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融合论之:冷战后的散全球化

在乔治·凯南、亨利·基辛格和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等大师的战略规划和运筹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最终赢得了冷战的胜利,标志着美式序全球化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将市场经济作为推动本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基本路径。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国家和地区数量迅速增加,从1990年的100个迅速增长到了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的128个,再到2000年140个、2016年164个。

在各个国家纷纷加入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出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抗衡外部强大势力的共同需要,以及避免或弥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缺陷(主要有:协商一致的决策程序缺陷、强制性争端解决机制适用范围缺陷、一揽子承诺难适应复杂现实的缺陷、对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难落实的缺陷),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向更广泛、更紧密、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据WTO统计,全球各种区域贸易协定从1990年22个,迅速增长到2000年的81个、2010年的212个、2021年的354 个。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并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南北合作成为主流。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社会政治制度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和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间更容易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由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1994年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2005年欧盟开始扩围,加入东欧发展中国家,并成功同南非、智利、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签署了FTA(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也与智利、多米尼加、秘鲁、哥伦比亚、巴拿马等众多发展中国家达成双边FTA。日本分别与新加坡、墨西哥、马来西亚、智利、泰国、印尼、文莱、菲律宾、越南、秘鲁签署了双边FTA。

二是内容日益广泛。FTA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关税同盟等其他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比重较小。而且区域经济组织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加深,并超越了WTO范围。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内容主要以货物贸易自由化为核心,后来扩展至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现在还包括贸易投资便利化、贸易投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劳工标准、原产地规则及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有的协定还包括经济技术合作和海关合作等内容。

三是呈网络化发展。在区域贸易协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各地涌现的背景下,几乎所有WTO成员都至少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FTA。而且,新的FTA组织打破了传统狭义的区域经济对地域相邻的概念范畴,出现了跨洲、跨洋等跨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同区域集团之间也开展了连横合作。众多FTA相互交织、相互重叠,形成了一张庞大的FTA网络。

因此,冷战后的全球化就呈现出美国主导的WTO序全球化与众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散全球化并驾齐驱的局面(参见图5-3)。此时,散全球化由众多网状的区域经济组织构成。每个区域经济组织都类似于美式序全球化的“小气泡内三角”。“小气泡”表示区域组织的范围小,“内三角”表示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产业构成上,有一个或几个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多个发展中国家占据产业链中低端。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