶讲抗战故事。

一次,远房亲戚带来几本红色题材小人书,李志彬爱不释手。他对红色书籍的热爱,从那时起生根发芽。

改革开放后,东李庄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时任村干部的李志彬经常外出观摩学习。工作之余,他总会抽时间逛逛当地的博物馆和书店,每当遇到未曾读过的抗战类书籍报刊,都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仔细研究。

“我渐渐发现,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但对家乡的抗战英雄、抗战史实却知之甚少。一些抗战故事经民间传播,衍生出多个版本,历史真相变得模糊。”心存遗憾的李志彬,把越来越多精力投入搜集抗战史料中,后来干脆把爱好变成终生的事业。

起初,妻子马占英并不理解:书费、路费、住宿费……一项项支出累加,家里过得拮据。日子最难时,他们不得不卖掉老家的房子,到河北涿州打工。

尽管生活清贫,李志彬的决心始终坚定。从走访抗日武装力量雁翎队的健在队员、抗日英烈的后人开始,李志彬用文字和图像记录历史故事。他还搜集了不少白洋淀和晋察冀地区的抗战图书资料,以及老报纸、老地图等。

“以前,我总觉得他做这些事净花钱,还没收入。后来听到来访者说从这些史料中获得启发,看到学生们根据这些史料排演话剧时眼含泪花,才明白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马占英说。

行遍全国留下史料

李志彬的理想很大,热情很高。可仅凭个人力量搜集史料,并不容易。

首先是奔波之苦。

“一次去新疆,从北京坐火车到乌鲁木齐,当地下雨发生洪涝,道路不通。”李志彬用身上本就不多的钱买了几个馕,边走边问路,迎着风雨步行了三天才赶到目的地。那一路风雨,令他决心更加坚定。此后为了见到见证人、拿到史料,李志彬先后八次赶赴新疆。

北京、福建、江苏、黑龙江……李志彬的足迹遍布全国多地。听说哪里有线索,就动身赶过去。在北京住不起旅馆,他常常在火车站候车室留宿;在黑龙江寒冷难耐,他也曾在感冒中硬挺过去。不知不觉之间,他的行程已有十多万公里。

找到了线索,还要想方设法把资料留存下来。有好几次,李志彬反复请求后终于征得对方同意,兴致勃勃地赶到线索地,终于看到珍贵的抗战史料。但因为史料只有一份,无法带走,他只能用笨办法,尽量用脑子记,等回到住处再赶紧找纸笔记录下来。

“这样的记录方式不仅内容有限,事实还模棱两可。为了更好地留存史料,我咬牙买了胶卷相机,还学会了用电脑保存和处理资料。”李志彬说。

随着见到的抗战史料越来越多,李志彬发现,很多资料他看不懂,难以判断真伪。为此,他养成了读书看报、勤学好问的习惯。“他离不开这些书。展览室、办公室、家里全是书,洗衣服时一摸,口袋里都有书。”马占英说。

给史料找一个“家”

经过几十年的苦苦搜求,李志彬收藏了一万多本红色书刊。家里用来存放史料的单个小橱柜变成了七个书架,被塞得满满当当。这么多资料放在哪里更加妥当?

2009年的一个仲夏清晨,两辆汽车从涿州出发,开往东李庄村。一辆装着家具,一辆满载图书。坐在后车副驾上的李志彬,在颠簸中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当时我快60岁了,继续四处奔波体力难以支撑。这些年搜集这么多图书资料,我想给它们找个‘家’。”李志彬说。

村委会知道他的难处,决定让李志彬和史料们一起“住”进村里闲置的学校。

很快,李志彬和妻子一起收拾出两间屋子:一间住人,一间藏书。没多久,李志彬又给另外两间屋子重新吊棚顶、刷墙面,一间作为史料展览室,另一间被建设成“雄安水淀红色文化书屋”。

在李志彬和妻子的努力下,一间间教室被清理干净。每到周末,村里不少大人会带着孩子走进展览室和书屋看看抗战史料。空置多年的学校,再次成为村里的文化场所。

影响渐渐扩大开来。2011年,李志彬应邀赴清华大学,展示他搜集的抗战时期的油画、报纸和杂志等。2015年,他在书屋开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刊、报、杂志、图片史料展”,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看,有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党员,有到此研学的学生,还有到基层调研的干部。

李志彬搜集抗战史料背后的故事,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2023年12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单发布,李志彬榜上有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