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军事-搜狐网站> 航空航天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公益

揭秘东方红一号背后故事:四根天线专为播乐曲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李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46周年 “80后”老航天人共话激情与梦想的年代
原文配图:航天五院内展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
原文配图:航天五院内展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


  国际在线报道:4月24号是一个注定被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特殊日子。46年前的这一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在太空播送出《东方红》乐曲。46年后,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每年的4月24号为“中国航天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一穷二白的年代,航天人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勇气成功奏响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华美乐章。回忆起那个激情与梦想的年代,老一辈航天人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曾经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行政负责人,如今这位已经83岁高龄的老人在谈到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发过程时仍然记忆犹新。戚老回忆说,当时他主要负责卫星在地面的实验工作。为了能让卫星在太空中顺利运行,戚老和同事们必须要在地面上模拟太空环境进行实验。而在那个技术水平有限,物质匮乏的年代,不但没有专业实验室,就连实验设备也得依靠自力更生。 “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才能保障成功,这个我有体会。东方红一号卫星上有四根天线,就是用来播放东方红乐曲的。那个天线3米长,发射的时候要把它收起来,到天上要把它打开,到底能不能在天上旋转起来,在地面不做实验是不行的。那个时候也不可能找一个这么好的厂房,所以当时就找了科学院力学所有个仓库,因为那里面积挺大的。我们自己研制一个转台来做实验。”

  有了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但是防护设备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为在太空中东方红一号卫星打开天线后是要高速旋转的,在实验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天线很可能甩出伤人。为了避免危险的发生,科研人员们只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戚老说,“做实验很危险的,天线一甩断了就跑出去了,我们怎么办呢?在仓库里有很多的包装箱,包装箱都有盖子,包装箱很粗糙,都有一个缝,所以每个人拿一个盖子从缝里观察实验;年轻人就爬到房梁上去看。就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就把尺寸、整个程序都搞清楚了。这样的实验很多,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办这么件事。”

  在戚老的带领下,东方红一号卫星一共进行了18项地面实验,为卫星在太空正常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卫星在太空中要围绕绕地轨道飞行,这个轨道是要专家们事先通过精密演算得出的。当时航天二院706所的宋庆元负责的工作就是运算卫星运行的轨道。上世纪60年代,由于我国大型计算机数量较少,仅有的计算机不但容量小、速度慢,而且稳定性也不高,因此不能在很快的时间里计算出运行轨道。为了能尽快得出精准的结果,宋庆元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计算,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连家里的小孩子生病也无暇照顾。说到这些过去的事情,80岁的宋庆元老人 眼眶有些湿润。“一天24小时机器都开着,人也整天都忙着,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就吃一顿饭。家顾不上了,当时家里有两个孩子,小一点儿的才两岁多,每天晚上我去加班的时候,我走在前面,孩子在后面追我,我妈妈就追着孩子。所以军管看了就笑,简直就像追韩信一样。看到孩子哭我心里也挺难受的。可是我想任务是最主要的,所以就硬着心肠去加班了。

  有一次,我两岁多的小孩患了肺炎,我也没有时间送孩子去医院,邻居就帮忙送孩子到医院打针治疗。我觉得疼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但我更爱航天事业,我应该把精力贡献给事业。”

  有了轨道数据,如何才能把卫星送入轨道也是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执行东方红一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只能把卫星送到近地点,要想抵达远地点就得研制第三级固体火箭。在1966年底,航天科工六院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在经过了多方的方案设计与论证后,方案的图纸终于敲定,第三级火箭进入制造阶段。曾经参与第三级固体火箭研制的六院研究员,现已82岁的陈克明介绍说,当时六院刚刚从四川泸州迁到内蒙古呼和浩特远郊,许多配套厂房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研制条件简陋。

  为了研制出能够把卫星以第一宇宙速度推送到预定轨道的第三级固体火箭,设计人员图拿着纸跑了十几个省市,汇聚全国各地的企业和科研力量才胜利完成任务。

  陈克明:“咱们当时研制条件比较差,现在设备是齐全了。当时还要土建呢,许多厂房还没建好呢。我们的设计人员就拿着图纸到十几个省市要求协作加工,北京、东北。设计人员来回的跑根本没有时间在家。所以说我们这个产品就是一个全国大协作的结果。”

  正如陈老说得那样,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果,它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单位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它是全体中国航天人努力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值今日在回忆那段历史的时候,戚发轫老先生还风趣地用“吃馒头”的例子一再地强调,自己能获得今天这些荣誉那是因为幸运,但是不应该忘记那些在最开始为“东方红一号”做出过贡献的前辈。“我就说,东方红一号,我是第三个馒头,因为前边还有很多人呢,不应该把人家忘了。就是饿了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没饱,吃第二个馒头没饱,吃第三个馒头的时候饱了,就记住了第三个馒头,我就是第三个馒头,这是捡着了,所以上天安门了。当年前面还有赵九章,钱骥等,有很多同志前赴后继作了这么件事,所以说不要忘记过去,要知道历史。我就是最后赶上了光彩的时候。”

  敬业且无私,谦虚且忘我。几位“80后”老专家是千千万万老一辈航天工作者的缩影,他们把航天作为毕生的事业,终生的追求,他们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肱骨之臣,也是航天精神的践行者,他们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风骨与脊梁!

mil.sohu.com false 国际在线 http://news.cri.cn/20160422/9b405064-36a2-6f9b-c17a-81787b398b00.html report 3262 原文配图:航天五院内展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国际在线报道:4月24号是一个注定被载入中国航天史册的特殊日子。46年前的这一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责任编辑:张璿 UM022)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