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尚志。 |
赵尚志,曾化名李先生、李育才,1908年10月26日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19年春,赵尚志随家迁居哈尔滨。因家境贫寒,11岁就开始寻职谋生,当过学徒、杂役和信差。1925年2月,考入哈乐滨许公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当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尔后,参加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学习。1926年5月,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加紧迫害共产党人,赵尚志按照党的指示,重返哈尔滨,先后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7年和1930年,曾两次被捕,过了3年狱中生活,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利诱,给终未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中共满洲省委营救出狱。从此,赵尚志一直活跃在北满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1932年春,赵尚志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负责领导抗日武装工作。5月,他被派往巴彦,协助张甲洲整顿巴彦游击队。由于省委执行“左”的政策,加之游击队成份复杂,不久被日军瓦解。而省委把巴彦游击队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赵尚志,开除了他的党籍。这一挫折,并未动摇他的抗日决心,他只身投奔义勇军孙朝阳部,从马夫一直干到参谋长,最后携枪带领7名同志找到中共珠河县委,建立起一支游击队——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
1933年10月10日,珠河县(黑龙江省尚志市)铁道南。一阵清脆的枪声过后,游击队长赵尚志站在队前,率领13个英雄战士手持钢枪齐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誓言:“我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赴汤蹈火,千辛不避,誓必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刚刚组建的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虽说只有13个人、1挺机枪、13支步枪,但队员们却个个精神焕发,斗志高昂。在赵尚志的带领下,初露锋芒,旗开得胜。他们先后缴获二道河子、板子房、东西五甲、张家湾伪警察局所的武器,召开大会枪毙了汉奸地主王福山,没收各地汉奸走狗的财产,分给劳苦农民。不久,他们又袭击了乌吉密车站的日伪军,智取了宾县汉奸刘林祥的大排队武装。
赵尚志和他率领的游击队一出现,就成了日伪军的心腹 之患。1933年12月,敌人在火烧沟“围剿”游击队。赵尚志率队与日军正规部队激战6个小时,当场消灭敌人20人,击毙了日军大队长1人。初战告捷,游击队声威大震,不到3个月时间,珠河反日游击队就发展到70人,共有5个分队及机枪队、少年队和骑兵队,开辟了以三股流为中心的珠河抗日游击区。
1934年3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赵尚志在秋皮屯召开20余支反日组织首领参加的东北反日联合军成立大会。赵尚志被推选为司令。5月,赵尚志率反日联合军500余人攻打宾县县城,留下了“木炮震宾州”的故事。
1934年6月上旬,赵尚志率领游击队及反日联合军300余人来到宾县三岔河(今三宝乡)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三岔河,位于宾县宾州镇东30里处。这里的4个大地主家高墙深院,炮手成群,戒备森严,易守难攻。赵尚志在这里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将当地汉奸地主的50多石粮食分给贫苦农民。
由于汉奸告密,第二天中午,从珠河县和哈尔滨市紧急调来的300多名日军和400多名伪军,从东西两侧包围了三岔河,枪声首先从村西边的八里岗响起。驻在此地的反日联合军“九江”、“白龙”队与日伪军交火。正在开会的赵尚志听到枪、炮声一响,立即命令李兆麟率队伍去村东高家大院一带阻击敌人。他自己率骑兵队、一中队向村西驰援。中途,与西来的大批敌人相遇。赵尚志率军择机进入反日联合军“铁军”队驻守的王家大院,随即,日伪军将此团团包围。敌人用大炮、机枪向王家大院猛烈射击。驻守在王家东院的一支反日联合军武装见势不妙,竟全部冲出撤走,使驻守在王家中院的赵尚志部的侧翼,立即遭到敌人的猛烈袭击。赵尚志沉着应战,并带领战士将该院墙底部掏洞,钻入东院,与敌人肉搏,终于把失去的东院夺回。
在赵尚志的指挥下,反日联合军游击队员越战越勇,院外敌人尸血遍地。当敌人进攻稍松,骑兵队长李根植一跃而起,带领赵有、小田两名战士,挥枪冲出院外,去夺取敌人机枪。仅李根植一人就当场打死18名敌人,不幸他自己也连中3弹,壮烈牺牲。他被2名战士背回院内,赵尚志和战士们悲愤万分,大家更加英勇杀敌。敌人几次疯狂进攻都被打退了。可战士们的弹药都不多了,游击队的处境越来越危险。赵尚志一边射击,一边鼓励战士们:“一定要坚持到天黑,天一黑就有办法了。”
战斗一直从中午打到傍晚。在夜幕的掩护下,赵尚志率领战士奋勇反击,冲出大院。此时,李兆麟率领的援军也在敌人背后发起进攻,反日联合军的“九江”队也前来助阵,敌军死伤无数,慌忙撤出战场。赵尚志趁机率领部队转移到村东地形较好的高家大院。次日清晨,敌人大队人马又扑了上来,经2个小时激战,日伪军纷纷败下阵去。
至此,三岔河一役,激战两天一夜,击毙敌军80余人,击伤30余人。这一仗,对日伪军打击甚重。敌人公开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尚志,叫嚣:“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
1934年6月28日,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在珠河南柳树河子(今乌吉密南沟)召开党团扩大会议,宣布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赵尚志,政委李兆麟,全队设3个总队,共450余人。在赵尚志的领导下,经过数十次战斗,哈东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东西200余里,南北350余里,人口达10万多人的大片“红地盘”。
日军凭借武力消灭赵尚志游击队的幻想破灭后,就采取特务暗杀、离间、抓抗属等毒辣手段,先后暗杀游击队领导人李启工等,挑拨“黄炮”、“九江”队叛变,并且抓住赵尚志的父亲为人质,用飞机到处空投“劝降书”,妄图瓦解抗日武装。
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制止叛逃逆流,赵尚志率领哈东支队四处主动出击。仅1934年8月,他就率军袭击敌铁路交通线、站91次,毙敌46名,伤102名。9月,赵尚志率部攻占五常堡;化装成伪军,智取了四道河子;后又攻占八家子、梨树沟、方成岗等地,不仅打击了汉奸恶霸,解决了冬季军需物资,还使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扩大。
1934年11月,当3000余名日伪军“围剿”抗日游击队时,赵尚志率领哈东支队灵活机动,冲出重围。一天,当赵尚志率骑兵200多人行至方正与宾县交界处的肖田地附近山沟时,突然与日军望月部队及伪军约500余人相遇,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由于敌军首先占据了有利地形,使游击队一开始就处在极其危险的境地。时值下午,赵尚志所在的司令部住在山沟中一个带有围墙的院子里,而骑兵队在沟南,步兵队在沟里,少年连在东南山。枪声一响,日军已冲到司令部的大院前,赵尚志面对强敌镇定自若,指挥战士们一连打退敌人的几次冲锋。
日军指挥官望月见硬攻不成,马上指挥众多的日伪军及白俄警察,改取包围阵势。战斗一直打到天黑,游击队边打边撤到岭东太平沟、大猪圈一带。赵尚志的右手腕中弹负伤,血流不止,战马也跑丢了。但他沉着冷静,忍着伤痛,命令几名骑术好的战士,趁黑夜带着30多匹战马,从日军和伪军结合部强行突围,主力仍在原阵地隐蔽不动。当勇士们带着战马群闯过敌阵后,敌人误认为游击队全部突出重围,便集中大批兵力,追击突围马群。赵尚志指挥战士们立刻跟进猛攻敌背,敌军顿时大乱,死伤无数。游击队主力乘机突出包围。这次肖田地突围战,共消灭敌人130多人。
由于赵尚志对党忠心耿耿,英勇杀敌,战功卓著,1935年1月12日,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正式恢复赵尚志的党籍。从此,赵尚志承担的革命任务更重了。1935年1月28日,以哈东支队为基础,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为军长;1936年1月,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成立,赵尚志任总司令,统一指挥北满各部抗日队伍。这年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继任军长。同年9月18日在汤原帽儿山召开的珠河、汤原县委和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北满临时省委,选举赵尚志为执委会主席。在两年间的数十次战斗中,抗联三军队伍日益发展壮大,曾一度收编、扩大到10个师,兵力达6000余人。他们转战松花江两岸30余个县,东进西征,一次次把北满抗日斗争推向高潮。
1937年3月初,冰雪仍然层层覆盖着小兴安岭起伏的山林。一天,赵尚志率领西征的骑兵队和六师张光迪部共200余人,到达海伦与通北东山里,与这里的五师蔡近葵部汇合。部队刚刚住下,日伪军800余人向游击队奔袭而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赵尚志当机立断,率部队连夜火速向通北东山里转移。他想来个诱敌进山,寻机伏击。赵尚志率部转移后,果然有一股敌人尾追而来。赵尚志布置20余名战士隐蔽在山路狭窄的地方,诱敌深入;其余部队前进一段路程后,沿山脊返回山路两旁的半腰处,待敌伏击。不久,一长串马爬犁出现在狭窄的山路上,马爬犁上坐着约100余人的日军。突然“砰、砰、砰……”几声枪响后,马爬犁上的日军纷纷从爬犁上下来,趴在雪地上进行抵抗。打了一会儿,日军发现游击队兵力不多,便集中力量发动进攻。战士们边打边撤,巧妙地把日军引入山腰处的游击队主力伏击圈。赵尚志见时机已到,一声喊“打”,顿时4挺机枪一齐怒吼,日军死的死、伤的伤,叫喊连天,仓惶而逃。日军死伤30余人,一名大尉军官也当场被击毙。
赵尚志判断敌人会再次反扑,于是决定迅速前进,甩开敌人。当部队来到一个叫作冰趟子的地方,赵尚志看了看地势,即令部队停止前进。
冰趟子是通北县城从西向东进入深山里的必经之路,坡上的山路旁,有4座大木营,是来往山间的车马店。木营附近,有常年流水的山泉,冬天泉水从山上流下来,在山路北面形成一层层、一片片高低不平的冰甸子。当地人叫它“冰趟子”。
赵尚志在木营里召开班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在这里布置一个“口袋”阵,让日本侵略者再尝尝抗联的铁拳。于是干部、战士们在每个木营的墙上挖了一排排枪眼。在山路南的密林中、山路北的沟林旁也布置了伏击阵地。
3月7日傍晚,日军竹内部队大尉守田率800余人,沿山沟口向冰趟子木营攻击前进。
一群伪军被首先打退,接着约200名日军在机枪大炮的掩护下,又凶猛地扑来。敌人排满了山路、冰层,游击队6挺机枪同时开火,子弹、手榴弹雨点般地飞向敌群,一排日军被打倒,另一排日军又冲了上来,受伤的日军也趴在冰面上射击,战斗异常激烈。为了牵制敌人,减轻正面阵地的压力,赵尚志派多股小部队,从两侧密林和北部河沟中拦腰突袭敌人。
战斗从傍晚一直打到后半夜。夜里,严寒冻得拉不开枪栓,机枪打一阵就“哑巴”,人手都伸不直。游击队战士们轮流到木营里用铁桶炉子烤枪、烤火,越战越勇。而趴在冰洼雪地上的日本兵却被冻得身体僵硬,被动挨打。就在游击队多股小部队袭击敌群的同时,主力部队趁夜安全撤离战场。这次冰趟子战斗,抗联部队以牺牲7人的代价,给日伪军以致命打击。日伪军死200余人、伤100余人,日军大尉守田等7名指挥官也被当场击毙,游击队缴获了大量枪支、给养。
20天后,在龙门战斗中,赵尚志又率150余名战士,伏击了日军竹内部队,击毙少佐町田以下20名敌人。敌人为了报复,增派飞机、骑兵,参加作战。
4月18日夜晚,部队行至逊河无底河畔宿营时,由于长途征战,在山口放哨的6名哨兵睡着了,遭日伪骑兵偷袭,赵尚志临危不乱,英勇果断组织反击,随即突出重围。此战,抗联牺牲31名优秀战士,骑兵马匹全部丧失。之后,赵尚志率领抗联战士们徒步穿过林海雪原,在半个月断粮期间,以橡子、松籽充饥,经历千难万险,终于返回了汤原抗日根据地。
在这次远征中,抗联部队虽然牺牲了30多名军政干部和百余名战士,但由于赵尚志指挥出色,各部队英勇杀敌,纵横二千里,身经百战,攻克20多个城镇,歼敌800余人,俘敌3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打乱了日军的“五县讨伐”计划,开辟了松嫩游击新区,保住了汤原后方根据地,取得重大的胜利。
1937年,日军调集25万余日伪军对东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残酷地“围剿”,东北的抗日斗争转入极其艰难时期。
这时,东北抗联党组织和中央失去了联系。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主席赵尚志,先后六次派代表去找党中央,但有去无回,音信皆无。
1938年1月,赵尚志应苏方邀请赴苏“商讨重大问题”,过境后,苏方却矢口否认此事,竟把他关押一年半之久。随后过境的500余名优秀抗联战士,也被苏方缴械,押送新疆。第二年春天,苏方释放了赵尚志,说是“误会”,并传达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任命赵尚志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即率100余人的抗联部队,返回抗日战场。先后打下乌拉嘎金矿,袭击了日本测量队。后因分兵失利,再度赴苏。就在赵尚志赴苏前后,中共北满省委以反王明、康生为由,错误地开除了赵尚志的党籍,并撤销他的党内、军内全部职务。消息传来,身处异国的赵尚志心情极为沉重,他马上提笔给北满省委写了申辩书:“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我参加党,作革命斗争已有15年,党的工作,就是我一生的任务。我郑重地要求恢复我的党籍。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希望党组织一天也不要放弃对我的领导……”在苏联的日子里,他时刻盼望着重返抗日战场,他对战友们说:“我死也要死在东北战场上。”
1941年秋,赵尚志终于率5人小分队,返回了祖国,投入了更加残酷的战斗。当时东北形势十分险恶,70多万日本关东军遍布东北,汉奸、密探、特务活动十分猖獗。东北地下党大部分被破坏;近90%以上的抗日武装被打散、诱降;抗联处境极为困难,部队人数急剧减少。同年12月,敌伪特务探知赵尚志回到在鹤立、汤原地区,立即派出大批日伪军,进行了长达的7天搜山围捕。敌人还派熟悉抗联的刘德山、张小背两名特务,化装成收皮货的老客,进山“捕捉歼灭”赵尚志。正巧,跟随赵尚志身边的战士姜立新认识刘德山,从而骗取了赵尚志的信任。
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在特务刘德山的诱骗下前去袭击梧桐河警察分驻所。当5人小分队到达距分驻所2公里处时,刘德山趁赵尚志不备,从身后向赵尚志开枪,子弹穿透背腹,赵尚志扑倒在地,鲜血染红了衣裤和周围的雪地。就在刘德山用枪射击另一名战士王永孝的同时,赵尚志忍着剧痛挣扎着抽出枪,“砰!砰!”两枪,当场击毙了刘德山。在远处的张小背听到枪声拔腿就跑,前去给敌人报信。姜立新闻声赶来,把赵、王二人背进附近的吕家菜园的小屋内。赵尚志命令姜立新立即携带文件迅速离开。姜立新含泪要求背赵尚志一起走,赵再次大声命令:“马上走!”姜立新只好带着文件包转身消失在密林中。这时,伪警备队长穴泽武夫领着12名警察向小屋包围过来。赵尚志、王永孝顽强阻击敌人。15分钟后,赵尚志、王永孝因伤重昏迷被俘。看到赵尚志腹部流血不止,伤势严重,生命危在旦夕,敌人对他进行了突击审讯,妄图获取抗联机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尚志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据伪警务厅报告记载:“赵尚志受伤后约活8小时左右,当审讯时,他对审讯他的警察说:‘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出卖了祖国,我一个人死了没关系,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说完闭口不语,狠狠瞪着审讯他的人,对重伤留下的痛苦不出一声,真不愧为一‘大匪首’的尊严。”赵尚志至死“置刀枪痛苦于不顾”,使日军惊叹不已,有的警察也偷偷地流下了眼泪。
12日上午9点左右,年仅34岁的抗日英雄赵尚志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凶恶的敌人把他的头颅割下,运到长春请功,把遗体扔到松花江的冰窟中。
新中国建立后,为纪念赵尚志烈士,珠河县第一届工农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珠河县改为尚志县。毛泽东曾说过:“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持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实际上,赵尚志临死仍没有恢复党籍。一直到1982年,赵尚志殉国40周年之际,中共黑龙江省委于6月8日作出了《关于恢复赵尚志同志党籍的决定》,推倒了强加给赵尚志的一切不实之词,历史沉冤终于昭雪。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