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军事-搜狐网站> 军事专题:抗战胜利70周年 > 抗战英烈消息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公益

抗日英烈周建屏:与方志敏一起夺取景德镇

来源:中国军网
周建屏。
周建屏。

  周建屏,原名宗尧,别名兴堂、子炎,1892年8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金溪县左原村,后迁居云南省宣威县倘塘村。父亲周义忠,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为邻里所敬重。母亲杨重妹,是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他有一个姐姐、四个弟弟、两个妹妹,都因家境贫困没念过书,只有他上过几年私塾。当时正是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满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摇摇欲坠的时期。周建屏受革命形势所影响。17岁时便考入云南讲武堂。

  1909年,周建屏18岁时即由讲武堂入云南新军,当班长、排长。因为他打仗机智勇敢,又连续提升为连长、营长、团长、旅参谋长。在此期间,他参加了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在蔡锷的护国军第一军第六支队,作为朱德的部下曾两次入川作战。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执掌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高举护法义旗组建靖国军。周建屏作为护国军的营长参加了护法斗争。不久,他又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叛乱的作战。在他走过的这一段人生道路上,虽然为推翻封建帝制,铲除封建军阀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但也使他逐渐认识了旧军队的腐败堕落,打仗根本不是为国为民。他气愤地说:“身居官位,不能一展初衷,此官又居之何用。”因此,他毅然辞去旅参谋长的职务,于1924年,回到江西原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周建屏暂时的闲居,并非图安逸,而是在求索。不久,他在一份小报上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他想去那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再谋新的道路。于是,他立即到了广州。但这时军校招生已结束。他经过一番周折,后来由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推荐,方入黄埔军校学习。

  1926年,周建屏在黄埔军校毕业以后,参加了北伐战争,任北伐军第四军营长。北伐军由广东打到江西,连连取得胜利。在江西南昌,经朱德介绍,周建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转到朱德军官教导团任职。

  1927年,周建屏在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下,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8月3日,起义军撤出南昌,经瑞金寻乌进入广东。在潮汕、三河坝,被国民党的军队冲散,主力进入海陆丰地区。周建屏带的部分部队被打散后,只剩他一人。为躲避敌人的搜捕,周建屏在距三河坝不远的碧莲寺削发为僧,隐避身份。躲过敌人搜捕以后,周建屏对老方丈说:“我既已投身革命,岂可半途止步!”于是拜别了寺院,以僧人的身份作掩护,去寻找党的组织。他先后到了南昌、南京、青岛、上海等地,最后在上海找到了党组织。1929年9月,党并派遣他到赣东北方志敏那里工作。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周建屏带领这支年轻的革命武装,跟敌人展开了斗争。开始主要活动在横峰、弋阳一带,先后打破敌军四次“进剿”,巩固了苏区。

  此时,他与方志敏、邵式平一起领导了独立团的整风运动。

  1930年2月,独立团扩编为六个连和一个机枪队。并利用江西敌军大部集中到赣南之机,积极向外发展。于5月5日奔袭秧板,击溃守敌一个连和一个靖卫团,缴枪120余枝,使乐平、万县东部成为苏区,独立团发展到2000余人。

  景德镇系江西重镇,打下该镇,对巩固和扩大苏区,解决苏区经济困难会起重要作用。因此,周建屏、方志敏决定夺取景德镇。周建屏经过周密的调查与部署,于5月11日夜,亲自带领独立团,通过长途行军,于黎明时刻,利用敌人防守松懈的时机,出其不意,兵分八路进行突然袭击,占领了全镇,俘敌400多人,缴枪413支,缴获敌人的黄金、白银、股票,价值30多万元。接着,独立团又连克都昌、鄱阳等数县,红军迅速发展到数千人,枪支增到800多条,独立团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师,周建屏任师长,邵式平任政委。

  7月,周建屏独立师打下了鄱阳。接着在江桥反击战中敌警卫队一个团、南京警备团一个营和都昌、湖口、鄱阳等保卫团。独立师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周建屏任军长,邵式平任政委。

  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军队对红一方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同时向赣东北分兵四个师三万余人长驱直入,“围剿”红十军。周建屏和邵式平在弋阳大坝乡刘家一带,召集团以上干部会进行部署,提出“扎好口子、打好埋伏”的口号。由地方赤卫队配合,在万年县珠山桥和铅山县河口各歼敌一个团。接着攻克上饶,并将上饶等五县靖卫团全歼。在弋阳、横峰地区与敌周旋月余,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敌人再次“围剿”,周建屏率红十军主动出击,接连打破优势敌军的第二、三次“围剿”,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敌军,直接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反“围剿”作战。红十军发展到5000多人。赣东北苏区已发展到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52个县,人口达2000万,成为赣东北苏区的全盛时期,受到毛泽东的赞扬。

  1932年9月,红十军奉命南渡信江入闽作战,由方志敏任红十军政委。9月中旬,蒋介石又纠集五个师的兵力向赣东北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10月初,红十军奉命返回赣东北,周建屏以“诱敌深入”、“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等战术,多次打击敌人,歼灭占领葛源中心区之敌1000多人。11月上旬,敌人被迫退出葛源和峰城地区。

  1933年1月,中央军委命令红十军南渡信江同红三十一师合编为红十一军,周建屏任军长,肖劲光任政委。10月,红七军团成立,周建屏任第十九师师长。后任二十四师师长。

  1934年2月,周建屏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周建屏率二十四师掩护主力红军离开苏区后,留在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任鄂赣边区军政委员会副主任。1935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送往上海治疗。1936年他的伤刚刚痊愈,便以急切的心情,化装成商人,长途跋涉,直奔延安。先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科科长,不久又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武装部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周建屏出席了这次会议。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合作抗日的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周建屏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副旅长,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

  平型关大捷后,10月3日,周建屏和刘道生率工作团和小部队来到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遂沿滹沱河东进,到了平山县的洪子店镇,以这里为立脚点,进行宣传动员,建立抗日救国会等各种抗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斗争。这时,日本侵略军南进到平山县,在王母村,驻扎了一个后方医院。周建屏侦查后,当即率领刚刚由群众组织起来的抗日自卫军,一夜之间端掉了它。消灭30多名日军,缴获一批药品及军用物资。不久,周建屏与刘道生一起在当地党组织支持下,建立了平山团和井陉、获鹿、正定、平定、阳泉、寿阳等若干支游击队。

  11月初,一一五师主力奉命开赴晋西南,留下少数部队于11月7日成立了以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委的晋察冀军区。周建屏任晋察冀四分区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在这之前朱德总司令把周建屏召到八路军前方总部谈了话。四分区所辖范围为正太路西起寿阳,东至石家庄,平汉路南起石家庄,北至新乐以西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日军非常吃惊,立即调遣两个联队的兵力,于12月21日由井陉出发,开至平山县温塘以南,直向四分区驻地洪子店扑来。周建屏率部埋伏在平山辛庄以西的西凉山上,给日本侵略军一次重大的打击,取得了四分区建立后的第一个胜利,大大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

  周建屏作战智勇双全,是优秀的八路军指挥员;与群众相处,亲切和蔼,堪称模范。1938年,四分区司令部迁至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小觉镇。在小觉镇,他家家户户都访问过,和大人孩子交朋友。宣传党的政策,动员青年参军,还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他常坐在大街的石头上,跟老人们下棋,跟孩子们做游戏,没一点司令员的架子。老乡们都喊他老周,孩子们都亲切地喊他周大伯。

  周建屏戎马生涯30年,南征北战,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曾先后七次负伤。残酷的战争环境,长期奔波,使他身患多种疾病。一次,因不慎绊倒,引得伤口复发,脊髓炎日益恶化。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派卫生部长专程来给他治病。老乡们也自动请来许多老中医,为他治疗。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的病情急剧恶化。上午,分区政委刘道生、专员邵式平守护在他的床前。周建屏从昏迷中醒来,他看着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替我转告官兵和民众,要抗日到底……,我死后,就把我埋在镇东的石崖上吧,我要和大家在一起!”下午3时,周建屏停止了呼吸,享年46岁。小觉镇的乡亲,附近村庄的老乡,以及整个四分区的军民,像失去了亲人一样的悲痛。自动戴孝,拿着烧纸,前来祭奠的乡亲络绎不绝。四分区军民几千人在小觉镇举行了追悼大会,沉痛悼念这位人民的好司令员。

  当地群众在太行山的山腰里,为周建屏司令员修起一座烈士墓。日军三次到小觉镇来“扫荡”,炸毁烈士墓,可是群众又三次修复起来。为了纪念周建屏,1940年8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将平山、获鹿、井陉、正定县的部分地区组建一个县,命名为“建屏县”。新中国建立后,周建屏的遗骨移葬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但小觉镇的烈士墓,至今仍完好无损的屹立在太行山上。

mil.sohu.com false 中国军网 http://www.81.cn/yljnt/2013-12/24/content_5704432.htm report 4491 周建屏。周建屏,原名宗尧,别名兴堂、子炎,1892年8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金溪县左原村,后迁居云南省宣威县倘塘村。父亲周义忠,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为人正直,办事
(责任编辑:张宇) 原标题:周建屏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