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翻滚着,灼人的阳光照射在西沙群岛上。在呈新月形的鸭公岛上,十几名身穿迷彩服的民兵正在沙滩上进行军事训练。他们平时是渔民,有情况时就成为海上维权的战士。
“稍息,立正!”教练班长廖光洁干练地下着口令。自从2014年来到三沙警备区,他就开始负责民兵训练,“基本上把西沙所有的岛都跑遍了”。
三沙警备区成立于2012年7月24日,是中国军队最年轻的警备区。它诞生于国家主权斗争的背景下,从正式组建那一刻起就肩负着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重大使命。
三沙市是中国最南端的地级市,在地级市中,该市管辖海域面积最大,陆地面积却非常小,常住人口千余人,且分散在各个岛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加强民兵队伍建设成为三沙警备区保卫海疆、维护主权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一支几百人的民兵队伍,在南海铸造了一支保卫祖国海礁的后备劲旅。”三沙警备区政治部主任杨建波说。
渔民纷纷加入民兵,只为保卫“祖宗海”
鸭公岛的沙滩上布满细碎的珊瑚石,坑洼不平,踩上去有些硌脚。对于这个面积只有0.01平方公里的岛礁来说,这里已经是最平整的地方。廖光洁平时就在这里带领民兵训练,内容包括队列、卫生救护、巡逻和驱离外籍侵权渔船等课目,“目的是增强民兵的维权能力”。
与大陆上的集中训练不同,三沙民兵的训练分散在各个岛礁,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一双迷彩胶鞋,在陆军部队一般一年换一双,但岛上珊瑚礁石太多,我们3个月就磨坏一双。”一名干事说。此外,岛上居住条件艰苦,蔬菜给养有限,给训练造成不小的困难。但即使如此,没有人怀疑过组建民兵队伍的意义。
这些民兵平时出海打渔,常年在海上漂,往往最先发现非法闯入的外籍船只。“民兵出去生产作业时发现外国渔船会第一时间向我们报告,我们把军警民联合起来一起处置。”杨建波说,“民兵在这个机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把分散在各个岛礁的居民组织起来、建设一支相对固定的民兵队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三沙警备区成立后的一年里,司令员蔡喜宏、政委廖朝毅带领官兵先后十余次赴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登上了全部有人居住的岛礁,进行实地调研,并逐户进行民兵队伍建设宣传。
辽阔的西沙海域风急浪涌,有“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打浪”的说法,警备区官兵每一次出海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司令员蔡喜宏在一次换乘时,一个大浪把两只船瞬间“掰”开,他一脚踩空掉了下去,幸好抓住了船帮的栏杆才保住性命。
虽然组建民兵队伍面临许多困难,但渔民们积极的态度却让蔡喜宏颇为欣慰。永兴岛成立首支海上民兵连时,不仅男人们踊跃报名,不少家属也积极响应,有的家庭一家四口都成了海上民兵。
“西沙民兵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在1974年西沙自卫反击作战中发挥了先锋队、生力军的作用,为赢得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政委廖朝毅说。在南海形势波诡云谲的当下,这些世代生活在西沙的民兵再次响应号召,只为保卫自己的“祖宗海”。
很快,一支数百人规模、具有支援保障、应急救援等功能的三沙特色国防后备力量组建成立。从此,岛礁、沙洲、茫茫大海上,多了一支叫得响的维权队伍,他们的名字叫“三沙民兵”。
看到穿迷彩服的民兵,外籍侵权渔船立刻掉头逃离
今年9月底,3名曾参加过西沙自卫反击作战的老兵再次踏上甘泉岛。“42年前,我和战友们攻上这个岛,俘虏了入侵的敌人,把五星红旗插在了岛中央。”老兵唐春喜说。
如今,居住在岛上的民兵身着迷彩服在沙滩上列队,举行升旗仪式欢迎3位英雄再次登岛。在仪式现场,3位老兵将当年在甘泉岛上升起的国旗赠送给三沙警备区,并嘱托官兵“守好老祖宗的岛,让国旗永远飘扬在南海海域”。
甘泉岛因岛上有一口淡水井而得名,井水甘甜清冽。岛上还有唐宋古迹,出土过铜钱和瓷器。“这说明唐宋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在甘泉岛上开发,我们一定要守好老祖宗留下的土地。”政委廖朝毅说。三沙市成立后,甘泉岛上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新建了房子,解决了用水和用电的问题”,民兵定期接受军事训练,“军民携手完全有能力保护这片岛礁和海域”。
每当三沙警备区官兵到甘泉岛,岛上民兵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三沙市成立后,我们在9个有居委会的岛礁上建立了国旗班,通过升旗来强化爱国意识。”警备区后勤部长张峰介绍。
国旗也每天飘扬在相距不远的鸭公岛上。“每个周一,民兵排长都会组织全岛居民升旗。”民兵叶军告诉记者,“台风经常刮倒旗杆,哪个地方风刮不到我们就把旗杆安在哪里,一定要把国旗升起来!”
叶军说,岛上的渔民已经养成了每天看国旗的习惯,根据国旗判断风向,决定出海打鱼的方向。在这个位于祖国南端的岛礁上,国旗不仅是一种信仰,而且已经融入了渔民们的日常生活。
叶军正在参加鸭公岛的民兵训练,内容包括队列和伤口包扎。在整齐的队伍中,他显得格外认真。“这些训练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用。”他评价说。
除了体能技能训练,三沙警备区还为民兵提供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航海、通信、捕捞和法律法规,都是渔民常用的知识。为强化民兵在南海作业和执行任务的能力,警备区还组织民兵和渔民开设了船艇驾驶、轮机修理、通信等多个海上相关技能培训班,每年培训数百人次。
系统的训练给了叶军出海的自信,而那身民兵制服则给了他出海的勇气。“以前遇到外国渔船我们也去赶,他知道你是渔民,赶不跑他们。”而现在,只要看到穿迷彩服的民兵,外籍侵权渔船就会立刻掉头逃离。
“经过系统训练、配发服装和防暴器材后,三沙民兵不管从事渔业生产还是应对外国渔船非法捕捞作业时都会更加有信心。”廖朝毅说。
从发现到处置,三沙民兵的反应时间正在不断缩短
60岁的银屿民兵连长李遴君也在训练队伍中。他皮肤黝黑,身材魁梧,有一个响亮的外号——“海上鲁智深”。
2015年7月21日,银屿东北方向3海里处发现一艘外籍渔船在进行非法捕捞作业。执法人员和民兵赶到后,这艘渔船仍然无视驱赶,继续作业。根据上级命令,李遴君跳上对方渔船,不顾右臂被鱼叉划伤,徒手擒住对方船长,和其他民兵一起制服了剩余船员。
经过这次执法,李遴君“海上鲁智深”的名号不胫而走。“民兵也是兵,也要有兵的胆气和血性。”他说。
在维权第一线,类似惊险的场面在三沙警备区官兵和民兵身上经常上演。除了不断提高民兵训练水平,三沙警备区还十分注重海防设施的建设。
在枇杷状的赵述岛上,有着祖国最南端的民兵哨所。就在记者登上赵述岛不久,民兵哨所接到报告,西沙洲东南方向5海里发现不明船只,指挥人员迅速派出民兵搭乘两条巡逻艇前出查看。
进入值班室,两名值班员正紧盯显示屏上的各类信息,对周边海域状况进行密切监控。据了解,民兵哨所配备了指挥系统、AIS系统、雷达系统和光电监视系统,能够对岛礁和海面目标实施全天候监控,并且可以通过视频、电话、对讲机三种方式将情况上报到永兴岛作战值班室。
“以前我们通过目视或者望远镜等观察设备,最多只能观察5~10海里的范围,现在借助先进的电子设备,大大扩展了监测范围。”三沙警备区政治部主任杨建波介绍说。
十几分钟后,指挥员通过对讲机询问前出民兵的查证情况,很快得到回复:不明船只见到民兵的巡逻艇后,已经迅速驶离我方海域。“有了这套系统,我们的民兵从发现渔船到出动执法反应时间很快,大大提高了维权执法效率。”杨建波说。
三沙民兵的迅速行动也有助于保护西沙生态环境。七连屿民兵连连长梁锋说,民兵连没成立时,外国渔船经常来炸鱼。“一炸一片,不仅掠夺我们的资源,还破坏珊瑚礁,危害生态环境,我们很着急。”而现在,民兵连能在发现外国渔船的第一时间出动制止,避免了对方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破坏。
据统计,三沙民兵自成立至今累计开展海上协助执法200多航次,航程超过数万海里,发现并处置侵渔侵权船只数百艘。可以说,不断壮大的三沙民兵队伍是三沙警备区延伸到各个岛礁的触角,军民双方正在携手保卫着这片自古属于中国的海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