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倍声速,服役至今!

今天,我们接着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里“挖”宝,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长河中深挖细掘。

1966年1月17日,我国第一架两倍声速的中高空战斗机歼7在沈阳首飞成功。克服曲折与万难,国产歼7战斗机终于问世。

在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这面“百花齐放”的型号墙,歼7赫然在列。

然而,歼7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年,在“三线建设”的大潮下,国家决定将歼7由航空工业沈飞转交给航空工业成飞、贵飞生产。

歼7的成长之路,是在祖国的大西南完成的。历经多次改进改型,歼7在曲折中不断向前,服役至今。

“技术摸透”

歼7飞机,最初又称六二式飞机,是仿苏米格-21Φ-13型飞机试制的一种轻型两倍声速昼间歼击机。该机在飞行性能、飞行品质、救生系统、武器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发动机功率等方面均比第一代歼6飞机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它的问世,不仅展示了我国歼击机制造的技术水平,而且进入了世界第二代歼击机的行列。

▲2020年11月13日,航空工业向陕西西乡县骆家坝景区捐赠的退役歼7飞机

1961年,国家正式引进米格-21Φ飞机。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的协定,苏联向中国转让米格-21Φ-13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生产特许权,并于1961到1962年,提供全套生产图样和资料、飞机和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中国缺乏的成品和原材料。然而,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并没有完全履行双方的协议,一部分图样资料中国并没有得到,这给歼7试制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1962年5月18日,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共同组织米格-21飞机技术摸底,为仿制及进一步自行设计做好准备的联合指示》。“技术摸透”首先是根据参照设计生产的需要,摸清该机主要的生产技术问题,包括关键技术及材料;同时,通过试验研究,摸透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

沈阳所在对米格-21的“技术摸透”中,完成了空气动力、强度、结构和战术技术性能等39项课题的研究,进行了27项共3300次吹风试验,以及飞行、振动、弹射等64项专项试验。这次“技术摸透”工作对于歼7试制,特别是对后来沈阳所自行设计研制国产歼8战斗机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

在“技术摸透”的同时,沈阳飞机厂和发动机厂逐一解决了生产歼7飞机和发动机所需的钛合金零件成形、整体壁板化学铣切、整体机头罩加工、整体密封油箱装配、非金属蜂窝锥制造等关键工艺技术;掌握了26种新合金、涂层等新材料的加工技术,试验并掌握了46项新技术和新工艺。中国战斗机制造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

▲工人在认真装配歼7飞机

1964年4月30日,沈阳飞机厂用苏联提供的飞机散件装配的第一架歼7战斗机首飞成功,其后又利用苏制散件装配了10架飞机,并交付给部队使用。

从1964年3月开始,按照《歼7飞机试制总方案》,沈阳飞机厂全面启动了国产歼7的试制工作。1965年7月,沈阳飞机厂完成飞机全部零件制造,11月通过了全机静力试验。

▲1964年10月,歼7飞机主体标准样件一次对合成功

1966年1月17日,试飞员葛文墉驾驶第一架国产歼7飞机首飞成功。此后试飞工作全面展开,飞机最大平飞速度达到马赫数2.02,中国正式拥有了两倍声速的超声速战斗机!

▲1966年1月17日,国产歼7飞机首飞成功

转战西南

从1967年3月起,国产歼7飞机开始装备部队使用。生产初期的歼7飞机由沈阳飞机厂生产。

1964年和1965年,三机部确定由成都飞机厂、贵州飞机生产基地生产歼7飞机,由沈阳飞机厂进行对口技术支援。1969年10月,按三机部要求,沈阳飞机厂将歼7战斗机的生产工艺装备拆除运往成都飞机厂和贵州飞机生产基地。

▲歼7P出口飞机生产线

歼7飞机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在祖国的大西南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改进改型

根据部队使用要求和上级领导机关指示,成都飞机厂、贵州飞机生产基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单位开始对歼7飞机进行系列化的改进改型,研制了歼7Ⅰ、歼7Ⅱ、歼7Ⅲ(全天候型)、歼7A、歼7B、歼7M、歼教7等30多个改型。

01

歼7Ⅰ

1970年4月12日,歼7的第一款改型——歼7Ⅰ在成都首飞成功。歼7Ⅰ由成都飞机厂负责试制,时任成飞设计所所长屠基达主持改型工作。对于1958年建厂的成飞来说,只用了12年就把生产机型从亚声速的歼5甲跨越到了超声速的歼7,这在当时可谓是奇迹。

02

歼7Ⅱ

由于歼7Ⅰ飞机仍未解决苏制米格-21飞机存在的弹射救生装置不可靠、航程短等问题,空军要求对歼7Ⅰ飞机进一步改进,以换装歼6飞机。1975年,成都飞机厂在歼7Ⅰ基础上,开始进行歼7Ⅰ后续改进改型工作,该型号后来被命名为歼7Ⅱ,改型负责人仍是屠基达。

▲歼7Ⅱ飞机

1978年12月30日,歼7Ⅱ飞机首飞成功。1979年9月,飞机完成设计定型,投入大批量生产交付部队使用,逐步替代了原来的歼6战斗机。歼7Ⅱ战斗机逐渐成为中国空军、海军的主力战斗机机种。

1985年,歼7Ⅱ飞机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歼7成为第一个荣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章的飞机产品。进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航空工业成功地用歼7Ⅱ战斗机替代歼6,初步完成了国家交给航空工业航空产品“更新一代”的光荣任务。

03

歼7M

航空工业没有满足于歼7Ⅱ的成功。从1979年开始,在全力做好歼7Ⅱ批生产的同时,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航空工业积极寻求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以尽快提高中国战斗机的薄弱环节——航空电子火控系统,为我国空军改装更先进的歼7飞机。

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不再对歼7Ⅱ改型项目进行投资。为此,成飞与中航技联合,以歼7出口型飞机外销获得的资金支持歼7Ⅱ改型项目,这就是歼7M。

▲歼7M飞机

1983年8月31日,歼7M飞机首飞成功,1984年年末开始陆续出口交付。歼7M很快以其良好的作战性能成为中国战斗机出口的主力机种。

▲夜幕下的歼7M和歼7MG飞机

歼7Ⅱ飞机不仅很好地接替了歼6飞机,承担起我国空军和海军主力战斗机的重任,歼7Ⅱ的出口改进型——歼7M飞机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军机对外出口。成飞正是在歼7Ⅱ和歼7M研制生产过程中一步步走向了成熟。

04

歼7Ⅲ

在歼7Ⅱ飞机之后另一个重要改进改型是歼7Ⅲ全天候型战斗机。1981年9月,航空工业部决定启动歼7Ⅲ全天候战斗机试制工作。该项目由航空工业部负责组织,由成都所、成飞负责机身试制、总装和试飞,贵飞负责试制机翼和主起落架,成都所宋文骢担任飞机总设计师

歼7Ⅲ较歼7系列之前的型号有多处改进:加强了起落架,飞机外挂架可任意搭配副油箱、火箭弹、空空导弹或炸弹,机头锥位可无级自动调节,座舱盖改为侧向打开,襟翼加厚,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座舱采取红光照明,雷达探测距离进一步提升。改进改型后的歼7Ⅲ是一种高中空、全天候的战斗机。

与之前的歼7Ⅱ相比,歼7Ⅲ改进的工作量很大,零件变化率80%,成品变化率43%,采用新材料37项、新成品190项。成飞首次运用CAM技术建立了飞机部件的数模,运用数控机床生产加工,提高了加工精度,缩短了研制周期。

▲歼7Ⅲ飞机

1984年4月6日,歼7Ⅲ完成全机静力试验。4月26日,试飞员余明文驾驶首架歼7Ⅲ首飞成功。1987年12月12日,歼7Ⅲ飞机设计定型,填补了我国空军、海军武器装备中的2马赫级轻型全天候战斗机的空白。

05

歼7E

20世纪80年代,世界空战模式正在加速变化,战斗机从追求高空高速向中低空机动性能转变,我国急需这样一款飞机来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此时,西北工业大学沙伯南等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双三角”机翼设计概念引起了成飞的注意。学校的初步试验验证其能有效提升飞机中低空机动性。1985年1月,沙伯南教授和歼7Ⅱ改型设计负责人陆英育的一次晤谈,为厂校历史性的合作打开了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的成飞大门

1987年10月,军队批准歼7Ⅱ飞机改型项目启动,该机定名为歼7E,陆英育担任总设计师。核心是改进机翼,同时换装发动机和新型航电设备。

1990年5月18日,试飞员钱学林驾驶歼7E首飞成功。首飞不易,定型更难。经历调整试飞末期的挫折后,1991年初,三架试验机投入定型试飞,历经两年,完成了全部设计定型试飞。1993年5月7日,飞机正式设计定型,并于当年交付部队。

▲歼7E双机编队

歼7E是歼7系列飞机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后续累计衍生多个机型,总共交付飞机数百架,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它开辟了“产学研”发展的新路,延续了歼7系列飞机20多年的生命力,出口创收使得成飞上世纪末顺利度过新机开发时期,更为我国航空工业的跨代发展积蓄了宝贵的力量。

▲1993年,歼7E飞机开始交付部队

06

歼教7

歼7飞机家族中另一个重要成员就是贵航研制生产的歼教7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歼7和歼8逐步成为中国空军、海军战斗机的主要装备,需要有与歼7、歼8相适应的教练机。新研制的歼教7飞机除能完成歼7昼间各种气象条件下的全部训练科目外,也能担负歼8飞机的大部分训练科目,并拥有一定的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

贵航以成飞的歼7Ⅱ为基础进行教练机改型设计,增设了后座舱,空速管移至机头右上方,设置了故障模拟系统,加装了机内通话器,座舱采用红光照明。1983年,贵航完成全部设计图样,开始试制工作。1985年6月,飞机完成全机静力试验。同年7月5日,试飞员严秀福驾驶首架歼教7飞机在贵州安顺首飞成功。

▲歼教7飞机参加巴黎航展

1988年2月,歼教7飞机设计定型,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并列装部队。歼教7飞机于198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大国仪仗

歼7飞机还被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表演用机。1992年,八一飞行表演队选择歼7E战斗机作为新的表演机,取代原使用的歼教5飞机。1994年12月2日,成飞试制的首架表演机歼7EB完成首飞,并向八一飞行表演队交付了12架该型飞机。

2004年,安装了编队飞机灯和拉烟装置的歼7GB表演机替代歼7EB,成为新的表演机。在歼7系列战斗机停产之后,八一飞行表演队选择了歼10飞机作为后继的表演机型。

航空工业在引进苏联米格-21基础上,根据用户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改进改型研制生产了不同特点和用途的歼7系列飞机,经过长达40多年的改进改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系列产品。歼7飞机是中国航空工业引进仿制、消化吸收、改进改型的成功范例。时至今日,歼7依旧在服役,守卫祖国领空。

向老兵致敬!

铁粉必看

猜灯谜赢彩头(猜完有惊喜)

在科技创新中开启龙年新春,郝照平赴在蓉单位调研

文字、制作/兰健  

主编/肖瑶 监制/李同礼

来源/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航空工业沈飞、航空工业成飞、航空工业贵飞、航空工业成都所、《中国航空工业老照片⑦》、《华夏龙腾——中国飞机发展侧记(1978-2020)》、中国航空报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