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十分尊重宋庆龄,宋庆龄也特别关心毛泽东。
当宋庆龄了解到毛泽东有靠在床上办公的习惯后,立即派人送了个大枕头给毛泽东。
毛泽东没有收礼的习惯,所以没有收。当来人走后,毛泽东忽然又想到不收不好,又派工作人员追了上去,把枕头收了下来,毛泽东用了两天就细心地收藏了起来。
1957年冬,我国北方贮菜时节,毛泽东派人给宋庆龄送去一些山东大白菜。宋庆龄非常高兴并回信致谢。
如此高层知名领袖人物你来我往的简朴互赠中,散发着的是清廉淡泊清风,令人感奋,发人深思。
宋庆龄非常喜欢鸽子,不仅因为它们文雅、温顺而执著,更因为它们象征着和平。在她日常使用的物品中,很多都装饰有鸽子图案,例如酒杯、玻璃杯、熏香炉、信纸、信封、请柬等,不胜枚举。其中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一枚雕刻着鸽子形象的玉石胸针。
不仅如此,而且在宋庆龄与朋友的交往中,鸽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总是让工作人员把鸽蛋仔细地收集起来。积攒了一些,就当成礼物分送给好朋友。在信中,她常常会写上这样的字样:“送上新鲜鸽蛋××枚,请自用。”
1975年,周恩来病重。宋庆龄十分焦急,但又无法去探望,她便几次派人送去鸽蛋。
1976年1月初,周恩来已经吃不下东西,只能勉强吃一点鸽蛋。可是,找遍北京城,鸽子蛋已无法买到。
1月5日,宋庆龄听到无法买到鸽蛋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便马上让人去鸽笼里收集鸽蛋。可那正是寒冬腊月,不是鸽子下蛋的季节。工作人员在鸽舍里仔细搜索,居然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两枚。他们又凑上过去偶然留下的三枚鸽蛋,一共是五枚。
宋庆龄拿出一个盛放礼品的小盒,亲自用纸巾将五个宝贝鸽蛋垫好,郑重地交到陪伴在她身边的女孩隋永清的手上。她要求隋永清立即动身,尽快将这份心意送给周恩来,还再三嘱咐她路上小心,千万不要碰坏了鸽蛋。
隋永清到了中南海西花厅,邓颖超没有像平时那样出来见面,秘书赵炜也不见身影。隋永清只好把鸽蛋交给了值班的工作人员。当时,她的心中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兆。果然,仅仅3天后,周恩来总理就与世长辞了。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到了后半年及至年底,刘少奇、邓小平等纷纷被打倒。政治形势如此严峻袭来,不少平日里同刘少奇关系亲密的人因担心受到株连都躲得远远的,很少有人去对他表示尊重,去做那种“飞蛾扑火”式的“蠢事”。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险境下,刘少奇的家里却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宋庆龄的秘书。宋庆龄派他来,为的是专程送上刚刚出版的《宋庆龄选集》。
这本《宋庆龄选集》,对刘少奇一家来说,无疑是一份再珍贵不过的雪中送炭的至上礼物了,它是一种力量的信号,是一种信念的鼓舞,是一种肝胆相照的友情,更是一种信任、理解和慰藉,给刘少奇一家人心里洒进了一抹暖融融的阳光。
随书而来的信皮上,是宋庆龄的亲笔墨迹:“敬爱的刘主席、王光美同志收。”《选集》的扉页上写着“敬爱的刘少奇主席、王光美同志纪念 宋庆龄”的字样。
同时,宋庆龄还给刘少奇的几个孩子送来了贺年片、日记本和糖果。总之,一切都同往常一样,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几个月来,在众叛亲离的处境之中,王光美整日与刘少奇四目相对、困坐愁城。接过宋庆龄派人送来的《选集》,坚强的王光美禁不住泪水长流。王光美一边擦眼泪一边用颤抖的声音说:“如果宋副主席知道我们现在的处境,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啊!”宋庆龄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她并不是不了解大的形势走向,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那刚正不阿的政治品质,令她无法去做违背良知之举。宋庆龄与刘少奇共事多年,深深地了解刘少奇的为人,根本无法相信强加在刘少奇身上的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她仍然称刘少奇为“敬爱的刘少奇主席”,这正是为了明确表达她对迫害国家主席的强烈抗议。
后来,王光美将这本极富传奇色彩的承载着一段风云历史的《宋庆龄选集》,捐给了刘少奇故乡花明楼“湖南刘少奇纪念馆”。这本书已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镇馆之宝”。
宋庆龄以上的特殊举动,显示出宋庆龄在大是大非面前的“不妥协”,在大风大浪中的从容淡定。的确如此,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宋庆龄多次遭遇政治高压,但她从不妥协、从不动摇,被誉为“压不碎的政治原子”和“中国的良心”。这正如海伦·斯诺曾经如此评价的:“在中国历史上,宋庆龄曾像是孤独挺立于海岸边的自由女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