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美苏之间的交易,用间谍王换回飞行员,美国为何甘愿做赔本买卖

原标题:美苏之间的交易,用间谍王换回飞行员,美国为何甘愿做赔本买卖

波茨坦,一座原本籍籍无名的德国城市,因为发出了二战结束前的最后一次公告而闻名世界。但鲜为人知的是,二战结束之后,还有一次极为神秘的间谍交易在这里进行,这个秘密直到数十年后才为世人所知晓。

二战之后,德国被两大阵营划分为东德和西德,而波茨坦市的哈韦尔河就是分界线,在河上面有一座名叫格里尼克的铁桥。

1962年2月10日凌晨,驻守在两端桥头的守军突然全部撤退,随后四辆神秘的轿车分别出现在了桥的两头。

在经过了片刻死一般的沉寂之后,轿车里的人全部站在了桥头,远远地望着对方。这一天阴冷而灰暗,他们根本无法看清对方的表情,但在他们之间似乎又有着高度的默契,彼此之间就像多年的老朋友。

的确,他们相互之间再熟悉不过了,尽管他们从未真正谋面。在桥的西边是CIA,东边那部分,被人称作“克格勃”。

双方各派出一人在桥的中央交换了法律文件,两份文件上的签名分别是:约翰·肯尼迪和尼基塔·赫鲁晓夫。

很快这次神秘的交易就开始了,桥的两边同时各有一人朝对面走去,两人在桥中央擦肩而过,他们相互看了一眼对方。看了一眼这素未相识却又关乎自己命运的人,然后从容的走到了对面。

整个交易迅速完成,全程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双方通过交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

CIA的负责人在钻进轿车之前看了一眼对面快速离去的轿车,眼中露出了一丝不甘和愤怒。因为他们今天接到的是一名普通飞行员,而交出去的却是克格勃“间谍之王”,大名鼎鼎的“千面人”阿贝尔。

无论中情局有多么的不情愿,但是他们必须执行肯尼迪亲自签署的命令。

那么这个阿贝尔究竟是什么人物?为什么会让全球两大顶级情报机构破天荒地进行了交易。而那个飞行员又有什么价值?值得肯尼迪用如此重要的人物来交换!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RDS-1,代号“第一闪电”试爆成功。苏联正式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个消息让苏联振奋,美国震惊。

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苏联最高权力机构秘密向一位特工颁发了一枚象征最高荣誉的“红旗勋章”。而这枚勋章的主人正是千面人“阿贝尔”。

据已解密的文件透露,苏联之所以能够在二战之后迅速掌握核武器技术,一方面是自身的大规模投入,而更关键的是阿贝尔从美国窃取了大量核心技术,传递给了克格勃。而当时的美国中情局对此却毫不知情。

那么这个阿贝尔究竟是如何拿到这种绝密信息的?他又为什么被称为是“千面人”?

根据苏联方面的解密资料,这个被称作是“千面人”的特工,名叫:鲁道夫·伊万诺维奇·阿贝尔,不过这并不是他真正的名字。

他的真名叫做威廉·奥古斯特·费舍尔。在他出生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身份,他出生在英国,而他的父亲拥有沙俄国籍,不过他们家族不是俄罗斯族人,而是日耳曼后裔。

他的父亲名叫亨利希·费舍尔,是一位忠诚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战士,他还是列宁的同学兼战友,后来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而逃亡英国。

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在全世界各地都如火如荼地进行,因此亨利希即便是在英国也在暗中从事革命联络活动。当时有来自欧洲各国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伦敦,亨利希和他们交往甚密,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革命形势。

而小威廉当时就经常陪在父亲身边,好奇地听大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讨论革命形势。或许是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基因的缘故,威廉费舍尔很早就显示出了过人的语言天赋。

他很快就能听懂各国语言,并且还非常善于模仿。除此之外,威廉在其他方面的天赋也非常高,几乎是学什么会什么,他还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让他的父亲惊奇不已。

1921年,费舍尔一家回到了莫斯科,投入了苏联的建设工作之中。威廉的语言天赋有了用武之地,曾经为苏联政府机构担任翻译,同时还学习了很多其他技能,包括无线电技术。

1925年,威廉加入苏联红军,此时苏联政治保卫局正在寻找和培养高级特工,而威廉过人的语言天赋和过硬的政治背景成为了他们最理想的人选。

据说,威廉不仅精通英语、俄语、德语、波兰语,而且对口音的感觉和掌握非常精准。一种地方口音甚至方言,只要他听过几遍,就能完全模仿出来。以至于后来,连地道的俄罗斯人、德国人甚至波兰人,都认为他就是地道的老乡。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政治保卫局决定派遣特工打入德国核心部门搜集重要情报。经过层层筛选,威廉成为了一名苏联特工。

他化名利贝尔,以日耳曼后裔的身份潜伏到了德国,并通过自己出色的才华和语言天赋,成功混入了盖世太保和党卫军司令部。

他几乎从二战开始之后就潜入德国,直到红军攻入柏林才主动撤离。在这期间,威廉向苏联方面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情报,并且挫败了德军企图在苏联后方制造破坏的“旋风行动”。

最后时期,他还利用党卫军与盖世太保之间的矛盾,窃取到了盖世太保在战后的潜伏名单。

在德国潜伏的经历非常地惊险刺激,他本人也好几次深处险境,但最后都能化险为夷。也正是这几年深入虎穴的历练,让他成长为一名世界顶级特工。认真读过他的故事,大部人就会觉得军情六处的007不过就是个身手不错的外勤人员而已。

1945年,威廉回到了莫斯科与家人团聚,并受到了苏联高层和克格勃的嘉奖。但是他的身份和经历仍旧是高度机密,即便在克格勃内部也很少有人知道曾经有一个潜伏在德军心脏部位的资深特工。

尽管二战已经结束,但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博弈却刚刚拉开帷幕,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丝毫不亚于和法西斯作战。

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在处心积虑地想要从对方身上获取最新情报。尤其是在双方军备竞赛开始之后。

克格勃决定再次启用威廉,在异国他乡执行重要任务,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他的语言天赋,他无与伦比的天赋和才华,以及无人能及的特工经验,都决定了这一重要任务,必须要由他来完成。

威廉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革命战士,他本人也迫切希望能够继续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当时美国已经拥有了原子弹,这对于苏联来说是巨大的威胁。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国家掌握了足以毁灭世界的强大武器,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尽快拥有核武器,以防止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扼杀。

威廉本人的观点同苏联当局一致,而实际上,当时世界上也有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全世界仅有美国一方掌握核武器,对于全世界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这种氛围和观点为威廉后来在美国的行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由于苏联和美国之间对立严重,双方之间的直接交往很少,所以苏联方面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经费,威廉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并且承担行动费用。

威廉对此毫无怨言,因为他认为这是在为正义和革命工作,无需报偿。而他的很多同事也拥有同样的观念。

1946年,他以美国公民安德烈·卡约蒂斯的身份来到加拿大,主要目的是适应北美生活,加拿大和美国非常相似,便于他熟悉环境。

1948年,安德烈来到纽约,在百老汇找了几份临时演员的工作,一面工作赚钱,一面开展工作。很快安德烈就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了上级的肯定,不久之后他就被任命为苏联在美国情报网络的负责人。

百老汇鱼龙混杂,并且作为演员太过于张扬,不久之后他搬到了美国司法部对面,化名为:埃米尔·戈德福斯,身份是一名性格孤僻古怪的摄影师、画家。

埃米尔能说一口浓重方言的美国英语,生活习惯和行为与其他美国人一般无二,因此周围的邻居只是感觉这是个行为怪癖的艺术家,但却从来没有人怀疑他是个外国人。

埃米尔每天的生活特别奇怪,要么一天到晚躲在房子里画画、拍照,要么就是跑到外面画画、拍照。并且不太喜欢和人交流,还常常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

按说作为潜伏特工应该尽力和周围的邻居融为一体,这样才不容易被怀疑。但是埃米尔却恰恰相反,选择成为这种特立独行的人。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形象却从来没有引起邻居和美国情报机构的怀疑。

因为在人们眼里,艺术家本身就和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只有那样的人才能创造出非同凡响的艺术品。

尽管埃米尔有非凡的天赋,并且本身也学过绘画和艺术,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摄影和绘画并没有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他甚至常常入不敷出。

据说有一次他和苏联大使馆的武官交换情报,在离别之际,吞吞吐吐地向对方要了一点钱,对方把身上仅有的100美元都给了他。那时的他早就揭不开锅了。

尽管生活窘迫,但是他在工作上却非常的投入,并且取得了巨大成绩。

克格勃在美国的情报网络发展非常迅速,这一切都得益于埃米尔的指挥和运营。

实际上克格勃无法派遣很多特工进入美国,他们之间的相貌和文化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埃米尔在德国时曾拿到过盖世太保的潜伏名单,他知道有一批德国潜伏特工仍留在美国,只不过他们现在是“断了线的风筝”。

虽然纳粹德国已经灭亡,但是美国不会允许这样身份的人藏在国内,以色列人也在全世界寻找他们复仇,所以这些人过着非常惶恐的日子。

埃米尔便利用外出写生或者旅游的机会,化妆成各种身份去接近他们,和他们建立联系,最后竟然说服他们为自己工作。

还有一些美国人,从心底反对美国政府的政策,因此也被埃米尔策反。令人惊讶的是,埃米尔发展出的所有下线,全都在无偿为他提供情报,他们也认为自己是在为正义的事业而工作。

在埃米尔的下线中有莫里斯·科恩及其妻子列昂京娜,他们也被誉为是世界间谍史上最成功的的特工夫妇。

还有一个年轻的天才物理学家霍尔,霍尔因起才华被选入了美国的“曼哈顿工程”。

莫里斯夫妇和霍尔配合将大量原子弹研究的核心机密传递了出来,最后通过埃米尔发回了苏联。苏联研究机构才在短时间内得到提炼金属铀和原子弹启动的链式反应原理。最终在1949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所以说,苏联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拥有核武器,最大的功臣就是威廉·费舍尔和他的情报网络。

埃米尔在美国生活了近十年,为克格勃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情报网络,他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才华,确保他的情报工作从未出现过纰漏。

可是,尽管埃米尔没有犯错,但在1957年,他还是被FBI抓捕了,原因是出现了叛徒。

这是一个不应该出现的错误,犯下这个错误的是克格勃。严格来说,克格勃的派遣特工,应该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性和纪律性都极高的精英才对。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克格勃后来为埃米尔派来了一个非常不靠谱的报务员,这个人叫雷诺·海哈伦。

这个海哈伦到了美国之后就开始放飞自我,工作极其不认真,埃米尔交给他的很多情报和工作,都没能及时的完成,好几次都险些出现事故。

为此,埃米尔非常生气,要求克格勃将其撤回去,克格勃也发现海哈伦确实不靠谱,于是他们又犯了第二个错误。

克格勃向海哈伦下达了一个指令,称要他尽快回国,另有任用,并且还会给他颁发勋章。

如果仅仅是撤回苏联,海哈伦还不会起疑心,毕竟自己干得不好,被调回去是迟早的事情,但是给他这样的人发勋章,这就不合常理了。海哈伦意识到克格勃是要骗自己回去,然后收拾自己。

所以,他在回国途中叛变,并向美国人透露了埃米尔的情况。

埃米尔毕竟是顶级特工,尽管海哈伦是克格勃直接给他安排的报务员,但是海哈伦却并不了解关于他的情况,只知道他的代号叫“马克”,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

FBI根据这个情况对布鲁克林区进行暗中排查,埃米尔也觉察到了不对劲,因此并没有直接返回公寓,而是在外住了几天。

但是最终FBI还是注意到了他,1957年6月21日早晨7点,6名FBI探员闯进了埃米尔的家里,对他进行突击审讯和搜查。

不过,FBI当场并没有发现任何的证据,而埃米尔面对这种基层审讯也是从容不迫,并且还从这六个人的眼皮底下把所有有关证据都销毁了。后来这段传奇的桥段被俄罗斯电视台拍成了纪录片。

后来,埃米尔还是在美国顶级情报机构的审查下露出了破绽,毕竟他的身份是伪造的,经不起深入调查。

最后,埃米尔不得不承认自己是苏联派来的间谍,真名叫:鲁道夫·伊万诺维奇·阿贝尔。

FBI认为案件取得了巨大突破,于是向阿贝尔发起诉讼,并向媒体公开炫耀自己的功绩。但是殊不知,这正是“千面人”在利用FBI向苏联传递情报。

原来,鲁道夫·伊万诺维奇·阿贝尔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假名,而是确有其人,他还是威廉的好朋友。只不过他在1955年就去世了。

威廉此前曾经制定过一套应急方案,如果有人启用了鲁道夫·伊万诺维奇·阿贝尔这个名字,那就说明他已被捕,克格勃将会展开营救。

FBI公开将阿贝尔送上了法庭,引起美国新闻界的轰动,美国人一直都希望看到阿贝尔交代更多的情报。但结果阿贝尔在法庭上承认自己是苏联人,对于其他的事情一概保持沉默。

由于FBI没有找到任何证据,所以阿贝尔最终被法庭以非法入境罪判处30年徒刑。

苏联方面一直在尝试营救,但是对于这样重要的间谍,美国人怎么可能会轻易放手。苏联人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

1961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美国报纸上公布了一条消息,美国一架U2气象探测飞机因故障误入苏联境内,被苏军击落,飞行员失踪。

当阿贝尔在监狱里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意识到机会来了。

美国为了侦查苏联境内的军事情报,研发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U2黑猫侦察机,这架飞机能够爬升到20000米以上的高空对地面进行高清拍照。

由于当时苏军战斗机和防空导弹都无法到达这样的高度,因此对于美国人肆意侵入领空侦查束手无策。

不过1961年5月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驾驶一架U2战机飞跃苏联领空的时候,却被一枚萨姆2型导弹击落,飞机坠毁,鲍尔斯跳伞后被俘。

赫鲁晓夫拿此事在国际上大做文章,指责美国侵犯苏联领空,肯尼迪矢口否认,只承认是美国的气象飞机发生故障,误入苏联领空。

赫鲁晓夫随后又公开宣称飞行员并没丧生,而是落在了苏联手中,肯尼迪意识到谎话编不下去了,只得被迫承认是自己签署命令同意其进入苏联领空侦查的。

客观来说,鲍尔斯只是一名普通飞行员,并没有太多的情报价值,双方都有被俘的间谍,不足为奇。但是此时美国人却非常想把鲍尔斯要回去,并且显得极其迫切。

苏联方面看出来美国人的心思,他们就是想尽快弄清楚为什么苏联的导弹能够把U2打下来。因此,克格勃提出要用鲍尔斯换阿贝尔。

美国情报机构认为这笔交易不划算,用一个飞行员换一个掌握着核心机密的王牌间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美国军方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苏联人究竟是如何把U2打下来的,不断施压,最后便有了文章开头交换间谍的一幕,美国人还是做出了让步。

阿贝尔终于有惊无险地回到了苏联,这一次间谍交易也为后来两大阵营开创了一个先例,从此交换间谍成了一种双方默认的方式。

由于在法庭上使用了阿贝尔这个名字,被美国媒体大肆宣传报道,因此“千面人阿贝尔”这个名字也就流传了下来,他的本名威廉·费舍尔反而被人们所忽视了。

阿贝尔回到苏联之后,继续在克格勃工作,只不过此时他已经六十岁,担任的是间谍培训工作,没有再继续从事直接的情报工作。

阿贝尔手下的莫里斯夫妇,后来也因叛徒出买遭到逮捕,1969年也是通过交换间谍的方式回到苏联。

2010年7月9日,俄罗斯传奇女谍,红发魔女,安娜·查普曼在奥地利维也纳机场,通过间谍交换的方式回到了俄罗斯。此事曾引发世界媒体的轰动!

1971年11月15日,威廉·费舍尔因肺癌去世,享年68岁,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