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军队已能够在行动自由极少受到重大挑战的情况下向海外投送力量。但是,时至今日,美国力量投送的这一“黄金年代”可能就要迅速拉下帷幕了。正如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在此前所发布的评估报告中所介绍的,中国(PRC)正在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网络,将在空中、海上、水下和网络空间等各个领域对美国的机动能力形成极大制约。未来数年内,借助于先进军事技术的广泛扩散,一些国家将努力获取与他们独特的地理和地缘战略特征相密切关联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伊朗已经投资于一些新兴能力,可以用于遏制、延迟或者阻止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有效军事行动。伊朗对于可以用于拒阻外国兵力进入海湾地区的武器的采购、对该地区油气的控制以及对邻国的侵犯或胁迫等行为,是美国及其安全合作伙伴的重大隐患。
在对原部署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兵力进行重新部署之时,美国也拥有了开发新型力量投送作战概念的机会,从而可以抵消伊朗不断增长的军事能力。约30年前,在苏联的军事压力下,美国对波斯湾突发事件进行了军事规划,而现在美国国防部就需要改变在那一时期所形成的一些假设条件。此前的规划框架假定,美国将能够自由进入近距基地、美国作战网络将保持完整安全、不管是苏联还是任何一个地区性强国都不会对空中或海上交通线造成重大威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假设条件使美国的国防预算决策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短程飞机、非隐身系统和其他更适于宽松环境下作战的能力。
一方面,伊朗在追求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另一方面,美国的传统性规划假设前提却可能不再具备有效性。过去20年来,伊朗已经获得了很多研究“美国战争方式”的机会,并推断认为,如果美国及其盟友部署大量作战力量于伊朗边境,那么伊朗必将失败。因此,伊朗所追求的措施,正是要阻止美国军队进入近距基地、使美国在波斯湾的传统性力量投送行动仅可能在极高成本下进行。
一、具有波斯湾特征的反介入/区域拒止
波斯湾地区独特的特征,加上伊朗在与美国进行正面军事对抗时的弱点,意味着伊朗可能会采用非对称“混合型”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即将先进技术融合于游击战术,使美国部队无法进驻基地,无法获得海上机动自由。
无论在何地,伊朗都将避免与美国军队进行正面对抗,而是会选择胁迫一些较为弱小或者不太坚定的国家,使美国无法自海湾内的军事基地发起行动。该地区的人口、政府和大部分财富都极为集中于伊朗弹道导弹覆盖范围之内的少量城市地区。针对海湾城市的价值打击作战虽然可能仅有极小军事效应,但对于地区政府的心理影响和政治影响却可能极大,特别是如果伊朗展示了能够将导弹装备以化学、生物、辐射或者核弹头的能力时更是如此。此外,伊朗还可以对其遍布于西南亚地区的优势什叶派代理集团进行机动,在一些目前还在美国阵营中的国家中发起恐怖主义活动、煽动暴乱。伊朗代理人如果得到伊朗装备给他们的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导弹(G-RAMM),就可能比伊朗更加危险。其他集团,如黎巴嫩真主党等,可能会进行恐怖主义战役,扩大危机,使包括美国本土在内的后方地区处于危险之中。
由于这些间接手段有可能不会成功,伊朗可能运用其弹道导弹和代理部队直接攻击波斯湾内的美国基地和部队。伊朗的混合战略将继续注重海上,他们的海上兵力将会运用先进的制导弹药,在局限拥挤的霍尔木兹海峡沿岸海域或者可能情况下前出进入阿曼湾,执行集群性“打了就跑”的攻击。对于这些攻击活动,伊朗还可能配合以反舰巡航导弹齐射攻击,以及来自于伊朗海岸线或者守卫波斯湾入口的岛屿的无人机集群攻击。
伊朗已经开始投资于实施混合型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所必需的能力,而且可能将在20年内继续发展提高。由此,美国军队应当开发新的作战概念用于应对未来波斯湾突发事件,其假设前提是:近距基地可能无法利用,所有作战领域都具有对抗性,伊朗可能威胁使用恐怖袭击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包括运用核武器,遏制或者阻止美国军队对波斯湾的成功干预。
二、“由外至内”赋能性作战概念
本报告提出了三条战线,用以阻止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成功,夺回美国军队的行动:
1.设置条件遏制或者击败伊朗的胁迫或侵犯行为,同时部署美国兵力支持从伊朗反介入威胁覆盖范围之外发起的初始行动;
2.从外围行动,通过降低伊朗情报、监视和侦察(ISR)能力,通过弱化伊朗包括弹道导弹、海上封锁能力和防空网络等进攻性和防御系统的能力,降低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的效能;
3.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上建立局部空中和海上优势,包括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的通过权,支持后续兵力部署和战区战役作战。
这些战线的设计目标是,利用美国军队的能力,从拓展范围上发起行动,对抗伊朗逐渐成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保持波斯湾地区的可介入性。因此,这一赋能概念要求对现位于伊朗附近的美国空中和海上设施进行重新定位,部署于伊朗打击设施覆盖范围之外的更遥远基地和海上作战区内。根据这一优势态势,美国军队就可以降低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的强度,重新获得对于后续作战不可或缺的行动自由。
美国军队还应当准备进行作为综合性战区战役组成部分的其他战线,包括:
1.遏制伊朗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运输和运用活动,包括核武器。如果遏制失败,防止他们使用并消除核打击的影响;
2.打击装备了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导弹的代理集团,包括阻止伊朗为西南亚恐怖分子集团补充实力;
3.增加德黑兰政府攻击能源设施和其他重要目标的成本,使其无法维持战争;
4.进行非常规战争,为必要时的政权内部变更设置条件。
三、能力和前沿态势措施
要实施一项赋能性作战概念,国防部(DOD)将需要开发目前项目计划中所不存在的新型能力和多样化前沿态势。在当前预算不断紧缩的形势下,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防决策层作出艰难抉择,仅仅依靠更多资金投入、增加新能力和实力,尚无法满足美国应对其波斯湾重要利益所受伊朗挑战的需求。根据当前预算实际,国防部可能需要重新平衡投资方案,减少对过于适应宽松环境下运用的能力的重视,优先考虑非宽松环境作战所需各种能力的发展。有意思的是,支持西太平洋“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所需的能力和波斯湾“由外至内”赋能概念所需的能力之间有很多重复之处。例如,两者都强调开发新型远程系统如渗透轰炸机和航母舰载无人机,增加美国海军水下防区外弹药储备,加强对空防御和导弹防御,追求能够增加敌军作战规划工作复杂度的前沿态势。
本报告建议采用以下措施支持针对波斯湾的赋能作战概念:
1.监视和打击能力。美国军队应当设计在通信条件降低或无法使用的环境中作战的新型远程打击系列系统,获取非动能能力如网络战、电子战和定向能系统,干扰、瘫痪或者摧毁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这一系列系统应当包括航母发射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系统(UCLASS),以之拓展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联队在高威胁度作战环境中的打击范围和打击精度。美国海军还应当将武器弹药载荷模块融入未来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潜艇,部分性改变此潜艇能力降低计划,进行防区外巡航导弹攻击。此外,还应当发展大排量无人水下航行器(LDUUV),拓展水下监视网络。
2.海上能力。为对抗伊朗海上封锁能力,国防部应当生产舰载固态激光武器,防御伊朗集群快艇和反舰巡航导弹的攻击,装备新型远程打击轰炸机搭载反舰导弹和水雷。为满足未来远征作战需求,海军部应当生产针对地面作战进行优化的新型两栖战车,保持足够的两栖输送能力支援联合战区进入作战。
3.导弹和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防御。美国军队应当发展能够将弹道导弹拦截于推进阶段的空射导弹;同时,要投资于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定向能技术,提高针对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末端防御能力,而此技术与现行的动能拦截武器相比具有极好的成本效益。此外,国防部还应当发展先进水雷和非致命性能力,为恐怖分子针对美国部队和前方作战部位的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攻击制造物理障碍。
4.战略运输。在完成C-17运输机生产线之前,国防部应当慎重评估未来战略输送需求,因为伊朗有可能会在军事冲突爆发初期控制贯穿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的海上交通线。
5.态势调整。美国军队应当多样化配置和强化波斯湾基地,增加伊朗弹道导弹瞄准定位的难度。同时,创造由相距遥远的介入位置共享的拓展性网络,支持美国在伊朗初始反介入威胁到达之前的力量投送行动。未来近距波斯湾态势,应当尽力减少美国军队的地面存在,同时支持导弹防御、建立合作伙伴的实力、打击恐怖主义等任务,帮助地区性合作伙伴的抵抗由伊朗及其代理集团所施加的侵犯。合作伙伴实力建立优先权应当包括创造包括预警雷达、弹道导弹和防空能力、近、中程弹道导弹、护卫舰和轻型护卫舰在内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对抗网络”。
总之,波斯湾地区的敌人采用的是对抗美国战争方式的战略,依据过去30年内的假设条件,将无法提供针对这种作战的最佳规划框架。伊朗对反介入/区域拒止武器和其他非对称能力的采购,都是为了在所有作战领域挑战美国军队,这意味着国防部必须开发针对波斯湾新型突发事件的革新性作战概念。这些作战概念可以联结美国军事战略、计划和能力需求,有助于在国防经费紧张的时代中明确关于投资优先权的决策。
四、重要警示
虽然本评估以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作为威胁对象,描述针对未来美国军队在波斯湾作战行动的非对称能力,我们无意暗示美国和伊朗之间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相反,我们的目的是明确能够帮助增加常规威慑、提高危机稳定性、避免冲突的措施。进一步说,虽然本评估假定了一次潜在冲突想定,对于波斯湾的备选赋能作战概念应当通过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想定进行检测,以确定其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命力。
前 言
冷战结束后,美国已能够在空中、海上、水下、陆上、太空和网络空间等所有领域的行动自由极少受到重大挑战的情况下,几乎毫无阻碍地向海外投送军事力量。今天,由于先进军事技术向潜在敌人的扩散,特别是精确制导弹药和核武器的扩散,加上敌人对新兴作战概念的吸收,美国未来海外力量投送能力受到了巨大影响。
2010年,战略预算与评估中心发布了名为《空海一体战:初始作战概念》的报告,对西太平洋地区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项在中国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面前投送军队的备选性作战概念。“空海一体战”报告建议,美国军队为“在战役层次设置条件,维持西太平洋地区稳定、有利的常规军事平衡”而设计的作战概念,应当考虑该地区独特的地理和地缘战略特征,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PLA)的强点和弱点、美国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实力。同样的,本报告对波斯湾地区逐渐转变的军事平衡进行分析,包括伊朗军队的实力,继而总结出一项初始性作战概念,阐述美国如何保持将军事力量投送进入这一对继续存在重要利益的地区的问题。
一、背景
70余年来,波斯湾地区始终是美国军事规划的主要重心之一。为取得石油同德国的对抗、冷战后期20年里苏联的入侵威胁、伊朗沙赫王朝的衰落和霍梅尼主义的崛起、伊拉克在萨达姆·侯赛因时代的霸权野心,都促成了美国在波斯湾的政策和军事态势。
(一)美国在波斯湾的军事态势。国防部目前在波斯湾的态势的形成基础,要追溯于卡特总统于1980年所发布的声明:
“任何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外来势力都将被认为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侵犯,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手段,包括武装力量在内,来反击这种企图。”[ 卡特总统在1980年《国情咨文》中发表此声明。]
为支持“卡特主义”,国防部组建了快速部署联合特遣部队(RDJTF)司令部,作为美国战备司令部的下属指挥机关,负责西南亚常规军事行动的准备任务。1983年,快速部署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转型成为美国中央司令部,变成责任区横跨中东、中亚和北非的独立的统一指挥机关。[ 中央司令部当前责任区包括阿富汗、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阿曼、巴基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和也门。]目前,中央司令部仍然保持着前沿态势,包括在波斯湾的海上兵力存在,科威特、伊拉克、阿富汗的兵力部署,位于巴林的美国海上部队中央司令部和海军第五舰队,位于卡塔尔的联合空战中心(CAOC)。[ 美国海上部队中央司令部/海军第五舰队司令指挥3000余名岸上人员、近25000名海上人员,大部分是航母打击群、两栖戒备群和远征打击群人员。乌代德联合空战中心负责协同中央司令部责任区内的所有空中行动。]这一态势,作为美国发展在该地区安全利益战略的组成部分得到维持,包括保持对海湾油气资源的介入,以及转变伊朗的国家政策使之“远离对核武器的追求、对恐怖主义的支持以及对其邻国的威胁”。
(二)对波斯湾能源的继续依赖。虽然目前全球都在进行碳氢化合物能源新资源的研究,但巴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波斯湾国家仍然控制着全世界石油储备总量的55%,每年生产成品油占全球总消耗量的28%。[ 能源部能源信息局将巴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分类为波斯湾国家。]美国每年石油进口量的超过14%都要依赖该地区提供。2009年,日本石油进口量的77%、韩国石油进口量的74%都来自伊朗、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
(三)全球最脆弱的海上咽喉。总体来说,全球海上石油交易超过30%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而此地是全球最为重要也最为脆弱的海上咽喉要道。[ 能源部能源信息局认为:“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石油要道,2009年每天有1550万桶石油经此地运输,而2008年顶峰期间达到每天1700万桶。2009年由此海峡运输的石油,占全部海上石油贸易的33%(2008年占40%),或者说全球石油贸易的17%。”]霍尔木兹海峡最狭窄处连结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宽度仅有34英里。海峡中和平时期的航行包括平均每天13艘原油油轮的限制更严格,只开放2条通道分别用于船舶进出,每条通道仅有2英里宽。[ 可供油轮通航的水道宽度不超过34英里。例如,水深至少45英尺的区域最窄处仅有23英里宽。]伊朗毗邻霍尔木兹海峡并已对周边数个岛屿宣示主权,包括阿布穆萨岛(Abu-Musa)、大通布岛(Tunb al Kubra)、小通布岛(Tunb al Sughra),这些岛屿控制着海峡的西入口(见图1)。
![]() |
(四)伊朗军事复合体。伊朗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包括各种能用于拒阻波斯湾介入行动的武器,是美国及其盟友和安全合作伙伴极为关注的问题。正如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于2007年指出的,“毫无疑问,他们(伊朗)不稳定的外交政策,对于美国利益、对于中东所有国家的利益、对于处于伊朗正在发展中的弹道导弹打击范围之内的所有国家的利益,都是一种威胁。”在伊朗的武器储备中,包括能够打击波斯湾地区内任意目标的弹道导弹。伊朗领导人曾反复威胁,要利用反舰巡航导弹、智能水雷、攻击快艇和其他先进武器控制霍尔木兹海峡和海湾航运通道。此外,伊朗不断鼓动和装备代理集团,对地区稳定构成了威胁。[ 伊朗发动和利用代理集团可能是当前对伊拉克最为直接、最为严重的威胁。见弗雷德里克·卡甘:《伊拉克威胁评估》,2011年5月,第1页,网络资源:http://www.aei.org/paper/100223。]由于伊朗内部统治和野心缺少革命性的变化,他们极有可能将继续当前的发展道路,形成先进武器储备和代理集团网络,挑战整个西南亚地区的美国利益。
(五)设置新方向的机会。很清楚,自“卡特主义”首次构思提出以来,波斯湾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在“卡特主义”指引下的安全政策、兵力态势和军事能力,都是为了应对冷战期间苏联在波斯湾地区的常规军事冒险主义威胁。苏联解体后,美国的关注点转移至萨达姆·侯赛因控制下的伊拉克及其对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造成的威胁上。同苏联的威胁一样,伊拉克的威胁最终不复存在,但是新的非对称挑战如伊朗的弹道导弹、代理部队和海上封锁能力却苏醒崛起。
在对原投放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兵力进行再次部署之时,美国就拥有了开发新型作战概念的机会,可以以之向波斯湾地区投送兵力,抵消伊朗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和政治野心。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发布一项针对波斯湾的作战概念,继而发展形成支持此概念所需的能力,将需要时间和大量资源。美国前沿态势的主要重构工作之一,将有可能需要与合作伙伴和盟友的密切磋商,可能必须要经过一个设施构建和兵力重定位的长期过程。尽管如此,如果无法采取行动解决波斯湾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问题,将有可能会危及美国维持该地区可介入性的军事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报告的评估工作首先提出维持波斯湾可介入性的假设,正如南中国海或者东亚其他海域的可介入性是美国的根本利益一样,提出一系列挑战,需要发展新型作战概念确保美国军队能够向该战区投送力量。特别是,与“空海一体战”主要聚焦中国迅速提升的军事能力类似,本报告中所提出的作战概念主要是为了解决伊朗不断增长的军事威胁。
美国军队当前作战概念和波斯湾地区前沿态势反映了以前时代的特征,那时美国向极前方投送兵力的能力几乎不会受到挑战。本报告首先评估了伊朗如果规划利用波斯湾的独特优势,同时利用先进技术的军事应用,在可又接受的风险水平上阻止美国向该地区部署兵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美国维持行动自由所需的“赋能作战概念”的构成要素,拥有了行动自由,美国才能履行安全承诺,有效对抗具有“波斯湾特征”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网络。[ 出于本评估目的,赋能性作战概念包括美国为维持在波斯湾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中的军事行动自由而设计的多条综合性战线。]这一工作,也可以创造为其他作战行动创造必要条件,构成该地区军事冲突的综合性战役,如打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打击恐怖主义。评估报告的最后,总结了关于实施赋能作战概念所需的能力和地区性态势措施等问题的思路。
三、赋能概念应当发挥的作用
本报告所提出的赋能作战概念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抵消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网络发展的方式。这种概念既不是一种综合性的战争战役计划,也不表示美国试图与伊朗发生冲突。和“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案例一样,本报告所提出的赋能概念主要关注战争的战役层次问题。因此,此概念本身并不是一种“获得战争胜利”的战略。
一项赋能作战概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战略层次。首要的是,一项赋能概念必须支持美国更广泛意义上的波斯湾战略。虽然对于战略的详细探讨超出了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但持久性的美国战略目标将包括维护地区稳定、确保地区性合作伙伴的安全、保护海上交通线、遏制地区性组织的侵犯、打击源自此地区的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行为。在实际冲突中,斗争战略的组成内容可以由这些更广泛的目标产生,如确保海湾通航自由、遏制伊朗对核武器的使用、防御美国和合作伙伴部队支持基地设施使之免受攻击、阻止伊朗获得维持其军事所需的物资,可能还要实施非常规战争为伊朗政权的内部变更设置条件。
2.战役层次。为维持波斯湾地区稳定有利的军事平衡,赋能作战概念必须解决伊朗新兴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将需要美国建立未来危机反应部队的最重要挑战。特别是,概念必须解决美国如何降低前方基地、兵力驻扎地点在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面前不断增加的脆弱性问题。另外,概念还必须解决在威慑失败时美国军队如何利用伊朗的弱点、抵消其实力,重新夺取实施综合性战区战役计划所需的行动自由问题。
四、路线图
本报告采用下列途径开发出一项备选作战概念,用于促成有效的美国在波斯湾的前沿存在和危机反应作战,应对伊朗为将地区性军事平衡迅速按其意愿转变的持续努力。
第一章“从快速部署到持久存在”:介绍美国当前波斯湾军事态势的起源,回顾影响了美国作战概念和向该地区投送力量的能力的假设框架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具有波斯湾特征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简要介绍伊朗军事实力,特别是阐述伊朗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国家特征而不是直接仿效中国军事投资和态势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问题。本章随后介绍了伊朗将如何利用这些能力在一场战役中攻击美国现已部署于该地区的部队,阻止美国后续空中和地面部队介入前方基地,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封锁波斯湾入口,从而获得达成该地区战略目标所需要的时间。[ 本想定用于介绍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潜在力量投送行动所面临的挑战。很明显,国防部应当测试一项针对一系列想定的突发事件的赋能性作战概念。]
第三章“由外至内赋能作战概念的构成要素”:为明确未来美国军队波斯湾作战行动的作战概念的发展,提出新的假设框架。随后,介绍了备选性赋能概念的构成要素。出于本报告目的,“由外至内”赋能作战概念利用美国军事能力从伊朗进攻能力覆盖范围之外发起行动,对抗伊朗逐渐成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保持美国及合作伙伴国家在波斯湾的利益。
第四章“支持赋能作战概念的措施”,通过明确支持赋能作战概念所需的关键能力和战区措施,提出了评估结论。
第一章 从快速部署到持久存在
“目前的突发事件处置部队不适于解决很多他们可能面对的问题。”
—引自1979年美国国防部关于潜在波斯湾突发事件处置行动的一项研究
在解决将塑造波斯湾地区军事力量投送赋能概念的挑战问题之前,应当首先理解国防部当前在该地区实施常规作战行动框架的假设条件。
本章首先评价美国在波斯湾地区军事态势的起源。本部分内容回顾了由国防部决策层在越南战争之后所开发出的非核突发事件作战行动框架,而这一框架的假设前提是美国部队将能够从邻近敌方的基地毫无阻碍的快速部署和行动。在冷战期间,正是这一假设促成了作战概念的发展和遏制苏联侵犯的前置态势,而且在美国与萨达姆·侯赛因统治下的伊拉克的2次战争中也获得了成功。国防部当前的波斯湾态势和能力投资最适合宽松环境,这也说明这一框架尽管属于冷战时期的产物,但却仍然是美国向该地区进行潜在力量投送行动的基础。后续章节中,我们将针对威胁波斯湾稳定的新兴军事挑战提出解决思路,提出一项新的假设框架,以之为非宽松性特征日趋增强的环境中的赋能作战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
一、破旧立新
越南战争后十年内,国防部的常规战争规划和投资重点逐渐转变,由“以欧洲为中心的战争需求”转移至准备应对其他战区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包括波斯湾。发生于西南亚的一系列危机,如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1978年伊朗革命、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都使美国提高了对该地区不断加剧的不稳定性及其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威胁的警惕认识。1979年6月,国防部完成了对美国遏制和反应波斯湾危机的军事能力的内部评估。[ 见沃尔弗维兹:《针对波斯湾有限突发事件的能力》。此评估发布于2003年4月23日,总结了国防部于1979年完成的一项内部分析结果,主要内容是支持波斯湾潜在突发行动所需的态势措施和能力。这些突发行动包括苏联入侵伊朗、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爆发有限冲突、波斯湾油料设施和交通线遭受攻击等。]此评估,以及由国防部长办公室、参谋长联席会发起的其他一些同类分析,为提高国防部向西南亚快速投送力量建立了基本战略原理。
毫不意外地是,这些评估中所提出的建议显示,国防部关于波斯湾潜在突发事件的处置前景主要受到了美国冷战时战略优先权思维的影响,如在苏联军队入侵该地区时保护和重建石油运输流,尽量降低苏联对石油生产国的影响。通过逐步升级美国和苏联之间的超级大国对抗防止地区性冲突。虽然美国的战略思维中还有其他一些优先事项,如对阿拉伯国家施加影响使其采取有利于西方国家、防止地区性强国胁迫或者颠覆较为温和的政府,但是,对抗苏联对伊朗的入侵却是美国所构想的最需要以大规模军事反应的最大想定。
作为为应对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地区危机创造新框架的第一步,国防部的评估工作强烈建议放弃以前的假设框架,放弃这种广为人知的“一场半”常规战争战略。自1969年起,国防部已经认为,如果美国拥有同时支持与在欧洲同华沙条约国家的一场主要战争和在另一地区的第二场较小军事冲突(或者说是“半场战争”)的能力的话,那么就会足以做好应对非核突发性作战的准备。正如前国防部长布朗于1980年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所提出的,这一战略假定美国能够“主要依靠我们的盟友在和平时期构建防线”,维持可靠的威慑态势,而且在威慑失败时,争取向战区部署决定性军事力量所需的时间。[ “为了获得必要性的能力,我们在和平时期主要依靠我们的盟友维持前方防线。”见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1981财年国防部年报》,1980年1月29日,第7页。]由于伊朗于1979年脱离出美国安全合作伙伴阵营,这一假设实际上对于远征部队做好在波斯湾对抗苏联侵犯行为的准备已不再现实。
保罗·沃尔福威茨博士在其专著《应对波斯湾有限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书中指出:“在首次计划本次研究之时,我们就伊朗问题提出了数项假设:伊朗将继续是美国的盟友;伊朗将参与美国的联合防御计划;伊朗将提供有效的主办国后勤保障;在侵犯发生时伊朗武装力量将高效投入。伊朗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些条件,现在这些假设都已不再现实。”
根据他们对于新兴威胁环境的评估结论,防务决策层建议在西南亚创造更加显著、更加持久的美国军事存在。对于这种新态势的主要选项,包括军事装备和消耗品预置,以支持远征部队的快速部署和该地区“一支航母特遣部队以及/或者一支两栖戒备群以年度为周期的军事存在。”下一个十年阶段,这些建议将成为现实。
二、美国发展中的波斯湾态势
虽然卡特政府认可了应升级美国军队对西南亚危机作出反应的战备能力,但他们并没有大幅改变该地区的兵力平衡。1975年,国防部共有2802名人员部署于波斯湾和周边国家,其中近63%驻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支持依靠当地军队维持地区稳定的“双柱”战略。1977年,卡特总统宣布他要实行“快速部署部队”(RDF)概念,增强国防部在欧洲投入一场主要战争同时在中东或者朝鲜半岛进行常规军事行动的战备能力。尽管国防部随后建立了快速部署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在两伊战争开始之前,对“快速部署部队”概念的实际实施却并不包括明显改变美国部队在中东地区的持久性或者周期性部署态势。1975-1979年间,美国在该地区部署兵力增加量于1000人(见图2)。[ 包括舰上人员,1979年部署于波斯湾地区所有兵员的79%均由海军提供。另外,还有1053名海军官兵驻扎于圣迭戈·加西亚的海军保障设施。见防务人力数据中心,网络资源http://siadapp.dmdc.osd.mil/personnel/ MILITARY/history/Hst0979.pdf。]
![]() |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开始大幅拓展在西南亚的永久性军事存在。至1989年,国防部在该地区部署兵力总量已达1980年的三倍,战斗机和空中预警控制系统(AWAC)飞机驻扎于沙特阿拉伯支援防空任务,[ 战斗机和空中预警控制系统由美国空军和沙特皇家空军联合操作。]包括1艘航空母舰在内的主要海上单位驻泊于海上确保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通航自由。
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以及随后的军事行动,使国防部继续大幅增加了对西南亚的部署兵力。在“沙漠风暴”行动成功之后,美国陆基和航母舰载航空兵部队继续在波斯湾行动,加强北纬36°以北和北纬32°以南的伊拉克禁飞区的安全,对伊拉克选定入口进行海上截击作战(MIO)。1998年,超过27000名美国现役军人仍然部署于波斯湾海上以及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岸上基地。
至2010年底,超过2900名美国军人部署于波斯湾地区执行任务,另外18900名军人服务于伊拉克和阿富汗境内。2003年,原部署于沙特阿拉伯的美国军人大部分转移至卡塔尔军事基地和其他地区性设施内。现在,美国空军在卡塔尔乌代德基地仍然保有一个联合空战中心,基地12303英尺长的跑道是目前波斯湾最长的跑道之一,保障着基地的运输机以及情报、监视和侦察(ISR)飞机的运行。在巴林首都麦纳麦,美国海军以中央司令部作为第5舰队的指挥机关。平均水平上,美国海军中央司令部/第船队司令部指挥着约15000名海上官兵1500名陆上官兵,以及配置于航母打击群(CSG)、两栖戒备群(ARG)以及/或者远征打击群(ESG)的多达40艘舰艇。国防部已经宣布,至2015年,将投入5.8亿美元实现以上设施实力翻一番。其他美国军人和飞机部署于阿联酋的阿哈弗拉空军基地以及卡塔尔、巴林和阿联酋的其他军事设施。
三、兵力投送框架
尽管美国自卡特政府时期就开始逐渐重视波斯湾突发事件,很有意思的是,美国国防部于1979年《应对波斯湾有限突发事件的能力》评估报告中所总结出的军事力量投送基本框架,在很多方面与对抗苏联入侵西欧的基本原理却极为相似。在此类军事冲突的第一阶段,此构想框架运用前沿存在兵力作为初始作战部队,延缓敌军的入侵速度,为美国增援部队抵达战区争取时间。冲突早期数天内,较多数量的美国战术战斗机和轰炸机分遣队将前往支援这些已就位部队。在美国重型地面支持部队通过海上和空中抵达战区后,他们将与预置部队会合,准备攻势作战。最后,运用一支已就位的“决定性部队”,美国及其合作伙伴将在选定时间和地点上发起反攻。
这一常规战争框架运用于波斯湾突发事件,是以大量关键性假设条件为基础的。例如,为保护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海上交通线(SLOC),就要假设有足够多的近距前方基地可用于支持空中、海上和后勤行动。另外,航母还必须具备自我防御能力,能够在波斯湾上进行有效的近距打击作战,虽然他们由于敌方战机潜在威胁也将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苏联入侵波斯湾国家,国防部决策层认为美国将必须依靠其战术战斗机的总体优势“弥补地面部队的早期不对称态势。”即使没有在沃尔福威茨1979年的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很清楚美国已假定自波斯湾基地发起行动的战斗机将能够快速取得进行有效联合空中、海上和地面作战所需要的制空权,而且在空中加油机的支持下将拥有足够远的航程能够到达打击目标区域。这一假设认为,美国近距基地在攻击面前将获得近乎完全安全的状态,从而扩展美国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以及后勤保障网络,满足高节奏战斗行动的需求。
四、回到未来?
“我们的分析结论显示,只要我们以一系列重要兵力增强措施提高战略机动能力、强化早期抵达反装甲能力,并采取其他措施确保迅速中止地区性侵犯行为的能力,我们就能够维持投入并打赢两场主要地区性冲突的能力,同时在我们的总体兵力结构上实现审慎的削减。”
——引自1993年《国防部有关于自下而上评估的报告》
1993年《自下而上评估》(Bottom-Up Review ,BUR)是美国国防部冷战后的第一项战略评估,为常规作战创造了一项框架,此框架基本点就是1979年沃尔福威茨研究报告所提出的概念的重复。本质上,《自下而上评估》为美国国防部在不同战区近乎同时打赢两场“主要地区性冲突”(MCR)作好准备建立了优先事务次序。[ 《自下而上评估》主要关注现场主要地区性冲突:“军事化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朝鲜入侵韩国。”见《自下而上评估》,1993年10月,第14页,网络资源:http://www.dtic.mil/cgi-bin/GetTRDoc?AD=ADA359953&
Location=U2&doc=GetTRDoc.pdf。]《国防部有关于自下而上评估的报告》进一步指出,针对主要地区性冲突想定所构想的作战行动可能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中止入侵”:美国陆基战斗机、远程轰炸机和航母打击设施以及反装甲地面部队将快速部署,加强前沿存在部队,帮助“迅速中止”入侵敌军。第二阶段“削弱敌人的同时建立美国战区内战斗力量”,美国利用第一阶段的很多能力消耗敌军,同时继续向战区部署兵力。兵力建设完成后的第三阶段“决定性击败敌人”,开始反攻作战。第三阶段获得成功后,即进入第四阶段“提供战后稳定”,防止后续危机,执行停战协议。
这一模式的变型,体现了美国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打击伊拉克的行动特征,并预示了发生于12年后第二次海湾战争的行动框架。再次军事冲突都是阶段性行动:部署主要战斗单位于敌国外围基地;在近距地面战斗开始之前运用陆基和海基精确打击降低敌方威胁;以大规模联合攻击占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常规部队。当然,两次海湾战争在很多方面也是有所区别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部队被逐出阿富汗,第二次海湾战争则对政权更替产生了影响并带来了长期性的维稳行动。[ 两次突发事件都有另外一项重要特征:伊拉克都没有采取措施阻止美国部署兵力于战区。]尽管有所不同,两次战争的基本元素却基本相同,如第一次海湾战争联合空军指挥官霍纳将军于1996年所指出的,“美国作战战略重心是向冲突战区内的外国基地部署短程战斗机和地面部队”,象征性地说,是在对方后院布下兵力。
正如可以实际证据予以证明的那样,这一模式继续塑造着国防部打击波斯湾地区侵犯和胁迫行为的作战概念的特征。例如,空军于2011年3月发布的《战略环境评估》报告指出:
“当前美国空战通常希望:(1)确保战区内或者战区邻近永久性基地或者部署性基地的安全;(2)以有效的低可见能力(或称隐身性)渗透进入防空系统;(3)战区内长期性兵力建设以尽最大可能支持持久性作战;(4)确保燃油及其他后勤补给海上交通线的安全;(5)有效的超视距空对空导弹攻击;(6)足够的空中加油机支援。”
较为恰当的是,空军就“在未来由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和赋能能力造成越来越多的挑战时,美国空军是否可以依赖空中力量的一些重要促成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评估。这一问题极为重要,而国防部未来能力优先权显示现有的规划假设将不会产生太多实质性的变化。例如,在95个主要采购项目中,包括国防部最新的《选择性采购报告》(SAR),计划总采购投入1.8万亿美元,其中的27%将属于F/A-18战斗攻击机、F-22战斗机和F-35战斗机。根据《选择性采购报告》,单独F-35战斗机采购项目的投资就将占总投资的19%。更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空军在下一个十年阶段为新战机(包括新型轰炸机)项目制定的资金预算70%多都将仅用于2个项目,即F-35A战斗机和新一代空中加油机。[ 包括国防部《2012-2041财年飞机采购计划》中的所有空军采购项目。见国防部《2012-2041财年飞机采购计划》,2011年3月,第15、17、21页。]毫无疑问,这种投资趋势将使战斗机部队更加适合于非宽松环境下的作战行动。[ 目前,美国战斗机部队中约7%装备了隐身性第五代平台,如F-22战斗机和F-35战斗机。当前计划要求至2021财年将此比例提高到33%,至2041财年达到100%。见国防部《2012-2041财年飞机采购计划》,2011年3月,第12-13页。]然而,这一战斗机部队仍将高度依赖于近距基地或者航空母舰以及空中加油机的支持。如果没有基地的支持,或者缺少在近伊朗危险海域运用航母的能力,美国战斗机部队将无法覆盖波斯湾大部分战区(见图3)。[ 图3假设空军的F-35A常规起降战斗机战斗半径为584海里,能够从土耳其的英基里克空军基地发起战斗行动。F-35A战斗机由加油机在距伊朗边境150海里处空中加油。另外,图3还假设海军的F-35C航母舰载战斗机在距伊朗海岸线300海里处空中加油后,战斗半径预计达到615海里。注意:海军陆战队F-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战斗半径仅为469海里。战斗半径估计来源于国防部:《2010年联合打击战斗机指定采购报告》,2010年12月31日,第10页,网络资源:http://www.fas.org/man/eprint/F-35-SAR.pdf。]
![]() |
波斯湾非宽松性不断增强的作战环境,将为国防部意图获取的其他能力带来同样的作战性限制。过去十年内,国防部迅速扩充了无人机系统(UAS)部队实力,广泛用于各种监视和轻度打击任务。空军本身也在生产大量的MQ-1“捕食者”无人机和MQ-9“死神”遥控飞机(RPA),保持连续65次“战斗空中巡逻”(CAPS),为主要发生于中央司令部责任区内的作战行动提供全动向视频情报和轻度打击能力。[ 通常情况下,持续维持一条轨道巡逻需要4架MQ-1“捕食者”无人机或MQ-9“死神”遥控飞机。]陆军正在采购以“捕食者”无人机为蓝本的MQ-1C“灰鹰”无人机,预计在4年内以40亿美元的投资量完成。虽然各军种所倾向的无人能力正是支持当前作战行动所需要的,但以上3种无人机都仅限于在相对宽松的区域行动。实际上,据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至2020年,国防部将在无人机项目上共花费369亿美元。此投资的大部分,将用于采购相对宽松环境下行动所需要的系统。[ 也有例外。在RQ-170“哨兵”侦察机项目细节公布之时,空军承认这种飞机具有低可见性特征。海军正在采购一种新的航母舰载航空侦察和打击无人机,将具有适用于对抗空域中作战行动的生存能力特征。见国会预算办公室:《无人机系统政策选项》,2011年6月,第VII页,网络资源:http://www.cbo.gov/ftpdocs/121xx/doc12163/06-08-UAS.pdf。]
五、着眼将来
总之,美国目前所面临的敌人与过去数年来的对手完全不同,过去的“传统智慧”将无法为未来的作战行动提供最佳模板。过去,重型装甲部队越境入侵代表着波斯湾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现在,波斯湾地区的新兴威胁环境里充斥着制导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海上集群战术、装备了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的代理部队以及化学、生物、辐射或者核(CBRB)攻击等威胁。在以往时代里针对常规冲突形成的假设条件和作战概念,将无法适应当前和未来需求。
潜在的敌人已经深入研究掌握了美国过去20年来的取胜之道,而且正在发展抵消美国军事战略优势和战役优势的能力。反介入/区域拒止武器系统和其他非对称能力的扩散,将挑战美国在所有作战领域内的行动自由,要求美国军队必须通过开发革新性概念应对波斯湾突发事件,跟上竞争的节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当假设未来的入侵之敌将不可能犯下和萨达姆·侯赛因同样的错误,不会像在伊拉克战争中那样让由美国主导的联合部队大量部署于边境地带。基于这些因素,国防部应当及时重新评估针对波斯湾的传统规划假设、作战概念和斯文军事态势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第二章 具有波斯湾特征的反介入/区域拒止
从“沙漠风暴”行动至今,美国及盟友已经相对专享了先进的精确打击技术。未来10年或者20年内,这一技术将越来越多地为其他国家所拥有。精确打击技术的扩散将产生累积效应,将促成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从而为我们向全球遥远地区投送力量的能力形成挑战。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威廉·林恩(William J. Lynn III)
第一章概括性介绍了美国波斯湾军事态势的近期历史,以及此态势受苏联和伊拉克常规威胁塑造的情况。当前,传统性的作战概念和规划想定已不再适用。美国潜在的敌人已经掌握了美国过去20年来力量投送行动的成功之道,并且已经认识到采取对称方式或者“正面应对”只会收获失败,特别是当美国能够向战区部署压倒性战斗力量的情况里更是如此。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伊朗正在发展一种非对称战略,用以对抗美国在波斯湾的军事行动。这一战略可能会融合非常规战术和技术先进的简易武器,阻止或者限制美国军事对近距基地的介入能力,限制美国在霍尔木兹海峡的机动自动。伊朗“混合型”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将利用波斯湾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政治特征,降低美国军事行动的效能。这种方式本身并不是伊朗的战争取胜战略。但是,这种战略通过极大提高美国军事干预的成本并拉长时间跨度,将为伊朗的侵犯或者胁迫活动打开机会之窗。
本章把伊朗逐渐成型的军事复合体当作波斯湾地区“逐渐到来的威胁”进行评估,分析伊朗混合型反介入/区域战略的发展将如何使国防部很多突发事件规划想定失去效力。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发展成果与中国的区别之处。随后,分析波斯湾地区将影响军事冲突中伊朗和美国军事行动的关键特征。继而,介绍伊朗当前军事能力以及未来将获得的系统。在以上评估的基础上,本章就伊朗将如何利用未来反介入/区域拒止网络阻止美国有效干预波斯湾事务进行预测。
一、具有波斯湾特征的反介入/区域拒止
对于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武器复合体加以认识,可能最好的方式是将其与中国所实行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加以比较。目前,中国正在发展成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包括远程精确制导弹药(PGM)和战斗网络,支持其阻止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有效力量投送行动的目标。中国对弹道导弹、对地攻击巡航导弹、打击机等项目投资力度极大,目的就是要将美国在该地区的前方基地置于危险境地。此外,中国还在创造密集型、多层型海上侦察打击网络,包括超视距传感器、装备了反舰巡航导弹(ASCM)的打击机、装备了反舰巡航导弹和先进鱼雷的潜艇,以及能够打击超过1000海里之外海上机动目标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中国已经依靠密集型一体化防空系统(IADS)覆盖了他们的东部边境线的近海,而此系统包括先进的地空导弹系统、第四代甚至是第五代战斗机,以及能够对抗渗透、干扰和利用的先进的、牢固的专属指挥控制网络。另外,中国还在发展反卫星武器和计算机网络攻击能力,用以削弱美国远程传感通信能力,而这一能力是美国军事战斗网络的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远程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需要大量专业技术和资源投入来发展、运行和维持。如巴里·瓦茨(Barry Watts)和罗伯特·沃克(Robert Work)曾指出的,先进的精确制导弹药可以在打击范围上获得独立精确度,但其打击范围还是要严重受限于成本。
虽然缺乏和中国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同样的手段,但他们可能会追求适合他们适度资源以及波斯湾地区地理特征和地缘战略属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例如,中国远程海上侦察和打击复合体必须覆盖太平洋大面积海域,而伊朗与此不同,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发展范围极小的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重要节点上的海上封锁能力。而且,当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时,伊朗很有可能会试图对其邻国施压,使其拒绝美国军队进入近距阵位,而不是仅仅依靠对美国地区性基地的直接军事攻击效能。但是,伊朗和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之间有一个极为重大的相似点:两国都试图通过运用以远程攻击为开端、以密集防御美国部队抵达本土为高潮的多层体系,提高美国部队的行动成本。就伊朗而言,这一战略是根据伊朗“马赛克防御”概念发展而来的:
在纵深防御国土、抵抗占领方面,伊朗将试图为入侵者(即美国)带来极高成本代价……伊朗构想了一种“马赛克防御”和游击战,将使入侵者在前往德黑兰的每一步上都要面临着多种威胁。
二、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目标
德黑兰政府已经数次声明,美国在波斯湾的军事存在威胁到了该地区的自然秩序。[ 例如,1997年伊朗革命卫队司令默森·雷扎伊少将声明:“让我来明确告诉美国:波斯湾是我们的地区,他们必须离开这里。”见萨姆·皮特森:《伊朗以新型极高速快艇开始战争》,见《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0年4月22日,网络资源:http://www.csmonitor.
com/World/Middle-East/2010/0422/Iran-war-games-begin-with-new-ultra-fast-speedboats。2011年,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哈桑·费扎巴迪将军特别重申了这一立场:“波斯湾一直是,而且应当永远属于伊朗。”网络资源:http://www.defensenews.com/story.php?i=6378172。]这种声明,反映了伊朗长期以来试图通过把自己作为美国支持之下的逊尼派反对面的什叶派扩大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努力。因此,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可能性目标就是要颠覆波斯湾地区甚至中东地区的政治秩序,把本国打造成地区霸主。按照伊朗的意愿,他们将通过遏制或者阻止美国有郊干预波斯湾危机,从而提高德黑兰政府胁近该地区其他国家、使他们在感觉美国安全承诺不再可信时加入伊朗阵营的能力。
如果美国选择无视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强行干预海湾危机,伊朗可能会希望在冲突爆发之初让美国前沿部署兵力遭受巨大损失,同时阻止美国军队通过海上、空中增援这些部队。这一手段,将使伊朗赢得时间,从而巩固战果,迫使美国对两种方案作出选择:或者以极高成本、在没有或者仅有极少地区性国家支持下投入波斯湾作战,或者接受对伊朗有利的地区性力量新平衡。德黑兰政府还希望,美国由于要重新打开海湾需要进行耗时长久、耗资巨大的战役,会最终选择退却,接受对于美国大众来说极不受欢迎的独裁政权。
三、重要地理因素
伊朗将利用下列地理特征,限制或者阻碍美国部队执行对于作战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些传统性任务。相反地,美国军队作战规划必须设法抵消伊朗利用这些特征的能力。
·相对于西太平洋,波斯湾地区较为紧凑,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GCC)主要人口中心和军事基地都在伊朗短程和中程打击设施覆盖范围之内;
·霍尔木兹海峡狭窄水道是海上交通线上的咽喉要道;
·波斯湾复杂的水声条件及其进入通道使反潜战(ASW)难度极大;
·波斯湾国家人口都聚集于伊朗附近,增加了对抗胁迫的弱点。
四、波斯湾地区的距离问题
![]() |
相对西太平洋,波斯湾地区作战行动的物理维度极小(见图4)。这一特点,弥补了伊朗在常规远程打击能力方面的不足。而且,美国很多部署于该地区的部队都是在位于邻近伊朗的基地的支持之下运行的。除了驻泊巴林首都麦那麦港以外,美国海军舰艇经常进驻阿联酋迪拜港附近的阿里山港。[ 第5舰队以常规状态轮值战区。海军操作着驻巴林的2艘“鱼鹰”级海岸猎雷舰和2艘“复仇者”级扫雷舰。见《洛杉矶时报》2011年2月17日,网络资源: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1/feb/17/world/la-fg-us-bahrain-20110218。]美国中央司令部空军(CENTAF)从该地区的大量地点展开行动,包括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阿联酋的阿哈弗拉空军基地。美国中央司令部空军的联合空战中心设于乌代德,是整个中央司令部美国空中和太空作战极为重要的指挥控制节点。[ “现在,美国大部分地区性军事行动都发起于基地,包括向北100海里的打击伊朗任何敌对行动的巡逻,和向东600海里的阿富汗上空飞行。然而,美国部队却并没有拥有乌代德基地的全权委托,卡塔尔带着猜忌的心态守护着对此设施的主权控制,尽管他们规模较小的空军部队并不使用此基地,而是使用位于首都另一边的国际机场。”见西蒙·亨德森:《卡塔尔成为阿拉伯领导国的问题》,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政策观察》2011年3月31日,网络资源:http://www.washingtoninstitute.org/templateC05.php?CID=3341。]这些基地,以及美国其他前沿作战阵位,都位于伊朗海岸地区包括短程弹道导弹和中程弹道导弹在内的众多打击系统覆盖范围之内(见图5)。[ 这些设施很多都是无防护的,在导弹攻击面前极为脆弱。]
伊朗还将利用其内部战线,部署并经常性转移其机动弹道导弹部队,增加美国反抗击作战,同时创造一个能够避免攻击的分布式补给网络。
![]() |
五、人口密集问题
波斯湾国家大多数人口都极为集中,且多居住于城区。卡塔尔96%的人口集中于城市,而巴林大多数人口都居住于麦纳麦及城郊。阿联酋和科威特情况相似,两国的大多数人口(分别是84%和98%)都居住在海岸小城里。虽然沙特阿拉伯在地理范围上要远远大于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和阿联酋,但他们82%的人口都集中在利雅德、吉达、麦加和麦地纳。
由于这些人口特征的存在,增加了波斯湾国家在对抗伊朗胁迫、针对价值进行打击的弹道导弹攻击时的弱势。虽然目前伊朗大量短程和中程弹道、火箭储备中缺少具有高准确度的现代精确制导弹药,但他们仍然能够对整个波斯湾地区城市造成有效的威慑。如果伊朗表现出他们拥有装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核武器的能力,这些威胁的胁迫潜能将进一步加大。
六、地理因素对海军作战的影响
和西太平洋地区进入台湾的广阔海域不同,霍尔木兹海峡仅仅为波斯湾提供了一个极为狭窄的入口。海峡长约98海里,最窄处宽度仅有30海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咽喉要道,能够降低美国大型战舰的机动自由度。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水声条件复杂,使美国针对伊朗潜艇和小型潜艇的反潜战难度极大。反潜战对于伊朗来说同样极为困难,但他们的主要任务可能是布雷或者击沉敌人舰船而不是反潜战。
在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为美国海军带来一系列困难挑战的同时,伊朗海军和伊朗革命卫队海军(IRGCN)却可能会积极利用这些特征。首先,伊朗海军将获益于极短的交通线,使补给、再次武装以及维修保养工作与美国海军部队相比难度更小,而美国部队则需要后撤极远距离才能实现相关功能。[ 美国海军在航行补给方面效率极高。但是,补给舰在航行补给中却极易受到攻击。如果伊朗获得大射程反舰武器,美国的航行补给工作将必须在距作战区更远的海域进行。]由于霍尔木兹海峡邻近伊朗的主要港口设施,如班达阿巴斯港,伊朗大量小艇、攻击快艇(FAC)以及布雷艇可以迅速进行或者摆脱海上封锁作战。进一步说,海峡的地理特征为伊朗创造了一些机会,使他们可以运用智能水雷、小艇密集攻击、短程无人机(UAV)、岸基反舰巡航导弹,阻止军队和民间的船只安全通航。最后,伊朗对该海域和交通设施极为熟悉,正如伊朗革命卫队海军所惯用的做法那样,他们把自己的船艇会隐藏于民用船只之中,使之成为非传统情报、监视、侦察资源。
七、关键地缘战略因素
以下地缘战略因素将影响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和军事投资:
·对经由霍尔木兹海峡的能源的依赖性,将影响到一次海湾冲突中的所有参与者,包括石油进口国和石油出口国;
·中东地区人口分布情况所存在的弱点,为伊朗利用代理人进行战争创造了条件。
八、波斯湾能源
全球经济依赖于波斯湾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运输则是将这些资源送入全球市场的最高效方式。总体来说,波斯湾国家拥有全球原油资源储备的一半多,拥有全球天然气储备的1/3多。全球35%的原油出口量源于海湾地区,而其中的88%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由油轮运离海湾。每天,近13艘原油油轮航行穿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载着1550万桶石油,或者说占所有海上石油交易的33%、全球石油交易总量的17%。如果霍尔木兹海峡被关闭,该地区的陆上油气管道仅能输送海峡每日吞吐量的1/3(见图6)。已计划管道,如沙特境内的伊拉克输油管道(IPSA),将提高此比例至约40%。
![]() |
北方-南帕斯天然气田位于卡塔尔和伊朗之间的波斯湾海底,在一定程度上为海湾地区能源和安全形势增加了复杂度。对天然气田的分享以及天然气在卡塔尔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使卡塔尔政府热衷于和伊朗保持亲密关系。长期以来,卡塔尔和伊朗之间一直保持着比海合会其他成员国更加密切的关系,两国签署了很多解决地区性事务的协议协定。卡塔尔希望取得与美国之间安全关系、与伊朗之间经贸关系两者的平衡,这种意愿可能会使他们在战时允许美国利用他们的基地。如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本·哈立法·阿勒萨尼 (Sheikh Hamad Bin Khalifa Al-thani)所指出的:
我们是一个小国,我们可以依靠身边的任何东西生存。我们将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敌人,但是当然我们也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利用我们对抗其他国家。例如,我们将不会和美国站在一起反对伊朗……伊朗从未打扰我们,他们从来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问题……海湾国家很难和伊朗站在一起反对美国。而且我相信伊朗也明白这一点。
在世界继续依赖进口波斯湾石油和天然气的同时,海湾经济也更加依赖他们的能源出口。例如,石油产品收益占沙特阿拉伯国民生产总值(GDP)约40%,其政府经费来源的80-90%都由此获得。同样的,伊朗石油收益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占政府经费的40-70%,占其出口收益的近80%。伊朗对此的依赖性更多,他们必须依靠进口汽油产品,因为他们的精炼能力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这一点导致了长期性的汽油短缺问题,伊朗政府已经试图通过定量配给和其他措施加以弥补。这两项依赖性,意味着如果经由波斯霍尔木兹海峡的海上能源交通线被迫关闭较长一段时间,伊朗经济及其维持高节奏军事行动的能力将受到极大影响 。
九、伊朗代理集团
伊朗有能力发动什叶派教徒在整个中东地区发展广泛的代理人集团网络,这一点也将可能影响到伊朗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2009年,某曾任伊朗外交官的人士声称,伊朗已经在中东地区什叶派教徒中培养了潜伏细胞。虽然此类声明可以被视为是为遏制对伊朗攻击行动的一种信息战,但很清楚地是,伊朗情况机构包括伊朗革命卫队非常规战争部队“圣城旅”已经投资并训练了恐怖主义集团,对海湾地区的地区和平和稳定形成威胁。
黎巴嫩真主党可能是伊朗最广为人知的代理人,同时伊朗还在支持巴林、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的恐怖主义集团。巴林政府曾指责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涉足2011年春天的什叶派动乱以及对逊尼派哈里发政权的颠覆热潮。伊朗支持之下的沙特真主党也受到谴责,他们曾主导了1996年的霍巴塔美国军营袭击事件,造成美国军人19人牺牲、373人受伤。此外,伊朗支持下的暴乱集团还参与了对美国驻伊拉克军队的攻击活动。这些集团越来越多地使用了由伊朗提供的爆炸成型穿甲弹(EFP),这种武器可以击穿抵御地雷伏击车(MRA)。根据国防部的说法:
2011年6月,15名美国人牺牲于伊拉克,大部分人是被从伊朗方面获得武器和训练的伊拉克极端分子杀害的……这些伤人性命的武器是专门用于穿透装甲的简易火箭助推迫击炮和爆炸成型穿甲弹。根据跟踪,这两种武器都直接来源于伊朗“圣城旅”部队。
在波斯湾之外,伊朗的代理人远远不止真主党一个。例如,根据多方资源,伊朗还向也门北部的什叶派胡塞叛乱集团提供援助。虽然伊朗海外代理人大部队属于什叶派,但据报他们也已经开始同非什叶派集团加强合作,包括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组织(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
十、关于波斯湾特性的影响的结论
总体来说,波斯湾的地理特征和地缘战略特征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为美国部队带来一系列独特的挑战。
·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的狭窄海域限制了美国舰船的机动自由,并使其位于伊朗短程海上封锁能力(如反舰巡航导弹、攻击快艇、水雷和小型潜艇)的打击覆盖范围之内。此外,海湾复杂的水声条件也将削弱美国反潜战作战效能。
·美伊在海湾地区海上领域覆盖范围的不对称性特征也延伸到了空中领域。美国在波斯湾内的前方基地都位于伊朗弹道导弹打击范围之内,而伊朗腹地的潜在目标区域却位于从这些基地发动行动的美国战斗机的无空中加油打击范围之外。
·大多数波斯湾国的人口和政府设施较为集中,可能使他们更易受胁迫影响。伊朗可能会以针对大型地区性城市的弹道导弹齐射对这些国家施加威胁,甚至可能会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进行威胁。另外,伊朗还可以发动其代理部队实施恐怖活动,攻击重要基地设施如石油设施、天然气设施以及海水淡化设施。
·由于害怕失去大部分民众的支持,某些波斯湾国家可能不需要来自伊朗的大量胁迫活动就会拒绝美国部队进驻本土。
十一、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可分为四大类:弹道导弹,部分将装备大规模杀伤性弹头;非常规战争和代理集团恐怖主义,可能会由装备了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而具备更高的致命性;海上封锁系统,如水雷、反舰巡航导弹和攻击快艇;对空防御。本部分内容对以上各种能力进行简要介绍。
(一)弹道导弹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敌人的战略是基于空中作战和海上作战的……他们的战略将是运用远程导弹或者战斗机的航空作战。在他们空中突袭或者导弹攻击面前,我们已经采用了运用远程导弹或者地地导弹的战略。
—引自伊朗革命卫队某指挥官
自两伊战争始,弹道导弹已成为伊朗打击遥远目标的主要常规手段。虽然伊朗名义上拥有大量空中兵力,但他们却受困于老旧的系统和配件、弹药、高技术人才以及飞行员的匮乏。伊朗没有过多依靠打击机,而是将大量资金投入于购买大量弹道导弹以及支持这些武器的研究工作和工业基地。本节简要介绍伊朗打击范围最近至最远的弹道导弹系统,并对伊朗将如何逐步发展成熟其弹道导弹储备包括装备大规模杀伤性弹道进行简要评估。
1.弹道导弹
(1)“汤达-69”(Tondar-69)导弹。“汤达-69”导弹是上世纪90年代购于中国的CSS-8/M-7短程弹道导弹的伊朗版本。本质上,CSS-8导弹就是基于SA-2地空导弹系统改装而成的地对地导弹。装备200公斤弹头时射程约81海里,拥有由固态燃料助推器和液态燃料助推器组成的两极助推装置。据估计,伊朗可能已经拥有这种导弹约200枚。
(2)“征服者-110A”(Fateh -110A)导弹。“征服者-110A”导弹可能是伊朗曾向真主党提供的“扎尔扎尔-2”(Zelzal-2)火箭的进化版本。通过在其他非制导“扎尔扎尔”火箭上加装制导系统和稳定鳍、缩小弹头,伊朗已经研制成了一种可以在国内生产的弹道导弹。“征服者-110A”导弹使用固态燃料火箭推进器,搭载500公斤弹头时射程近108海里。对于“征服者-110A”导弹的精度的估计有大量版本。部分人认为,如果伊朗为其加装惯导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这种导弹的圆概率误差将约为100米。另有人认为这种导弹还不能算作是制导导弹,相反更类似于一种非制导火箭。如果伊朗提高“征服者-110A”导弹的精度,那么此导弹凭借其由体型小、采用固态燃料推进所获得的灵活性将成为一种效能较高、生存能力较强的短程打击系统。[ 固态燃料导弹能够以比液态燃料导弹更快的速度发射,因为它们无需在发射之前装载燃料或者伴随以燃料运输卡车。这一点使得“征服者-110A”等导弹系统能够执行“打了就走”任务,而受到美国战机拦截的风险较小,同时发射架所受风险也较小。]
(3)“流星-1”(Shahab-1)导弹。“流星-1”导弹是苏联“飞毛腿-B”(Scud-B)液态燃料短程弹道导弹(SRBM)朝鲜复制体的伊朗版本。搭载1000公斤弹头的情况下,“流星-1”导弹射程为162海里,圆概率误差约为1000米。
(4)“流星-2”(Shahab-2)导弹。“流星-2”导弹是苏联“飞毛腿-C”(Scud-C)液态燃料短程弹道导弹(SRBM)朝鲜复制体的伊朗版本。通过将弹头减小到700-750公斤、增加推进燃料以及发射后燃料燃烧时间,“流星-2”导弹的射程得到提高,可达270海里。但是,这种导弹的精度要低于“流星-1”导弹,圆概率误差约为1500米。
(5)“流星-3”(Shahab-3)导弹。“流星-3”导弹是朝鲜“劳动”(No-Dong)中程弹道导弹的伊朗版本,而后者本身则是“飞毛腿”导弹的变体。根据搭载弹头不同,液态燃料“流星-3”导弹射程为540-700海里。若要达到较大射程,此导弹必须搭载750公斤弹头;而如果搭载1000公斤弹头,此导弹的射程则较小。由于伊朗和以色列之间最短距离约为520海里,和沙特阿拉伯吉达之间最短距离约为715海里,“流星-3”导弹的射程上限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伊朗要打击以色列目标,伊朗就必须从伊拉克边境附近发射导弹,否则就会极为困难。作为“流星-3”导弹原型的“劳动”导弹精度极差,圆概率误差约为2500米。伊朗几乎不可能对此加以改善;巴基斯坦使用了“劳动”导弹的另一种变体,称为“高里”(Ghauri)导弹,可能在中国的援助下加装了制导系统。
(6)“力量一号”(Ghadr-1)导弹。“力量一号”导弹有时也称为“流星-3M” (Shahab-3M)导弹。和“流星-3”导弹一样,“力量一号”导弹也是以朝鲜“劳动”导弹为改装基础的。通过延长伊朗“流星-3”导弹的弹体长度、采用铝合金降低弹体重量、搭载小型化的“奶瓶”弹头,伊朗已经将“力量一号”导弹的射程提高到850海里甚至更远。“力量一号”导弹最值得注意的特点可能是据称伊朗已经实现了本土化改装。这说明,伊朗拥有升级其现有导弹甚至开发新型导弹技术所必需的资金,而不是仅仅依靠朝鲜等外国供应者。
(7)“泥石-2”(Sajjil-2)导弹。“泥石-2”导弹是一种固体燃料中程弹道导弹,搭载750公斤弹头时的射程约为1080-1190海里。虽然伊朗可能接收了来自中国或者朝鲜的技术援助,但“泥石-2”导弹似乎基本上是一种由伊朗自主设计并生产的导弹,包括复杂的固体燃料推进器。从“泥石”导弹的图像资料看,在设计方面同“力量”导弹有相似之处,包括弹体大小、弹头形状、弹体直径,因此这两种导弹可以使用同样的运输竖起发射装置(TEL)。同“力量”导弹一样,“泥石”导弹的圆概率误差无法准确得知,要根据伊朗是否得到先进的外国制导系统而定。由于伊朗和中国之间的技术合作,伊朗可能会在接下来的20年内提高“泥石”导弹的精度。
2.伊朗弹道导弹储备
伊朗在导弹技术方面的投资收到了一定成果,获得了大量短程弹道导弹、成熟度不断提高的中程弹道导弹以及自主生产“征服者-110A”、“力量一号”和“泥石-2”等导弹(见图7)。此外,伊朗还于2009年发射了一颗卫星。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伊朗弹道导弹在能力有所欠缺,将造成作战效能的低下。根据有关资源,伊朗弹道导弹的精度较差。大部分导弹的圆概率误差都在几公里的水平,因此可能将无法对海湾地区的美国或者合作伙伴国家基地进行精确打击。近期的一项评估认为,伊朗精度较低的导弹对于波斯湾内的石油平台设施同样也仅能带来极少威胁。根据此评估结论,对于主要设施如布盖格原油稳定厂的一次攻击,将需要超过1300枚“流星”导弹,才能有75%的机率摧毁布盖格18座稳定塔中的1座。近期内,伊朗弹道导弹的不准确性将使他们强调使用胁迫恐怖威胁威胁人口中心,类似于伊朗和伊拉克在“城市战争”时期所采取的手段。另外,虽然伊朗据信拥有200-600枚“流星-1/2”导弹,他们可能只有约100个发射装置用于整个短程弹道导弹储备(“汤达-69”导弹、“流星-1”导弹和“流星-2”导弹)。这一点,可能会限制伊朗对多个目标同时进行有效齐射攻击的能力。
近期内,伊朗可能会试图装备搭载常规子弹药的弹道导弹来弥补这些不足。[ 尽管分析家们对于伊朗核武器的数量、范围和发展情况意见不一,本分析报告假设伊朗有能力在未来20年内发展核武器。]以能够发射于大范围区域的多种子弹药取代单一的高爆弹头,提高了成功攻击目标的可能性,而这一点是精度较差的导弹所难以取得的效果。但是,子弹药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通常它们只能用于攻击处于开阔地的人员和上车、飞机等非装甲载具,但却无法有有效攻击经过加固或者设于地下的目标。
![]() |
3.伊朗化学、生物和辐射能力
化学、生物和辐射(CBR)弹头是伊朗为弥补弹道导弹精度低下问题可能采取的另一种手段。虽然伊朗是一九七二年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的缔约国,但据信他们有能力发展和运用生物、化学手段。更进一步说,伊朗的核项目能够产生足够多的材料生产辐射武器。
虽然要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取得重大战果并不需要精确打击,但当前伊朗弹道导弹的精度差问题以及弹药和齐射方面的不足,将限制伊朗以化学、生物和辐射武器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能够形成防护态势并持续行动(虽然节奏较慢)的军队,将能够削弱化学、生物和辐射攻击的效能。但是,在攻击大型、无防护的民间目标时,装备了化学、生物和辐射弹头的弹道导弹却将成为一种效能极强的恐怖武器。这些攻击所造成的威胁,可能足以胁迫一些海合会国家加入拒绝美国部队进驻的阵营。
4.核弹头
虽然经常与化学、生物和辐射武器相提并论,但核武器却更具破坏性,应当单独思考。伊朗大多数导弹都能够搭载核弹头,可能有时会选择牺牲导弹航程搭载更大的弹头,其杀伤能力远远超过常规弹药。但是,在核弹头方面同样也存有问题,即:伊朗在与美国的战争中是否会真的运用核武器。伊朗军事战略家似乎已经认识到了核武器的有限运用,“新闻声明、军事著作和关于这一问题的其他思考都支持这样一种结论:在德黑兰政府的眼中,核武器是一有强有力的心理战设施,而却是一种极不理想的作战工具。”如果伊朗得到了核武器,他们可能会以之增强而不是取代在一场胁迫战役中所运用的其他能力。
5.未来发展趋势
总之,弹道导弹为伊朗带来了打击能力,美国部队要加以对抗难度极大、成本极高(将于第三章详细探讨)。尽管潜在上可能成为恐怖武器,伊朗的导弹精确较差、缺少对军事目标进行齐射攻击所需的足够运输竖起发射装置。接下来的20年时间段内,伊朗有可能将在解决这些缺点方面取得进步。伊朗对“力量”导弹和“泥石”导弹的发展说明,他们正在试图拓展导弹的射程。同时,这些项目也说明,伊朗设计、发展和制造升级导弹储备所需系统的本土能力正在逐渐成熟。
(二)非常规战争
如本章内容此前所指出的,伊朗革命卫队及其非常规战争力量“圣城旅”,已经在整个中东地区同什叶派武装集团建立了密切关系。如果伊朗为这些集团提供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他们将对美国未来在波斯湾的军事造成极大影响。2006年,真主党利用反坦克武器沉重打击了以色列装甲编队,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利用先进军事技术的能力。真主党还用伊朗提供的C-802制导反舰巡航导弹重创以色列“哈尼特”(Hanit)号轻型护卫舰。
代理人战争,将有可能成为伊朗胁迫波斯湾国家拒绝美国进驻地区性基地的一项重要因素。对于同美国之家有合作关系的国家,伊朗已经表达了进行恐怖袭击的意向。[ 例如,1987年由伊朗发动的恐怖分子对泛美航空公司的办公室和科威特内政部进行了爆炸袭击。见沃德:《伊朗及其武装部队的军事史》,第287页。]即使是由伊朗支持下的什叶派集团进行武装暴动的威胁,也可能会导致巴林政府拒绝美国全面利用麦纳麦的海军设施。2011年春天什叶派在巴林的暴动活动,对于代表逊尼派哈里发政权进行干预的沙特部队来说足以构成威胁。大多数沙特什叶派人居住在本国最大油田和精炼厂东面沿线的省份。虽然目前伊朗因其弹道导弹精度较差无法对这些设施进行有效打击,但未来恐怖集团在装备了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甚至是简易爆炸装置后,有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打击。
装备了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的代理人集团还能够对美国部队和前方作战地区形成重大影响。运用通过商业途径购得的上空影像设施,非常规部队可以定位波斯湾港口设施、机场、油库的坐标,便于制导导弹和火箭的攻击。此外,非常规部队还可以运用先进的便携式防空系统(MANPADS),如俄制SA-24防空导弹,攻击飞行于推测中的“友好”空域的美国飞机;以反舰巡航导弹、反舰水雷或者海上简易爆炸装置(IED)打击位于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卸载海港的舰船。
(三)海上封锁能力
很多军事战略家认为,发生于1996年的台海危机导致中国决策层决定要实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而此战略的部分核心就是阻止美国航母运用接近其舰载机航空联队作战范围的能力。美国运用海基空中力量打击陆上目标的能力事实上不依赖战区基地,已经成为美国的重要力量投送能力之一。1996年危机中,美国派驻2个航母打击群进入台湾海峡,已经更为清楚地显示了这一实力。因此,中国试图通过加强发展“东风21D”(Dong Feng 21D)反舰弹道导弹这样的武器,阻止美国航母过近部署有效运用战斗机,从而削弱美国的优势。
伊朗从1987-1988年“油轮战争”和1988年春天的“螳螂捕食行动”(Operation Praying Mantis)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经验。美国海军调动伊朗常规海上兵力的决断力,使伊朗决策层认为非对称作战将是在波斯湾对抗美国海军的唯一有效手段。因此,伊朗开始获取大量小型攻击快艇、反舰导弹、水雷和无人机(UAV)。以下简要介绍这些能力。
1.水面导弹艇。过去20多年来,伊朗采购了大量水面船艇。在这些船艇中,如“阿舒拉”(Ashura)级和“塔里克”(Tareq)级艇,虽然部分可以用于布雷作用,但实际上都是装备了机枪或者非制导火箭的小型快艇。比较典型的是,伊朗的小型快艇都搭载了便携式防空系统(MANPADS),可以防御旋翼飞机的空中攻击。当机动于海湾时,这些小型快艇已经发射了大量火箭,意图形成压倒性防御,或者分担大型反舰巡航导弹或者反舰巡航导弹快艇所担负的防御任务,如“闪电”(Azarahkhsh)级、“闪雷”(Tondar)级导弹艇或者朝鲜生产的IPS-16型导弹鱼雷艇。
2.水下战。伊朗已经发展了水下战实力,专用于拒阻外国海军部队和民用航运在波斯湾和阿曼湾内的机动自由。伊朗已经从俄罗斯购买了3艘877EKM型“基洛”级潜艇,基地设于班达阿巴斯港,能够搭载鱼雷、水雷甚至反舰巡航导弹,是目前伊朗水下战舰队最为先进的兵力。伊朗已经在阿曼湾对这些潜艇进行了测试,将以之作为对抗美国海军的第一道防线。除了“基洛”级潜艇以外,伊朗还保有一些微型潜艇,包括“加迪尔”(Ghadir)级潜艇和“鲸”(Nahang)级潜艇。虽然这些潜艇能免携带鱼雷,伊朗更有可能利用这些兵力进行布雷或者特种作战。伊朗还为水下战舰队采购了各种鱼雷,包括自导鱼雷和被称为“鲸”(Hoot)的超高泡鱼雷,后者是由俄罗斯提供的“风暴”(Shkval)鱼雷改造而成的。
3.水雷战。为阻止美国海上兵力获得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机动自由,伊朗投巨资于水雷和布雷平台。据信,伊朗目前已拥有2000-3000颗水雷,而且此数量在下一个20年阶段内还会继续增长。这些水雷,包括漂雷、锚雷以及更为先进的沉底雷如俄制MDM-6型和中制EM-52型火箭推进水雷。除了锚雷以外,其他水雷都可能随在霍尔木兹海峡强大的水流作用下进入阿曼湾。MDM-6型和EM-52型沉底雷有效作用深度分别为120米和80米,在霍尔木兹海峡较深海域可能效力有限。如果被海底淤泥掩埋,这些水雷的作用深度将进一步降低。为贯彻“海上游击战”战略,伊朗配备了大量布雷平台,包括很多水面船艇、潜艇和进行隐密布雷的“商业”船只。虽然伊朗还拥有3架RH-53D“海上种马”直升机可以执行布雷任务,但这些飞机在下一个20年阶段里将不可能继续保持作战能力。
4.反舰导弹。除了舰载反舰巡航导弹,伊朗还获得了部署于海岸线和通布群岛和克什姆岛等岛屿的反舰巡航导弹。伊朗反舰巡洋导弹包括各种各样的导弹,其中很多引进于中国,或者根据中国导弹改良而成。伊朗的中制反舰巡航导弹,包括CSS-N-2“巨浪2”反舰导弹、CSSC-3“蚕”式(C-201)反舰导弹、CSS-N-4“沙丁鱼”反舰导弹 (C-801),CSS-N-8“巨浪2”(C-802)反舰导弹。伊朗对CSS-N-2导弹和CSS-N-8导弹进行了改良,分别命名为“雷鸣”(Raad)导弹和“诺尔”(Noor)导弹。此外,伊朗还拥有一些小型反舰巡航导弹,如“克萨尔”(Kosar)导弹、“赛吉尔”(Sedjil)导弹和“纳萨尔”(Nasr)导弹,都是基于中国的“飞龙-6”(FL-6)和“飞龙-10”(FL-10)小型导弹改良而成的。
伊朗所有反舰巡航导弹都属于亚音速型,射程相对较近。其中能力最强的当属C-802导弹,射程为65海里。伊朗反舰巡航导弹的有效射程很大程度上受其目标获取雷达的制约,而不是弹体燃料量。为实施非对称海上战略,伊朗还可能利用由潜艇、小型军用和“民用”船艇、无人机所提供的目标数据,而前提是这些平台能够精确制导并与岸基反舰巡航导弹部队保持通信联系。
5.海军航空兵。伊朗拥有少量装备反舰巡航导弹的战机,如苏-24战斗轰炸机、苏-25攻击机、伊朗产“啄木鸟”(Tucano)战斗机和较为老旧的F-4“鬼怪”(Phantom)战斗机。如果这些飞机在下一个20年阶段内还能够保持作战能力,他们将无法在与美国部队的长期对抗中生存。两伊战争中,伊朗成功运用无人机作为遥控反舰巡航导弹使用。这一经验,加上无人机技术的扩散,将进一步刺激伊朗“阿巴比”(Ababil)无人机和“候鸟”(Mohadjer)无人机的发展。和伊朗过时的有人驾驶飞机一样,由于美国防空体系在技术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他们的无人机也不太可能在对抗中存活。但是,如果伊朗大量生产无人机,则可能利用它们以压制美国舰载防空系统为目标进行自杀式集群攻击。
(四)对空防御
1.主动防御。防空系统仍然是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的一个层次。目前,伊朗拥有的主体对空防御武器包括俄制SA-2、SA-5、SA-15导弹系统,以及还有可能拥有的中制或者经本土改良的SA-15导弹系统和一些前期剩余的美制“萨姆”地空导弹。这些导弹中最为先进的SA-15短程导弹,部署于诸如伊斯法罕和布什尔的一些重要核设施。伊朗还在试图通过购买俄罗斯S-300导弹系统,升级其防空体系。截至目前,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就核谈判问题对伊朗进行制裁的第1929号决议,俄罗斯已经取消了向伊朗出售S-300导弹系统的计划。俄罗斯向委内瑞拉和土耳其出售S-300导弹系统的活动表明,他们仍有兴趣出口此系统,而且将来伊朗也很有可能会获得这种导弹。
伊朗在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基础设施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无法把各种不同的防空系统整合到一体化防空系统(IADS)中去。要避免建设一体化防空系统所需要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伊朗就将实行“马赛克防御”概念,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控制各项独立措施。但是,由于伊朗正在拓展民用光纤通信网络,他们很有可能也会投资于用于军事指挥和控制的地下加固专用光纤网络。
2.被动防御。被动防御措施,如使用假目标、假动作、加固、深埋、伪装以及部署机动武器系统等,能够减少伊朗在美国精确打击面前的脆弱性。加固、深埋或者使用机动武器系统限制了美国可以用于打击的设施类型。打击经过加固、深埋的目标,通常需要重型弹药,如GBU-28真空弹这种5000磅级渗透性激光制导炸弹,而目前只有美国空军的F-15E战斗机和轰炸机可以搭载这种炸弹。如果目标区域远在F-5E战斗机作战范围之外,或者如果伊朗防空系统保持完整,那么美国就只能用数量较少的B-2A隐身轰炸机攻击这些极具挑战性的加固或者深埋目标。[ 此处假设在美国开发、生产出能够攻击加固、深埋目标的下一代轰炸机之前爆发冲突。见罗伯特·哈发、迈克尔·伊舍伍德:《2018年轰炸机:加速开发下一代远程打击系统方案》,诺格分析中心,2008年8月,第11页,网络资源:http://www.northropgrumman.com/analysis-center/paper/assets/The_2018_Bomber_the_case_for_a.pdf。]“战斧”对地攻击导弹(TLAM)等防区外弹药的飞行时间降低了对高机动性地空导弹、运输竖起发射装置以及反舰巡航导弹发射架的打击效能。另外,假目标、假动作的运用也会导致美国部队把兵力出动次数以及昂贵的精确制导弹药浪费在假目标之上。
(五)伊朗未来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以下介绍伊朗未来将如何提高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1.弹道导弹。伊朗可能会在制导系统和子弹药方面改良其短程弹道导弹,用于攻击机场和其他大型军事目标。尽管在某些方面会有所提高,但伊朗弹道导弹的圆概率误差问题将继续限制其打击军事点目标的效能。伊朗还可能增加运输竖起发射装置储备,在加固和深埋“隐藏重装阵地”附近建立发现前火力阵位,同时布设大量假目标发射阵位干预美国反导弹定位作战。这些措施的结合,将提高伊朗执行“打了就走”火力任务的能力,保留其发射装置用于后续攻击。
2.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朗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作战性核武器,并将其部署于弹道导弹之上。
3.代理集团。伊朗将拓展和强化其代理兵力网络,装备其以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这些非常规代理兵力将和伊朗革命卫队、黎巴嫩真主党共同训练,规划和预演针对美国及其波斯湾地区合作伙伴国家的攻击活动。黎巴嫩真主党或其他代理集团将做好在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内部进行恐怖袭击的准备。此外,伊朗还将发展同“雇佣黑客”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具备通过代理集团进行网络攻击的能力。
4.海上封锁能力。为提高拦截进行并行动于波斯湾的舰船的能力,伊朗可能会提高其传感器的作用范围和集成化,升级其水面战平台,扩展水下布雷部队的规模,增加先进水雷的储备数量,采购更加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为在更大范围内攻击水面舰艇,伊朗可能会建造面向阿曼湾和阿拉伯海的超视距雷达。伊朗还会提高其海上无人机及其网络,使其能够作为陆基和海基反舰巡航导弹的遥控传感器。伊朗还会从中国采购装备了超音速YJ-83/C-803反舰巡航导弹的“侯北”(Houbei)级双体艇(即022导弹艇),或者在过去10年来得到广泛扩散的其他类似的先进反舰巡航导弹攻击快艇。此外,伊朗还可能升级其水面舰队的传感器,改变当前地地导弹有效射程受限于目标获取雷达作用范围的局面,采购“克鲁博”(KLUB)超音速地对地导弹的改良版本,包括集装箱化的“克鲁博-K”(KLUB-K)导弹系统。为提高水雷战能力,伊朗可能会增加担负隐密布雷任务的微型潜艇、“民用”船只的规模以及先进效应水雷的储量。
5.对空防御。伊朗可能会在发展更强大的防空网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如果俄制S-300导弹保持作战能力,伊朗还会采购HQ-9地空导弹系统,而此系统基本上是中国S-300导弹系统的同一版本,包括8个装有四管发射器的发射架及其配套雷达、载具和备份导弹。伊朗还可能会建设加固深埋的光纤网络,联结其防空网络,建立通用性作战背景。在被动防御方面,伊朗很有可能会继续深埋、加固高价值设施如核设施、导弹生产和存储站库以及指挥控制基地设施。伊朗还将为重要系统如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发射架及地空导弹设置无数假目标。伊朗还会选择把很多高价值目标设置于敏感性平民区,以遏制美国的空中打击。
(六)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介绍
以下就伊朗在2020-2025年时间段内可能如何实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进行介绍。其假设前提是:伊朗将在极少甚至没有事先警告的情况下发起敌对活动。美国驻波斯湾地区兵力与现行防御计划需求类似,战术航空兵和辅助飞机驻于乌代德机场和阿哈弗拉机场,行动于波斯湾的美国水面舰艇则以麦纳麦港和阿里山港为支援基地。
1.消耗美国兵力于波斯湾。伊朗将可能利用突袭分队,以集中性、联合性武装攻击在波斯湾内制约美国部队。在运用了海岸雷达、无人机和民用船只获取原始目标信息后,伊朗水面战部队将在狭窄海域对美国部队进行集群式攻击,发射大量火箭和导弹以试图压制美国海军的“宙斯盾”战斗系统和近距武器系统、滚动弹体导弹等动能防御系统,甚至将美国舰艇逼向预置雷区。岸基反舰巡航导弹和由民用船只上发射的“克鲁博-K”导弹系统将增强这些打击作战效果。伊朗的攻势海上封锁平台可又利用商业航运和沿岸拖船掩盖其行踪,阻止美国的反定位活动。
当这些攻击实施之时,伊朗可又利用其短程弹道导弹和代理集团兵力,打击美国的机场、基地和港口。伊朗很有可能会采用齐射精度较差的导弹试图压制美国及其合作伙伴的导弹防御系统,继而运用更为精确的装备了子弹药的短程弹道导弹摧毁毫无掩护的飞机和其他军事系统。代理集团可以运用制导迫击炮弹和火箭攻击前方基地,以反辐射弹药破坏雷达和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系统节点。这些代理集团还可以向伊朗提供关于现场轰炸损伤评估的信息,以帮助其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后续打击。
2.阻止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航渡。在以初始攻击消耗美国驻波斯湾兵力后,伊朗将可能运用海上封锁系统,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的航渡活动。
为封锁海峡,伊朗最有可能运用水雷战。同其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的很多组成部分一样,伊朗可以布设“智能”效应水雷和大量战斗力相对较差的武器如水面漂雷。伊朗可以从各种水面船艇上布设多种较为落后的水雷,同时以潜艇隐密布设效应水雷。由于伊朗的目的可能是希望以水雷炸沉或者瘫痪美国战舰,其主要目标可能是封锁海上航渡,将美国海军拖入漫长的反水雷战,同时还要对付伊朗岸基攻击的威胁。美国反水雷舰通常是装甲和自物防御能力较差的大型战舰,如果岸基攻击威胁没有得到有效压制,就很可能无法在海峡中生存。
伊朗可以在沿海岸线和霍尔木兹海峡伊占岛屿上的伪装、加固阵位上部署陆基反舰巡航导弹,同时在假发射阵位上布设假目标以混乱美国的反击作战。数百枚反舰巡航导弹就可以覆盖海峡,静候那些已被海岸雷达、无人机、水面船艇和潜艇发现的目标。通过齐射和多方向攻击,这些反舰巡航导弹将打破美国的防御系统。同弹道导弹攻击一样,伊朗将齐射那些战斗力较差的反舰巡航导弹,消耗美国防御系统,从而为更为先进的导弹的后续攻击铺平道路。
伊朗可以在其众多小型海港和海峡各个入海口处分散性部署攻击快艇,同时将一些小艇隐藏于当地商业航运之中。随后,小型快艇就可以随时出击,与其他船艇协同,攻击进入海峡或者试图清除水雷的舰艇。
3.阻止或者遏制美国兵力部署。在尝试阻止美国海上兵力穿过霍尔木兹海峡的同时,伊朗还将努力阻止或者至少延迟美国其他兵力进入该地区。伊朗可能会发动代理部队,攻击或者威胁重要的卸载空港和卸载海港、后勤节点和集结基地,以使之无法正常利用。此外,伊朗还可以针对人口中心和经济目标发起导弹攻击和恐怖主义袭击,煽动当地什叶派进行引发动荡的活动从而使一些波斯湾国家不敢帮助美国军队。
4.干扰美国军事网络。除了以动能措施干扰美国部队向波斯湾地区的部署以外,伊朗还将运用本土网络能力或者“雇佣黑客”攻击美国军事网络,包括后勤网络,而后勤网络对于美国的兵力部署的协调工作极为重要,目前更多的依赖于互联网而不是安全内联网络(如:保密IP路由网,SIPRNET)。
5.攻击波斯湾能源设施。作为高压胁迫战役的组成部分,伊朗可以选择发射弹道导弹,攻击其邻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设施。由于大部分能源设施广泛分布于波斯湾内,而且数量较多留有备份且能够迅速恢复,因此这一任务的难度较大。那些相对更为集中的设施,如石油稳定设施,可能成为更易受攻击的目标。此外,伊朗还可以利用装备了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的代理集团攻击油料和天然气设施,尽管其效能要依赖于其弹药对于基地设施的破坏能力。
6.扩大摩擦冲突的地理范围。毫无疑问,伊朗已经意识到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实力受影响于其他地区的兵力需求,因此他们将试图扩大摩擦冲突的地理范围,以图转移美国的注意力和资源投入。伊朗的恐怖主义代理集团在“圣城旅”的协助下,可以用于威胁美国在其他地区的利益。可以想象到,伊朗将会促进与真主党的关系,试图将以色列拖入摩擦冲突之中,或者促使真主党隐蔽网络对其他地区展开攻击。
7.时间的作用。在假定的波斯湾军事冲突中,交战双方都将希望敌对状态的迅速结束。但是,如果冲突拖延时间过长,对于伊朗来说更加不利。美国和其合作伙伴国家以及全球经济肯定能够经受住因海湾油气出口受限所带来的困难,但是伊朗由于经济严重依赖于能源出口和石油精炼能力将面临巨大的困难,美国可以充分利用伊朗的这一弱点。
十二、主要对抗领域
前述评估强调了将塑造未来美国在波斯湾地区军事行动形式的数项重要作战性挑战或者“对抗”。与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相一致,这些对抗领域在本质是主要是非对称性的。
(一)网络与反网络的对抗
打击网络与反打击网络作战,将有可能成为西太平洋反介入/区域拒止想定的一个重要对抗领域。伊朗同中国不同,将无法与美国进行涉及远程传感器和精确制导弹药的对称性对抗。伊朗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通过对已知固定目标进行高压打击、集群式攻击、加强被动性措施如加固和深埋设施、机动重要军事系统防止美国的精确定位打击等方式,达到规避正面对抗的目的。此外,伊朗还会运用网络或者恐怖主义代理集团打击卫星地面控制站等重要网络设施,对美国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基础设施进行非对称攻击。
除了以动能或非动能方式攻击美国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战斗网络以外,伊朗还将运用欺骗手段和大量诱饵,使美国将大量精确制导弹药浪费于假目标之上。在海上领域,这一手段将包括从混乱的沿岸入海点放出船艇和无人机,降低被发现的可能性。此外,伊朗还将利用“民用”船艇作为布雷工具、情报监视和侦察设施甚至是隐蔽导弹平台。由于美国希望尽量减少连带损伤,伊朗这一手段将进一步为美国的定位工作带来困难。
(二)导弹攻击与导弹防御的对抗
目前,就效能和成本而言,弹道导弹和动能导弹拦截武器相比占有明显优势。在西太平洋的“空海一体战”想定中,解放军能够精确打击固定目标和机动目标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可能是美国在以动能拦截武器防护一定数量的前方基地时所面临的最大威胁。相对而言,虽然伊朗可能会以弹道导弹瞄准美国基地和军队,但却更可能利用它们胁迫波斯湾国家阻止美国利用近距基地。
这种重在胁迫的战略,将为美国部队带来与主要对抗针对基地的导弹攻击作战相比迥然不同的压力。对于中央司令部来说,保护卡塔尔、巴林、阿联酋等重要波斯湾合作伙伴国家的人口中心和重要油料设施,由于所需覆盖的范围极大、弹道导弹拦截武器造价极高,因此无法独立完成此任务。如果伊朗在本评估所限定的时间段内成功提高了弹道导弹的精度,美国军队就将面临着防御点目标和大面积目标的双重挑战。进一步说,大规模杀伤性弹道导弹的打击威胁,特别是如果伊朗生产出可实际作战应用的核弹头,那中央司令部就将需要实施集中性的攻势反导战役,将伊朗导弹压制于发射之前。这将迫使伊朗陷入“用之或弃之”两难选择境地,同时美国也会因此面临着另外一种困境。如果伊朗将拥有比核弹头多得多的导弹,美国决策层所面临的问题就会更为严重。这意味着,美国军队将必须应对伊朗所发射的每一枚导弹,因此所有导弹都有可能携带了核弹头。这将为美国的导弹防御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耗尽力量。防止出现此情况的唯一途径,就是美国要尽可能多摧毁伊朗导弹于其发射之前。
当然,美国军队也可以充分发挥弹道导弹的优势。作为美苏《中程核力量(INF)条约》签约国,美国可以合法拥有射程在500-5500公里(270-2970海里)之间的陆基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战术地地导弹导弹如陆军MGM-140战术导弹系统(ATACMS),都在270海里射程上限范围之内。如果把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以分布态势部署于整个波斯湾地区,不管是由美国还是由合作伙伴操作,都可以打击覆盖范围内的运输竖起发射装置和反舰巡航导弹发射架,使之无法发射或者在发射后重新装弹。美国合作伙伴国家不受《中程核力量条约》限制,则可以运用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
(三)海洋控制与局部海洋拒止的对抗
在“空海一体战”想定中,解放军将试图阻止美国海上兵力在西太平洋广阔海域的作战机动自由。相比而言,伊朗将在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甚至是阿曼湾更为狭窄的海域限制美国海军的机动自由。这一对抗由两个分对抗组成:水雷战对反水雷战,美国舰队防御对伊朗集群攻击。
由于美国军队反水雷能力有限,这将是一个伊朗可能拥有绝对优势的对抗领域。和西太平洋由于范围广阔有助于消除水雷效能不同,相对狭小的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则放大了水雷的海峡效应。伊朗可以利用水雷控制海上航运,威胁波斯湾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通道,增强反舰巡航导弹、无人机和攻击快艇的集群式攻击效能。美国扫雷设施的缺乏及其在导弹打击面前的弱点,以及伊朗从岸上或者运用隐密平台再次布设雷区的能力,将拉长中央司令部打开海峡的作战时间。
为克服海上封锁的能力局限,伊朗可能通过运用近距集群攻击或者突击兵力,或者在混乱的近海地区展开攻击,利用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的狭窄水道和浅水海域。这些战术将削弱美国传感器的效能,同时使伊朗海上兵力在可接受的损伤代价下给美国海上力量带来重大损伤。中国的弹道导弹能够在极远处发射,并利用速度和机动性能对抗美国动能防御系统;而与此不同的是,伊朗可以从美国部队附近多点发射导弹进行集群攻击,从而袭击或者压制防御系统。
十三、小结
本章所介绍的伊朗策略和实力都将力图利用波斯湾的地理特征和地缘战略特征,为美国向该地区的力量投送施加重大挑战。假设美国军队没有改变他们在该地区的军事态势、作战概念和既有能力计划,伊朗可能会运用其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阻止美国部队介入波斯湾的军事基地,限制其机动自由。通过这种手段,伊朗可以尽量延长美国军事干预的时间,使德黑兰政府实施入侵活动或者高压胁迫,或者将干预的成本提高到极高水平,使美国决策者放弃行动。但是,如果美国审慎、可行性改变波斯湾兵力态势,发展支持赋能性作战概念的能力,平衡形势将向有利于美国力量投送的方向转变。本报告第三章和第四章将介绍这些改变的本质和目的。
第三章 由外至内赋能作战概念的构成要素
本报告第一章阐述了一项赋能概念,设计了一系列综合性、重叠性战线,用以确保美国军队的活动自由,创造对抗波斯湾地区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所必须的条件。第二章介绍了伊朗预期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第三章中,我们确定了几项重要假设,以帮助认识美国和伊朗之间可能发生的摩擦冲突的特征。随后,本章内容总结了美国3条主要战线,用以克服伊朗逐渐成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在赋能概念成功实施时,可能构成较大战役的各种作战行动。这种战役,可能包括摧毁伊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复合体的行动、削弱针对恐怖活动经过训练和装备的代理集团的行动、为推翻伊朗政权设置条件的非常规战争行动。
一、关键假设
在介绍解决第二章中所总结的挑战的各项备选战线前,必须针对未来美伊之间摩擦冲突的可能性特征进行假设。由于西太平洋和波斯湾在地理和战略等方面有所区别,这些假设中有些是与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空海一体战》报告所总结出的假设不同的。各种假设中最为重大的区别,可能是伊朗削弱和干扰美国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战斗网络的能力更为有限,而且伊朗可能会在美国干预波斯湾后威胁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一)预先情报和警报将极为有限。本报告假设,美国将对伊朗在仅有极少甚至根本没有预告情报和警报前提下发起的突发性军事行动作出反应。国防部不能排除美国军队采取先制行动防止伊朗威胁地区性稳定的可能。[ 这一点可以包括由美国盟友或者合作伙伴国家发起的阻止伊朗发展作战性核武器的行动。]因此,对于国防部来说,他们应当重视对针对各种“可能引发战争”的情况的赋能概念的测试。
(二)伊朗将威胁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与伊朗的未来冲突中,美国指挥官必须假设伊朗将威胁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威胁的重心,将是遏制美国军队干预波斯湾事务,或者阻止美国地区性盟友和安全合作伙伴向美国部队提供基地和援助。就本报告研究目的而言,对抗伊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作战行动,包括核武器及其重要基础设施,是美国更大规模战区战役的组成部分,并不是某项赋能概念的组成元素。
(三)美国和伊朗领土都将不再安全。虽然我们必须假设在与伊朗冲突中美国的主权领土将不再安全,但是至少在近期,我们也不能过高估计伊朗的军事实力,认为他们能够以具备洲际打击能力的常规武器直接威胁美国本土。相反,我们应当假设伊朗将运用间接手段如恐怖袭击和攻击网络作战,试图延迟或者扰乱美国军事行动或者威胁美国平民。
(四)所有作战领域都将具备对抗性。美国必须假设伊朗将在各个领域试图削弱或者瓦解美国军事行动,包括太空和网络空间以及整个电磁频谱范围。虽然伊朗网络空间和反太空实力并不如解放军那样先进,我们还是应当慎重的假设认为:美国战区战斗网络包括通信、监视、精确制导和授时系统(PNT)将被瓦解或者暂时性失效。
(五)美国在作战发起阶段的行动自由将受限制。本报告假设,伊朗将继续发展成熟如第二章所介绍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而且将在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中,运用各种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延迟或者阻止美国有效的军事行动。因此,一项赋能概念必须假设,部署于波斯湾地区支持与伊朗突发性军事行动的美国部队将需要通过作战获得对该地区的进入权,维持行动自由。
(六)近距行动点将有风险。从政治的角度上看,在美国与伊朗之间发生军事冲突时,中央司令部无法假设波斯湾国家将允许美国部队部署于其领土行动点。相反,我们应当审慎的认为,伊朗将部分上或者暂时性成功胁迫其邻国拒绝美国部队的进驻。进一步说,部分国家迫于国内压力,将无法直接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我们应当假设,伊朗将试图通过由颠覆活动支持下的攻势宣传行动加大这些压力,对美国军队部署活动造成阻力。
从威胁角度上看,伊朗有可能将利用其常规和非常规军事实力,攻击已部署于波斯湾地区的美国部队。换言之,我们必须假设,如果美国部队部署于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范围之内,在冲突爆发之初就将处于危险境地。[ 在可行情况下,阿拉伯半岛内部的分散基地也可以为美国前沿存在部队提供战略纵深措施。]
(七)赋能作战概念不是空海一体战的分支。虽然这一点不是假设条件,还是很有必要强调针对波斯湾的赋能概念不应当被认为是西太平洋作战想定概念的一个分支。“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和“由外至内”作战概念必须分别针对各自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地缘战略特征而定,潜在敌人的独特优势可以分别由其反介入和区域拒止作战中、以及敌方领导层的预期目标中获得。
二、备选赋能作战概念
本部分内容提出三条战线,用以阻止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成功,重新掌握美国军队的活动自由。其中心内容是:
·为有效遏制或击败伊朗的高压胁迫和侵犯行为,同时部署美国部队支持从伊朗反介入威胁覆盖范围外围发起的初始作战行动设置条件。
·从外围发起行动,通过削弱伊朗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降低伊朗进攻系统和防御系统(包括弹道导弹、海上封锁能力和对空防御网络)的强度,弱化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的整体效能。
·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上建立局部性海空优势,包括控制霍尔木兹海峡,支援后续部队的部署和战区战役行动。
第一条战线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兵力前置部署态势,减少美国军队对伊朗反介入能力的暴露面,促成美国军队在优势基础上的攻势作战和防御作战。第二条战线优先运用远程作战,通过摧毁或削弱伊朗的重要设施,缩减其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的覆盖范围和密度,从而增大美国部队的机动空间,弱化伊朗继续实施侵犯活动的能力。第三条战线,美国空中部队、网络部队、特种作战部队和海上部队(包括远征两栖部队),将重新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以战区进入行动重新打开霍尔木兹海峡,从而为达到更大规模战役的战略目标铺平道路。[ 例如,这些目标可以包括保证源自海湾的石油航运、阻止伊朗运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核武器、阻止伊朗获取维持入侵或胁迫等军事行动所需的物资、支持推翻伊朗统治政权的非常规战争行动。]
与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提出的西太平洋“空海一体战”概念相类似,针对波斯湾的赋能概念的各条战线在实施时间线上将有所不同。前两条战线将在敌对状态开始之初以对伊攻势打击作战的形式同时展开,目的是延迟伊朗的反击作战直至较长的兵力部署阶段完成。两条战线都将有助于为第三条战线目标的成功实现设定条件。
(一)就位,从扩展范围上展开行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弹道导弹的扩散,意味着我们当前部署数千架战斗机和几十万名兵员于敌人后方的战略将不再可行。针对新兴威胁的最佳手段,就是尽量多、尽量快的把我们的兵力投送负担转移到能够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打击范围之外有效作战的远程系统之上。”
—霍纳将军
本报告评估认为,国防部不应在冲突爆发时向位于伊朗反介入系统覆盖范围之内的基地部署大量联合部队,而是应当首先创造一种降低对美国部队威胁的态势,将战场扩展到伊朗攻击系统的有效打击范围之外,支持从外围发起的打击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包括其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作战。
1.分散、强化前沿存在兵力
将高价值前沿存在单位分散部署于波斯湾地区,降低其对伊朗打击的脆弱性,增加伊朗作战计划的复杂度,对于创造“由外至内”常规威慑态势极为重要。例如,高价值海军部队如航母打击群或远征打击群可以重部署于阿拉伯海和其他行动点,这些地点都位于伊朗大多数陆基海上传感器、海岸反舰巡航导弹和攻击快艇的有效打击范围之外。同样,在可能的情况下,一些前置部署于波斯湾沿海国家的美国部队也可以分散到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其他地区,从而降低弹道导弹和代理集团攻击对他们的威胁(见图8)。为美国战机作战行动保持大量适用性机场,也将极大增加伊朗定位打击的难度,迫使伊朗将其有限的导弹部队分散于大量目标之上。
![]() |
主办国对于重要基地设施的加固,也会降低弹道导弹或者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攻击的作战效能,使一些美国战斗机能够前置部署。辅之以动能和非动能导弹防御后,经过加固的基地还将进一步降低伊朗导弹打击的效能。另外,防御重要人口中心和石油基地设施的美国及合作伙伴附加导弹防御也将加强波斯湾国家对抗胁迫的能力,增加美国部队在军事冲突中接受地区性支持的潜在可能。
在危机的发展阶段或者敌对状态爆发后局势恶化时期疏散大型固定设施,将会引发灾难。危机中的这种疏散,将严重破坏合作伙伴对于美国保护他们的能力的信心。作战中的疏散活动也将极具风险。假设美国并不想发起与伊朗之间的敌对状态(从而能够获得先制打击的优势),就应当尽可能在和平时期将这些前置部署的部队及其重要功能设施转移、分散至伊朗先制打击能力范围之外的地区。
因此,从长期看,中央司令部应当重新考虑和平时期保持大型固定设施的价值,如位于卡塔尔的联合空战中心和位于巴林的美国海军指挥中心(USNAVCENT)司令部。在伊朗弹道导弹攻击威胁面前,在危机时期和冲突形势下,主办国如卡塔尔和巴林可能会拒绝美国部队利用他们的基地或者设施作为对伊作战的兵力集结点。同时,这些设施也极易成为伊朗的有利攻击目标。同样,位于波斯湾的一艘航空母舰或者两栖攻击舰也将成为伊朗部队的高价值攻击目标,通过攻击这些目标暴露美国部队的弱点。虽然伊朗很难击沉美国的大型海上战舰,美国海军部队却极有可能被迫转入以自卫为主要任务的防御状态,无法实施有效的打击作战。
当然,降低伊朗的目标定位机会并不意味着美国应当在危机之前或者发展时期完全解除在波斯湾的兵力存在。与之相反,针对作战行动的赋能概念应当包括强化美国威胁和作战态势的活动,这一点要通过兵力部署来实现,可能情况下甚至还可以运用特种作战部队、陆军战术导弹部队、机动导弹防御部队、无人水下航行器或者濒海战斗舰等兵力实施小规模实际行动。这种兵力部署,不但可以增强美国的战斗实力,也会为地区性盟友和合作伙伴提供安全保障。
2.部署,以获得位置性优势
为解决向伊朗反介入作战覆盖范围之内部署兵力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本作战概念探索了美国在实施大范围作战中的优势。例如,国防部新型远程打击系统体系在生产完成加入现役后,可以部署于沿中东地区外缘的集结点,如非洲之角、印度洋、南欧、东欧甚至黑海和里海地区。[ 国防部将其下一代远程打击系列系统定义为包括渗透打击、远程打击、情报侦察监视和航空电子攻击能力在内的综合性设施。见米奇·盖特尔:《空军、海军的21世纪飞行组队》,2011年7月22日,网络资源:http://www.af.mil/news/story.asp?id=123264966。]除了空军的远程侦察和打击能力以外,海军装备了低可见性航母舰载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系统(UCLASS)的航空母舰可以利用该系统战斗半径超过1200海里的性能由阿拉伯海打击机动目标。“弗吉尼亚”级攻击潜艇(SSN)和“俄亥俄”级制导导弹潜艇(SSGN)在装备了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后,也可以辅助航母对固定目标的打击作战。
3.“由外至内”态势的作战运用
同其他一些向海外投送军事实力的新概念一样,美国军队应当评估海湾地区兵力部署由传统模式向“由外至内”态势转变的潜在优势和劣势。
首先,“同外至内”态势的最大优势,可能是将发挥美国卓越的远程打击能力优势,降低美国部队的风险。当然,这一点的假设前提是,美国将向监视和打击系统以及相应的武器弹药投入足够资金,从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有效完成赋能概念中所确定的各项任务。
其次,将兵力部署于外围并展开作战行动,将极大增强伊朗作战计划的复杂性。特别是,将美国战区兵力存在由位于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范围之内的前方基地,转变为“边缘化”兵力部署态势,将诱使伊朗发展造价高昂、极为脆弱的拓展性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
第三,理想状态下,扩展性美国基地部署态势(包括能在极远距离上执行情报、监视、侦察任务和打击作战任务的海上兵力),将能够使美国沿多个轴线的宽度和深度上攻击伊朗。以此方式运用后,美国部队将进一步拉回伊朗军事计划的复杂性,迫使其分散对于沿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防御系统的关注,以免防止其他重要设施处于无防御状态。
从负面影响的角度看,需要以陆基和海基监视和打击能力由更远距离上展开行动的兵力态势,将会减少飞机的战斗出动次数,增加空中加油部队的压力。对此,如果更多地运用先进的、生存能力更高的有人和无人系统执行打击、监视和航空电子攻击任务,将有助于消除这些负面影响。非动能电子战能力、定向能武器和防御性网络能力能够干扰、弱化、打击或者摧毁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加大对这些能力的重视将有助于减小美国后勤网络的压力,从而降低与此新作战概念相关的成本消耗。[ 例如,装配于飞机或者巡航导弹上的高能微波定向能武器,能够产生各种程度的杀伤效果,既能暂时性扰乱计算机等电子系统,也能物理性烧毁这些系统。见罗伯特·卡波兹拉:《未来战场的高能微波武器:对美国国防的影响》,网络资源:https://www.afresearch.org/skins/rims/q_mod_be0e99f3-fc56-4ccb-8dfe-670c0822a153/q_act_downloadpaper/q_obj_c3e8c3b9-690e-42ffabf7-07c30972415a/display.aspx?rs=enginespage。]
总之,在两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向该地区部署了大量兵力,这种做法导致伊朗发动突然袭击时会使美国损伤惨重。因此,美国应当适应一种新的兵力部署框架,使部队避免在伊朗发起打击行动时遭受重大损失,或者至少极大消除其影响。当然,拓展战区空间的部署计划与足够数量基地的可用性、能够从较远距离展开行动的兵力部署有密切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部署还要依靠其他国家允许美国部队由这些基地出发飞越其上空打击伊朗的意愿。本报告第四章节将进一步阐述这种拓展态势。
(二)缩小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圈
由优势态势展开行动,美国部队可以掌握主动权,并从多个攻击轴进行持续性行动,压制、削弱和摧毁伊朗的反介入能力(见图9)。这些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使美国部队能够从位于接近潜在目标区域的陆上基地和海上基地出发,以较低水平风险展开行动,从而增加飞机战斗出动架次,提高生存、打击和航空电子攻击系统纵深渗透进入伊朗的能力,为伊朗近海海域的海上作战设置条件。
1.赢得C4ISR网络/反网络对抗胜利
虽然伊朗军事与美国军事相比,对于远程C4ISR的依赖程度依然将相对较低,但是网络与反网络的对抗仍然将是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抗,对于伊朗的导弹战役将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伊朗的导弹部队还是能够瞄准已知固定地点,但在无法获得战区精确图像信息的情况下,他们无法确定要打击的价值目标是否确实存在于此地点。另外,使伊朗无法进行战斗损伤评估(BDA)也将使其无法确定导弹齐射的功效,特别是如果美国其有联合部队在遥远区域行动、伊朗监控人员无法轻易监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各方面因素加以结合,这些因素可以极大增加伊朗目标定位的难度,甚至可能迫使他们将导弹浪费于价值低下或者没有任何价值的目标之上。换言之,有效的反网络作战结合动态化的美国兵力分散计划,将有助于将“导弹对抗”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转变。
![]() |
(1)渗透作战。要赢得网络与反网络对抗的胜利,美国应该在同伊朗之间形成敌对状态之前就着手相关工作。以描绘伊朗C4ISR架构为中心的和平时期战地情报准备工作,对于冲突爆发初期美国的打击目标选择极为重要。在得到足够预警信息后,美国指挥官也可以拓展战区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的深度,例如通过部署监视设施强化或者分散西南亚的基地、在波斯湾和阿曼湾布设更多水下传感器、可能情况下布设造价低廉的小型传感器探测部署于伊朗海岸地区的兵力。
(2)致盲战役。敌对状态爆发初期,美国部队应当以进攻姿态削弱、扰乱和摧毁伊朗的C4ISR网络。美国反网络作战应当结合远程打击、水下作战、电子战和攻势网络作战,攻击伊朗的预警雷达、海上监视系统和指挥控制设施。[ 国防部把电子战定义为确保和维持电磁频谱环境下的行动自由而实施的军事活动。电子战分为电子攻击、电子防护和电子战支援。电子攻击包括运用电磁能、定向能或者反辐射武器瓦解、弱化或者摧毁敌人战斗能力。见联合出版物3-13.1《电子战》,2007年1月27日,第V-VI页、第I-2-I-4页,网络资源:http://ftp.fas.org/irp/doddir/dod/jp3-13-1.pdf。]为达成这一目标,在远距或周边基地的轰炸机以及阿拉伯海的攻击潜艇和制导导弹潜艇将运用精确制导远程打击武器,对伊朗固定传感器和指挥控制节点进行首轮动能打击。深入伊朗内部的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将瘫痪难以用远程武器打击的已知C4ISR设施,如光纤网络节点等,从而增加首轮打击效果。削弱伊朗的C4ISR网络和防空系统,将有助于为美国空军和海军的渗透战机攻击伊朗机动雷达和指挥控制系统铺平道路。
另外,美国军队的反网络作战,还应当运用其相对占优势的先进系统,掌控电子频谱空间。以网络空间打击弱化敌人的C4ISR网络,将降低伊朗攻击作战的效能,减少对渗透进入敌对空域的美国远程系统的威胁。事实将证明,针对打击预警系统和目标获取系统而配置的远程打击能力对于取得致盲战役的成功极为重要。[ 虽然过去10年里EC-130H电子干扰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运用这种基于运输机的武器系统在高威胁度区域执行航空电子攻击任务,将有可能导致极高耗费。海军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更适合于此类任务,但缺乏在波斯湾北部执行任务所需的续航力和持久性,特别是如果搭载于距伊朗海岸线数百英里之外的航母上时更是如此。]电子干扰还能够防止一些“民用”船只把美国海军水面舰艇和合法货轮的方位和位置提供给伊朗军方。未来的定向能能力如高能微波(HPM)武器,可以击伤、扰乱或者破坏敌方的电子系统,将能够使伊朗无法运用电磁频谱作战,从而为美国指挥官提供能够扭转战局的武器。
(3)对抗伊朗反网络作战。消除伊朗削弱美国军队运用太空和网络空间的能力,可能也将是网络/反网络对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虽然伊朗基本不可能拥有对美国卫星构成重大威胁的能力,但对于美国军事太空架构的保护也是极为重要的,包括较为脆弱的美国国内及海外卫星地面站。美国必须保护这些设施,使其免受伊朗及其恐怖主义代理集团的攻击。伊朗可以运用陆基干扰机扰乱GPS和太空及航空C4ISR系统,特别是高价值目标周围的相关设施。由于这些干扰机可以影响由GPS制导的武器,对其的弱化对于取得网络/反网络对抗的胜利极为重要。
同样,我们应当预见到,伊朗及其代理集团也将会进行网络攻击,利用、干扰、拒阻和削弱美国部队部署和作战所需要的网络。[ 这些代理集团包括那些决定以对美国进行网络攻击为手段对伊朗提供隐蔽支持的国家。]如果成功,这些攻击活动将极大延长中央司令部的作战时间线。而且,伊朗可能会尝试运用网络打击,干扰构成美国民用电力网络和通信网络基础的控制系统或数据。这些攻击,可能以假信息的形式出现,也可能是干扰或瓦解信息流的直接行动。因此,需要在美国军队网络整体内实施计算机网络防御(CND)作战,防止伊朗把对网络空间的运用作为提高美国作战成本的更大战略的组成内容。
针对伊朗反网络作战的综合性防御,应当早在实际冲突爆发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彻底认知伊朗的反网络能力,特别是了解伊朗创造网络空间效能的能力,将有助于美国指挥官开发适当的网络防御作战计划。更直观地说,创造综合性的、多层的太空、航空和地球信息能力网络,将减少美国在反网络攻击面前的弱点。这一架构可以包括高高度、极大续航力无人机,以之作为航空指挥控制节点,进行广域监视,支援渗透进入伊朗纵深的其他系统。为减少通信能力削弱环境下对C4ISR系统的总体需求、提高预先行动能力,中央司令部可以运用先进的有人平台,独立发现、锁定、跟踪和打击机动目标。[ 国防部尚未开发出此自动化水平的能力。]
中央司令部将需要在一场战役中将其反网络作战维持于相当水平,阻止伊朗再生C4ISR能力,运用非传统性设施,如移动电话网络、当地人员的报告或者通过互联网和商业性广播获取信息。同样,美国军队应当预见到,伊朗以削弱美国C4ISR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将贯彻于整个战役之中。渗透进入伊朗空域的美国部队应当能够在通信能力弱化、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获得信息和授时的条件下行动。
2.赢得导弹对抗胜利
削弱敌人发射导弹攻击美国及盟友部队、基地、敏感性强的平民设施的实力,应当是赋能作战概念的一项主要目标。由于防御导弹齐射攻击的难度极大—特别是当美国无法在敌对状态爆发之初时加强弹道导弹防御态势时—中央司令部应当着重以攻势作战摧毁或压制反舰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于其发射之前,亦即重在打击“射手”而不是“弓箭”。在尽可能早的时间上发起攻击反导打击作战,将有助于中央司令部夺取主动权,相比之下以防御为主旋律的作战概念将会把主动权拱手让人。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敌方指挥层将可能选择在最佳时机运用其战斗力最强的反舰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或者是在不会被摧毁的合理时机发射导弹,中央司令部应当期望在整个冲突过程中都能够保持反导作战能力。[ 应当预料到,伊朗将有可能采用进攻性伪装、隐蔽和欺骗战术,降低美国对伊朗导弹发射架和导弹基础设施进行精确瞄准打击的效能。]由于发现和瞄准敌方假目标和欺骗战术掩护之下的机动式运输竖起发射冲击力和反舰巡航导弹发射架极为困难,攻击反导战役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多地是压制导弹而不是摧毁导弹。
(1)进攻作战。以降低初始导弹威胁为目的的早期攻势作战,将需要能够在拓展范围上活动、在敌方空域内存在的侦察系统和打击系统。集结于总体安全地区后,未来的远程打击系列系统包括隐身轰炸机、低可见性和持久性航母发射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统(UCLASS)、空基和海基防区外弹药以及航空电子攻击能力等,将根据优先权重安排搜索、定位、跟踪和摧毁伊朗的导弹部队及其辅助设施。在可行的情况下,装备了大射程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的陆军机动式多管火箭发射系统(MLRS)等陆基系统可以在战区内提供全天候反火炮打击支援。[ 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的BLOCK I型弹头能够打击300公里之外的目标。见《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成功验证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的导弹远期可靠性》,2009年2月26日,网络资源:http://www.lockheedmartin.com/news/press_releases/2009/MFC_022609_Lockheed MartinsSuccessfully.html。]
由于伊朗很多导弹发射架及其辅助能力都将装备于机动平台之上,美国空基、海基和陆基反导打击将需要及时的、精确的目标信息。在非宽松区域获得这些信息,是美国军队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实际上,针对伊朗的攻势反导作战中最为困难的因素,可能是他们的机动式运输竖起发射设备和反舰巡航导弹发射架,这些装备都具备迅速“打了就走”的能力,或者是在欺骗、伪装以及其他隐蔽战术的保护之下。
目标信息可以由装备了地面机动目标指示器(GMTI)系统的高持久性、渗透性打击平台提供,或者由有人或无人隐身侦察机通过数据链提供。深入伊朗内部的特种作战部队运用能够在极远距离上行动的隐身性空中和海上平台,也将为空中打击发现和标定高价值目标。[ 需要运用新型隐身平台将特种作战部队由空中投入拒止区域(见第四章)。]但是,这些能力都不是当前美国军队所具备的,而且在数量上也不足以维持以高度威胁区域内没有数千个也有数百个攻击对象为目标的远程打击反导战役。
(2)导弹防御作战。虽然一次成功的反导攻势作战将削弱伊朗的高压胁迫实力,但却极有可能单凭如此还无法阻止伊朗发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特别是如果敌对状态由伊朗首先发起时更是如此。因此,能够在导弹的发射/爬升、中期、末期等所有飞行阶段对其进行拦截的层式防御,将是应对伊朗导弹威胁的重要内容。
弹道导弹在发射/爬升阶段速度极低、热源信号极高,因此最为脆弱。根据曾任空军太空司令部司令的罗伯特•C•科勒(General Robert C. Kehler)的观点,摧毁导弹于其发射/爬升阶段应当拥有高优先权,因为此时导弹没有箔条、假目标等对策进行保护。另外,这种打击也将减少打击末期飞行阶段导弹弹头所需的极为昂贵的动能拦截武器的数量,避免由导弹拦截对友方国家领土所造成的附带损伤。[ 罗伯特•C•科勒现为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
为达成这一目标,美国军队已经表达出了对开发“空射击杀”(ALHK)武器的兴趣,这种武器可能由空中平台搭载,能够渗透进入中、高威胁度区域。[ 空军对于能够搭载于战斗机或者轰炸机上的“空射击杀”导弹表达了兴趣。空射击杀导弹可以由能在高空拦截弹道导弹的战区高空防御导弹系统衍生而来,也可以由用于低空飞行拦截的AIM-120型先进中程空空导弹改装而成。作为工业界建议的第二项概念,网络中心化机载防御单元将把现有的情报、侦察寻址器结合于先进中程空空导弹之上,创造出一种价值近100万美元的弹道导弹拦截武器。见http://www.airforcetimes.com/news/2009/06/airforce_fighter_missile_061609w/。]如果近期的定向能研究继续推进,在未来十年内装配于各种平台上的定向能武器将提供另一种弹道导弹打击手段。
虽然陆基和海基动能导弹防御将是美国对抗伊朗导弹作战的重要部分,但由于造价极高,因此不可能足以在冲突爆发初期以高效能对抗多枚导弹齐射。在威胁条件限制了补给活动或者补给受限于战略空运时,这一不足就会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而且,现在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及其拦截导弹造价仍然极高,伊朗就获得了以齐射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造成美国不相称损失的机会。“爱国者-3”导弹单枚造价330万美元,战区高空防御导弹单枚造价900万美元,未来“标准-3”导弹单枚造价可能达1000-1500万美元。在此造价水平上,假设如美国军队现行导弹防御条令所规定的那样,对每个来袭威胁发射2枚拦截导弹,那么防御单次20或30枚导弹齐射的消耗可能会超过1亿美元。伊朗可以发射更多精确度较差的导弹,使美国防御力量浪费更多昂贵的拦截导弹,从而使美国在伊朗后续更新型、精度更高的武器齐射面临门户大开。
未来,美国部队可能将能够组合运用各种动能拦截导弹和定向能武器,创造层式防御体系,拦截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集群攻击。定向能武器能够自生似乎无限次定向能(如电子固态激光),将使导弹竞赛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转变。定向能武器还有助于缓解美国远征后勤网络的压力,降低参与弹道导弹防御任务的舰艇长时单位离开阵位装载动能拦截导弹的需求。换言之,新型定向能导弹防御将为未来的指挥官提供新的手段,既能打掉“弓箭”,也能杀伤“射手”,而且成本效益也远远高于美国目前状态。
(三)建立局部空中和海上优势
1.创造空中优势
在针对伊朗发起空中战役的初期阶段,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足够的空中优势,以促成在伊朗防空体系覆盖范围之内的作战行动。如果美国空军缺少近距战斗机基地,这一点将成为极其困难的挑战,而海军也将无法将其航母部署行动于伊朗周边数百英里之内的海域。而且,未来的美国对伊朗一体化防空系统空中作战,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转返”作战。虽然伊朗是否能够在近期内形成成熟度接近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体化防空系统还并不明朗,我们也应当假设伊朗将采取类似于塞尔维亚部队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的战法,试图以其战斗力最强的地空导弹在战役后期对抗美国战机。伊朗运用地空导弹,并不是会进行决定性防御所有的高价值目标区域,而是将控制其雷达波,频繁改变部署地点,利用假目标和伪装规避探测,创造弹出式“地空导弹伏兵”。[ 伊朗地空导弹部队已经以此战术训练,而美国公众对此的了解却并不普遍。]同样地,伊朗将会把他们一部分战斗机隐蔽于位于纵深部位的加固掩体中,防止过早被摧毁。
为对抗伊朗“活性防空网络”战术,美国军队应当运用能够规避探测的隐身平台,利用假目标和电子战系统诱使伊朗地空导弹部队运行雷达,从而显露其方位。国防部新型“微型空射诱饵”(MALD)将特别适用于这一任务。[ 微型空射诱饵,能够部署于各种现有和未来飞机之上,能够渗透近500海里,复制虚假飞机信号扰乱敌人防空系统。具有盘旋能力的微型空射诱饵干扰机将能够阻塞敌人的防空系统。]即使是拥有了这些增强性实力,美国军队也还需要制定计划,以持续性措施压制伊朗在整个空战期间可能未有警报突然出现的对空防御力量。
2.获得海上优势:联合战区进入作战
对于重新建立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海上交通线极为重要的任务,可能将包括压制水下威胁、防御反舰巡航导弹和集群攻击快艇、清扫水雷。本评估认为,美国要清扫水雷,不必将反水雷(MCM)设施部署进入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除非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已遭压制。相反,美国及盟军应当设法建立对空域的部分控制,压制伊朗的导弹攻击快艇、海岸反舰巡航导弹部队以及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部队,而后才以反水雷作战重新打开海峡入口。本报告后续内容中,没有对以上所有作战行动进行个体性研究,而是将其视为以攻占伊朗沿霍尔木兹海峡北岸领土以及海峡和阿曼湾周围重要岛屿为目的的联合战区进入作战的组成部分进行探索。其主要内容是压制在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内行动的舰艇所受的威胁,而不是为对伊朗进行全面地面进军而创造前进作战基地。
3.强行进入作战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中的可行性
国防部部分领导人曾公开质疑在反舰巡航导弹和其他精确制导武器已扩散化的现实下,进行两栖强行进入作战的可行性。2010年8月,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命令海军陆战队,要针对这些新兴威胁检视他们的作战条令和兵力构成:
放眼未来,我认为我们应当质疑像仁川登陆作战那样的大规模两栖攻击登陆作战是否依然可行。大射程、高精度的新型反舰导弹将迫使我们的登陆部队必须从距岸尚有25海里、40海里、60海里甚至更远的海上离舰。
罗伯特·沃克(Robert Work)和弗兰克·霍夫曼(Frank Hoffman)在海军学会会报《进程》杂志2010年10月号上发表题为《21世纪的海岸攻击作战》的文章指出,未来的两栖突击作战“将会与此前作战大相迥异,而其主要原因是美国长期以来对制导武器战斗网络的实际性垄断已一去不复返了。”文章随后总结了以夺取和巩固岸上阵地、保证后续部队部署进入作战区为目的联合战区进入作战的数项基本要素:
·取得目标区域的空中、海上、水下和战斗网络优势;
·削弱敌人反舰能力,降低岸上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的威胁;
·在足够的战场准备工作之后,实施两栖登陆建立岸上阵地,此行动可能需要空中兵力的支援。
沃克和霍夫曼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采用“战区进入作战”一词意在“为开发利用本世纪两栖作战的贡献提供更为恰当的观点”,而“强行进入”一词则令人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栖部队对“塔拉瓦岛和硫磺岛敌方海岸线”的强力攻击。[ 沃克和霍夫曼同时还在此文中指出,“这不是海军-海军陆战队团队应当为之准备的或者海军部应当投入资金的任务模型”。国防部关于“强行进入作战”的定义见联合出版物1-02《国防部军事及相关词汇辞典》,2010年10月8日,第144页,网络资源:http://www.dtic.mil/doctrine/new_pubs/jp1_02.pdf]
(1)预备行动。基于这一框架,为赢得霍尔木兹海峡控制权、打开波斯湾门户而进行的联合战区进入作战,首先应当压制较远射程的反介入威胁,即弹道导弹、反舰巡航导弹、无人机、攻击快艇和柴油动力潜艇,这些武器装备可用于在接近两栖作战目标的区域内对抗美国远征部队。其他预备行动可以包括以空中打击摧毁伊朗革命卫队海军部署于霍尔木兹海峡周边和阿曼湾的军事设施和部队,特别是他们位于班达尔·阿巴斯港的大型空军基地、指挥机关和港口设施。类似的优先攻击目标还可以包括港口中的海军舰艇、防洪堤、油库、弹药库和C4ISR网络,使伊朗无法协同开展海上封锁作战。另外,美国远程战机还对伊朗港口进行攻势反水雷作战,极大迟滞伊朗海上作战行动,为两栖登陆作战准备战区。
在空中联合部队压制能够威胁到两栖登陆作战的大作战范围系统的同时,在可行的情况下,海军陆战队远征分队、陆军空降兵部队和空中突击部队以及辅助性后勤设施可以部署至适当的前进驻扎部位,如阿曼湾的港口甚至是吉布提。
这些预备行动可能需要数周时间,而不是在几天内就能够完成。考虑到要支援一支大规模的两栖突击部队可能需要“45-60天时间集结相关舰艇”,我们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战场准备工作,使两栖舰队得以接近沿伊朗人口稀少的南部海岸线目标登陆区周围20或30海里的海域(见图10)。[ 两栖登陆作战目标区的实际方位由数项因素决定,包括威胁强度、海岸线地理特征、自然港口或者人工港口的可用性、潮汐因素等。仅出于描述目的,图10概略说明了由马斯喀特经阿曼湾登陆伊朗海岸某一港口的行动过程。]
![]() |
(2)实施联合两栖登陆。在完成了预备活动后,由2个海军陆战队远征旅(MEB)组成的部队,在特种作战部队或者陆军空降兵部队和空中突击部队的支援下,可以夺取并控制由中央司令部所选择的两栖登陆点。[ 2个海军陆战队远征旅用于示例登陆部队,并非特定需求建议或推荐。]两栖登陆的目标区域应当位于敌人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已经被压制的地区,且不应接近现有港口、机场和后勤设施。登陆之后,特种作战部队、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部队将把行动集中于扩展作战范围和防止敌人接近并运用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武器之止。非致命性能力和机动式高能激光武器有助于拒阻敌人介入关键地区,针对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建立防御屏障。随后,美国部队可以利用安全的滩头阵地作为跳板,使后续攻击部队夺取一些可以地区,使伊朗无法发起对阿曼湾和霍尔木兹海峡内舰艇的攻击,包括脆弱的美国反水雷作战部队。[ 美国部队可以利用部署于伊朗东南海岸线上的第98号和第91号公路。第91号公路与第94号公路相连通,能够直达距班达尔·阿巴斯60公里的位置,而此港口驻有伊朗革命卫队海军的霍尔木兹海峡主要作战基地。]
通过战区进入行动,空军和海军监视和打击飞机,以及部署于阿联酋或者阿曼的陆军MGM-140战术导弹系统(如果可用),可以协助压制伊朗的远程弹道导弹和反舰巡航导弹威胁,为远征部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防止敌方地面部队集结实施反击作战。
(3)夺取战略性岛屿。除了在伊朗海岸建立滩头阵地以外,对于波斯湾内的一些岛屿如阿布穆萨岛、西里岛、大通布岛、小通布岛等,应当视情进行精确打击或者由美国远征部队夺取(见图10第7项)。[ 伊朗在这些岛屿上建立了由地下通道和导弹坑道组成的网络,使之变成了“静态战舰”。]如果依然在伊朗革命卫除海军的实际控制之下,这些岛屿将成为伊朗部队的作战驻防基地,重新布放雷场,从而威胁到航行于海峡之内的美国部队和平民。
(4)扫清进入波斯湾的通道。完成扫雷任务,可能会是装备了反水雷作战模块的濒海战斗舰、无人水下航行器、旋翼飞机和辅助传感器的关键任务。为防止伊朗再次构成海上封锁防御,美国空军将需要对已知水雷库及分散站点进行继续攻击,摧毁或者压制小型快艇、直升机、潜艇以及敌人能够用于输送水雷的“商业”船艇。
虽然未来伊朗将如何扩充其智能水雷实力尚未可知,历史已说明即使是少量水雷如果布设于航道上也能够中断水面航行活动。而且,如1991年和2003年的反水雷作战所展示出的,清扫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大面积海域的水雷可能需要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四)其他潜在作战行动
虽然对可能构成综合性波斯湾战役的其他战线进行全面评估已经超出了本报告的研究范围,我们还是要进行适当探讨。这些战线,可能会包括消除伊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能力、对抗装备了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的代理集团、增加伊朗作战消耗以及进行非常规战争。在时间上,这些战线可能会在冲突爆发初期进行,而伊朗武装代理集团和核武器将会对美国向波斯湾投送兵力的计划造成影响。
1.对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除非在核项目发展轨迹上出了无法预料的改变,我们应当假定伊朗在本报告所涉及的时间段内将拥有少量核武器,而且也将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方式运用这些武器增加其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
美国核反击的威胁或者包括更改德黑兰政权在内的战争目标扩张,可能会导致伊朗的直接核打击,特别是对美国部队的攻击。实际上,如果伊朗政权感受到了足够的威胁,或者如果伊朗将核部队的控制权交给下级指挥官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运用核武器,那么美国部队及前方设施就有可能会遭到核攻击。此外,伊朗还可能选择为其代理集团之一提供实施核恐怖主义活动的手段,或者在大气层高层引爆核武器,从而制造高空核爆电磁脉冲(HEMP),削弱或者摧毁毫无防护的电子设备、扰乱无线电频率通讯。美国部队高度依赖电子系统和对C4ISR网络的近实时介入,因此虽然引爆核武器也会伤及伊朗部分系统,但相对于美国部队来说影响极小。由于阿曼湾或阿拉伯海上空的高空核爆电磁脉冲不会造成大量人员伤害,伊朗很可能会认为他们可以实施这样的攻击,而因此所承受的美国核报复的风险极小。
伊朗还可能间接性的把核武器当成掩护盾牌,成功实现其霸权目标。例如,如果伊朗拥有了即使少量核武器,他们也有可能深度挑战其波斯湾邻国,使其减少石油生产量、限制美国部队在其国土上的存在数量。另外,在核武器的支持下,伊朗还有可能敢于对其邻国进行胁迫,或者支持其代理集团网络更具侵略性的活动。
不管伊朗在未来军事冲突中是否会动用核武器,不管他们会以何种方式动用核武器,核战争的后果极为恶劣,美国的作战规划工作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美国应当采取措施,遏制伊朗的核攻击,阻止伊朗运用核武器或者把核武器输送给其他国家或者恐怖主义代理集团的能力,在威慑无效时防御核导弹的攻击,准备管理核攻击的影响,维持强有力的常规性和核反应能力。
(1)拓展威慑
遏制伊朗针对波斯湾国家的核打击,必定比遏制其对美国活动于该地区的核打击更加困难。如果伊朗发展或者获得核武器,美国若像以前在冷战期间那样遏制欧洲和亚洲国家的侵犯所采用的手段一样,在中东地区建立拓展性威慑区,将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办法。但是,由于波斯湾地区缺少类似于北约组织这样的正式性地区安全机构,加之距离遥远,美国可能会更倾向于单方面保护非民主阿拉伯政权,从而打牢拓展性核威慑的可靠性基础。
通过把拓展性威慑保证联结于与伊朗冲突中的波斯湾国家,使后者能够进驻基地、动用武装力量,美国将能够创造一种更为牢固的威慑态势,巩固对前方基地的介入能力。在效果上,这一措施将能够使这些国家在与伊朗核战争中和美国结成同盟关系。通过在此类突发事件中以拓展性威慑为波斯湾国家提供保护,而不是仅仅是单方面作出承诺,将增强美国公众对于拓展威慑政策的支持度。失去这一威慑保证的可能性,也会导致一些海湾国家屈服于伊朗的高压胁迫。
(2)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在未来与伊朗的军事冲突中,仍然可能无法避免核威慑的出现。由于德黑兰政府决策制定的不透明问题,美国指挥官很难避免穿越伊朗政权的“红线”,从而激发伊朗的核反应。同时,如果伊朗把对这些武器的作战控制权下放到下级指挥官手中,那么就存在着极端分子个人和伊朗军人小团体发起核攻击的可能。这种可能并不只是想象,因为伊朗革命卫队极有可能会保持伊朗核武器的控制权,而此军队内部有大量可能不顾忌后果的极端“真信徒”。
由于仅靠威慑措施可能无法成功,中央司令部应当做好准备,采取措施阻止伊朗运输或者运用核武器。这些工作可能会与美国部队压制伊朗弹道导弹的战线同时推进。在阻止伊朗获得运用核武器的能力方面,美国还应当注意平衡问题,防止把伊朗政权逼入“运用或者失去核武器”的境地,否则核攻击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为达到这一目的,中央司令部对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工作的初始重心,应当是摧毁伊朗作战性核武器、阻断核武器运输,而不攻击伊朗核武器的指挥控制链。
(3)防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
对伊朗核部队部署位置相关情报信息的不足,可能会阻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清除战役。因此,中央司令部应当考虑围绕美国主要驻防地和兵力中心以及伊朗核弹道导弹攻击范围内的主要盟友的人口中心,建立层式导弹防御体系。这些层式防御体系,可以包括空中系统和海上系统,如网络中心化机载防御单元(NCADE)和“萨姆-3”导弹,以及陆基末端防御系统如战区高空防御系统(THAAD)、“爱国者-3”(PAC-3)导弹以及如果可行时的未来定向能系统。
(4)消除核攻击的影响
即使多层式弹道导弹防御架构将比仅运用1-2种动能拦截装备的防御网络更加有效,却也无法保证能够成功拦截所有来袭导弹。在运用核导弹攻击之前,伊朗可能会向某一目标齐射多枚常规弹道导弹,从而首先耗尽美国的防御能力。此外,如果美国的导弹防御效能极强,伊朗也有可能会选择非常规手段运用核武器。
由于无法防御每一次攻击,中央司令部应当通过把重要战区设施重新部署于伊朗弹道导弹打击范围之外地区、分散驻波斯湾兵力以增加导弹攻击的难度等措施,尽量降低核攻击的潜在影响。[ 美国军队在波斯湾地区的潜在军事态势于本报告第四章详细介绍。]除此之外,中央司令部还应当发展在核高空电磁脉冲(HEMP)攻击中重构指挥控制网络的能力,做好低节奏、受辐射环境下的持久战准备。
综合来说,美国为遏制、阻止、防御伊朗核打击以及消除其打击影响所采取的措施,将会使伊朗领导人相信,运用核武器与美国随之而来的毁灭性反应后果是不相称的。不管与伊朗之间的战争是何实质,美国都将保持其渐进增强性战略优势。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伊朗政权或者某一极端指挥官可能会不顾忌后果,选择运用核武器对抗美国及其地区性合作伙伴。基于这一考虑,美国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止伊朗获得核武器。
2.对抗装备了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的伊朗代理集团
将先进武器与游击战术相结合的代理战争,将是美国部队和波斯湾东道国政府所面临的一项关键性挑战。如果数量足够多,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等武器将给美国部队带来极高甚至难以承受的耗费代价,使美国无法保有维持波斯湾军事行动所需的基础设施。
对抗这一威胁的战线可能包括3项分任务:削弱、防御伊朗代理集团的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能力,阻止伊朗为其代理集团补充先进武器,扰乱伊朗与其代理集团的指挥控制链并支援合作伙伴对抗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的努力。由于抓捕行动所需时间长、资源密集,消耗伊朗在合作伙伴境内的代理集团领导力量和情报设施,将有可能成为后续任务。
(1)防御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攻击
美国电子战设施可以瓦解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所依赖的制导系统,同时以定向能和动能的能力组合提供主动式末段防御。装备有人驾驶飞机和无人机以定向能系统,摧毁或者瓦解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所依赖的电子设备和传感器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那些使用动能武器将造成不希望出现的附带伤害的地区将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反制任务,可以由在联合战区介入作战胜利后部署进驻的非隐身性短程飞机执行,从而使那些远程隐身平台能够专注于其他需用发挥其能力的任务。
在陆上,传感器和反人员武器可以阻止代理部队接近美国作战区。合作伙伴部队,可能在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小分队的协助或者建议下,在基地周边巡逻,进一步压制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攻击。加固前方基地,特别是较为脆弱的设施如飞机和重要单个节点如油料库和操作设施等,也将有助于防御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导弹和弹道导弹的攻击。
对抗伊朗代理集团的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导弹能力,应当包括阻止伊朗向其提供物资材料供应的行动。这一行动的难度在伊拉克战争中已得到证明,而伊朗和伊拉克之间共有一条漫长的边境线。如果美国运用空中和海上控制能力拦截伊朗向更远地点如卡塔尔、巴林和沙特阿拉伯的武器航运,相对而言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2)干扰指挥控制
加强针对敌方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导弹威胁范围之内的基地的主动和被动防御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尚不足以应对代理集团的攻击。更为全面的途径,将是由美国及合作伙伴采取措施扰乱和削弱伊朗及其代理集团之间的通信联络能力,使其无法协同行动。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假定认为伊朗代理集团只是伊朗的延伸,而是有可能会拥有自身的目标和需求。理解了这些目标后,实施行动渗透进入并利用伊朗和其代理集团之间的通信链,将有助于帮助美国部队阻止合同攻击,打破代理集团和德黑兰政府之间的内在联系。
(3)建立合作伙伴实力
增强美国波斯湾地区合作伙伴国家的和平时期反恐怖主义能力,将是减少伊朗代理集团威胁地区稳定的可能性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如果合作伙伴国家的反恐能力无法满足与伊朗代理集团战斗的要求,中央司令部可能就需要部署某些特种作战分队,锁定这些代理集团及其背后的支持机构。这些任务,不管在时间上还是在资源上都是密集型的,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和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设施的运用将获得较高优先权。由于向很多海湾国家部署大量美国部队可能会涉及当地政治敏感性问题,美国与当地国家合作的主要方式可能将是为其部队提供情报支持。
3.增加伊朗消耗
作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战役计划的组成部分,中央司令部可以实施行动,对德黑兰政府造成消耗,使其无法获得战时经济需求支持。在与美国及合作伙伴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或者拖延性军事行动时,伊朗将高度依赖于外部资源的支持以更换装备和弹药补充。伊朗还依靠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获得资金,因此就要依赖于波斯湾和公海的可介入性。因此,采取行动阻止伊朗进口战争补给、出口石油和天然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削弱伊朗的军事实力、增加国内的反对,这是伊朗政权所无法承受的。如果有必要,美国将直接攻击伊朗工业基地、能源设施和其他能够瘫痪伊朗的目标,使伊朗承受极高的消耗。
4.为非常规性政权变更设置条件
在一场冲突中,美国可以选择实施一系列旨在削弱伊朗政权稳定性、为由伊朗内部实现政权变更创造条件的行动。可能在实施为伊朗造成消耗的活动的同时,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和空中部队可以实施非常规战争(UW),支援伊朗游击队推翻政权。此类内部暴乱能够迫使伊朗领导层不得不把军事资源转移至应对内部防御事务。非常规战争战役的效能,将高度依赖于推动现有内部反对运动,类似于发生在阿富汗的反对塔利班运动和发生在利比亚的反对卡扎菲运动。
第四章 支持赋能作战概念的措施
本报告最后一章向国防部提出关于改变现有项目的建议,以使美国保持在伊朗新兴反介入/区域拒止复合体面前的军事活动自由。本章首先提出了一些能力措施,基本上与第三章所探讨的内容相对应。进而,本章发展前置基地部署态势支持赋能作战概念的选项。这些建议,代表着美国国防优先事项转变的第一步,应当通过更为详细的分析加以修正,包括战争计划、与该地区合作伙伴的外交活动,以确定这些合作伙伴可以做出的贡献、时间框架以及针对伊朗军事长期性预期强点和弱点的增加性情报措施。
一、建议能力措施
本部分所提出的建议,并不是未来波斯湾力量投送行动所需的全部能力。相反,这些建议主要集中于对实现第三章所提出的行动目标将起到巨大帮助作用的一些主要的新型能力。这些能力中,有些正处于发展状态且应当进一步增强。另外一些能力已成为现行防务项目的组成部分,且在当前国防预算削减的大形势下应当保持其优先性。还有一些新型能力也是国防部已计划项目所需的组成部分。在当前财政紧缩的环境下,这一评估也确定了一些在可能情况下可以降低重视度的能力。
二、降低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的能力
(一)远程渗透监视和打击
美国军队应当重新平衡调整其30年飞机采购计划,更多地关注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更强的持久性和更高的生存能力的多任务能力。没有远程渗透监视和打击飞机即空军的有人驾驶轰炸机和海军的航母发射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系统,实施本报告所构想的赋能作战概念将极为困难。
1.新型远程打击轰炸机。国防部已经宣布他们将采购80-100架新型渗透轰炸机,并将于21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战斗力。这一采购大量新型轰炸机的决策,对于终止未来部队严重依赖近距飞机的下滑趋势有极大帮助作用,从而可以避免无法有效应对新兴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资源紧张,美国军队应当探索其他选项,降低对近距监视和打击能力的依赖,重在选择能够从较远距离上打击反介入/区域拒止网络的系统。
2.未来海基无人侦察和打击。在国防部考虑应当如何为未来无人机优化分配资源的同时,应当努力实现能在宽松威胁领域和紧张威胁领域行动的无人机系统之间的平衡。当前,尽管国防部无人机大部分都缺乏在对抗空域生存所需的属性,关于美国军队应当将重点置于何处的争论从未停止。
例如,海军倾向于发展生产航母发射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系统,能够扩展其航母舰载机联队的覆盖范围和行动持久性。海军已经计划发展能够从陆上基地起飞执行任务的MQ-4C型广域海上监视(BAMS)无人机系统,以及能够持续行动达12小时的陆基旋翼MQ-8B型“火力侦察兵”无人机系统。另外,在2012财年国防预算中还包括了第三种无人机系统的投资需求,即中程海上无人机系统(MRMUAS),此系统能够在宽松环境以及/或者紧张环境中执行海基情报、监视、侦察任务和打击任务。这三种无人机系统,将补足空军正生产的非隐身性“捕食者”无人机和“掠夺者”无人机的65次持续性战斗空中巡逻。就现有无人机系统项目投资和无人机系统在支持紧张威胁环境作战行动的能力缺陷问题方面,海军应当发展具有足够覆盖范围和持久性的隐身性航母发射无人空中监视和打击系统,以支持“空海一体战”概念和本报告所构想的赋能作战概念。
(二)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
作为精确打击能力平衡性复合体的组成部分,国防部应当优先提高美国军队实施战役初期防区外打击伊朗的能力,而且应当无需依赖位于作战区之内的陆上基地。
1.常规快速全球打击(CPGS)。能够支持常规快速全球打击任务的能力,在从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覆盖范围之外攻击极高价值和时间先决性目标中将具有极高效能。例如,常规快速全球打击武器可以提供一种极为有用的适当能力,打击伊朗数量有限的极高价值机动目标,如运输中的核武器或者准备发射大规模杀伤性弹头的弹道导弹部队。不幸的是,快速全球打击弹道导弹,或者是拥有洲际打击距离的高超音速助推滑翔常规武器造价极高,可达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因此限制了对其的大量采购。进一步说,如果运用这种常规快速全球打击武器打击那些时间敏感性较强但相对廉价的目标,如携带着常规导弹的运输竖起发射装置,在成本效益方面将极不利于美国军队。因此,部分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是值得加大重视度的。
2.水下精确打击能力。海军应当解决水下舰队逐渐出现的防区外打击武器不足问题(见图11)。海军所有4种可携带154枚“战斧”式对地攻击导弹的制导导弹潜艇,都将于2028年开始退出现役。至2030年这些潜艇全部退役后,加之制导导弹潜艇部队整体规模的预期缩小,海军水下打击实力将缩水60%。
![]() |
为弥补这一预期不足,海军可以将“弗吉尼亚级潜艇武器模块”(VPM)引入将于2019年开始采购的第5批“弗吉尼亚”级潜艇艇体建造工作。“弗吉尼亚级潜艇武器模块”拥有4个大口径发射筒,每个发射筒发射“战斧”式对地攻击导弹(TLAM)的能力都将达到原来的3倍多,由12枚增加至40枚。20艘装配了此武器模块的“弗吉尼亚”级潜艇将解决超过75%的海军预期水下打击武器不足问题,而且能够为指挥官提供与当前的潜艇部队相比更强的作战灵活性、分散程度更高的打击能力。海军可以以相当于1艘新型“俄亥俄”级潜艇造价的成本,对10艘“弗吉尼亚”级潜艇进行武器模块改装。
开发和生产拖曳式武器模块(TPM)是提高海军打击实力的另一个方案,而其成本至少会低于采购更多的制导导弹潜艇。理论上说,如拖曳式武器模块可以拖行至某一作战区域,并留置于战位之上,根据需求提供远距火力。在这些实力形成之前,美国海军将需要解决一系列行动性和技术性问题,如创造支持长期性任务的适用性能源系统、支持自动作战的技术、在模块与载具脱离时的平台及时武器安全、持久性和装备可靠性以及安全的指挥控制系统等。
(三)C4ISR网络和反网络能力
1.机载作战管理和指挥控制。美国军队应当发展富有活力的航空机载网络,为行动于通信中断环境中的有人系统和无人系统提供指挥控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防部应当生产高高度、极大续航力的隐身无人机,以之作为航空指挥控制节点,为渗透进入伊朗的系统提供目标定位和敌方威胁信息。此外,海军和空军还应当评估利用轰炸机、航母发射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系统和其他远程打击能力之间安全的瞄准线数据链保持纵深打击人力控制的可行性。
2.独立作战设计。为削弱敌人在冲突初期干扰美军空中战役的能力,国防部应当设计新型大范围打击系列系统。这种系统应当能够在通信不畅或者通信中断的环境下,极少需要战斗管理网络提供信息执行任务。
3.定向能打击能力。空军和海军应当开发和生产新型非动能能力,包括进攻性网络、定向能、电子战和高能微波应用等技术,以干扰、削弱、损伤或者摧毁作为敌方反介入/区域拒止战斗网络基础的电子系统。
(四)进攻性和防御性反导能力
国防部应当优先开发和生产进攻性和防御性反导能力,使导弹齐射效费比向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1.防御能力。为对高威胁区域内的运输竖起发射架以及时其他机动目标进行打击,空军和海军应当生产低可见度、高续航力的无人侦察机,通过安全可靠的数据链与渗透系统进行联结,完善“发现-锁定-跟踪-瞄准-打击-评估”战斗链。另外,空军和海军还应当共同合作,利用联合空射动能武器,拦截处于助推/爬升飞行阶段的弹道导弹。由空军新型轰炸机和海军航母发射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系统等平台搭载的空射击杀装备或者网络中心化对空防御能力,可以为中央司令部针对伊朗导弹发射区提供持久性的助推阶段导弹防御。
2.非动能导弹防御。美军应当发展定向能武器,使其成为对抗导弹攻击的动能防御的潜在补充力量。例如,原来的航空激光和战区高能激光项目已经取消,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原为这些项目而开发成型的化学激光技术,创造出地面百万瓦特级武器,防御高价值前方作战区域,如机场、卸载海港等,并建立起效费比有利于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 虽然这些系统可能不是机动性的,但却可能打包装入运输货柜,通过空中或者海上部署。]
三、获取空中和海上优势的能力
(一)获取局部空中优势
虽然很难说国防部已计划的第五代战斗机部队能够保持对波斯湾地区防空威胁保持优势,但是,如果没有近程战斗机,在冲突初期没有可利用的近距基地,美国就将缺乏支援深入伊朗作战的部队所需要的覆盖范围和持久性。
解决这一能力不足,可以采取数项方案。短期内,美国军队应当将被动式和主动式防御系统融入远程战机,提高其生存能力,减少或者消除战斗机护航需求。长期内,国防部最近的30年战机采购计划称:“可以预见的,一系列包括具有各种隐身特性和先进的远程打击武器的有人驾驶飞机和无人机在内的系统,将决定未来战斗机/攻击武器的类型。”作为此系列系统的组成部分,空军和海军应当评估新的制空能力替代选项,而这些选项对于近距战区基地和空中加油的依赖性更小。未来制空系统将包括更类似于“战斗轰炸机”的大型飞机,能够从更远的距离上起飞,携带更多空空导弹、反辐射空地导弹、空射击杀武器(ALHK)甚至是定向能武器。虽然未来20年内,第六代战机基本上不可能形成战斗力,空军和海军都对其潜在特性表达出了深厚的兴趣。
(二)获取海上优势
1.水下侦察。海军应当评估以大排水量无人水下航行器(LDUUV)拓展水下监视能力、加强水下战区情报准备、减少有人驾驶水下系统所担负任务的潜能。大排水量无人水下航行器是由海军构想的,是一种能够由不同海军平台包括潜艇放出和回收的无人航行器,将在提高美军对伊朗沿海危险海域态势感知能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如拉夫黑德上将所指出的:
“我相信无人水下系统能够成为潜艇的延伸,成为有人或者无人航空系统的延伸,并能够感知战区。因此,如果你要问我是否可以运用无人系统拓展感知范围,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们能够以比购买更多有人系统的成本低廉的多的方式达到目标。同时,无人系统也降低了人员的风险。”
要使大排水量无人水下航行器如海军所希望的那样在近海海域行动、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超过70天),就必须发展大量重要技术。能源系统能力必须有大幅提高。大排水量无人水下航行器不像其他无人航行器那样需要不间断的通信联络,而是将需要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系统,包括能够在近海港、近海岸和海上交通活跃等复杂海洋环境中发挥作用的系统。另外,还必须研究获取增加持久性的技术,减少动力使用、提高部件和系统的可靠性。
2.非动能舰基防御。海军应当开发、生产舰载电子(固态)激光武器,增强舰队防御能力。本报告所指出的威胁,意味着美国海军如果受到反舰巡航导弹齐射、集群式攻击快艇、短程无人机等一些能够压制当前动能防御力量的威胁,就无法接近伊朗展开行动。对于这些挑战,分配更多水面舰艇进行防御或者采购更多的舰载动能防御武器都不是理想办法。把更多水面舰用于防御任务将降低舰队支援其他重要任务包括精确打击的能力。
因此,美国海军需要为水面舰开发和生产大量低成本能力,作为层式防御的组成部分对抗集群攻击快艇和反舰巡航导弹。这些能力的先行者之一是舰载固态激光武器系统。近期的技术安全突破和成果演示显示,这样一种能力可以向“武器化”发展,能够在下一个十年阶段内形成战斗力。[ 海军已经投资了两项固态激光技术发展措施,即激光武器系统和海上激光验证机。]引进舰载激光武器将极大提高层式防御对抗集群快艇攻击、反舰巡航导弹攻击的可行性,能够降低平均单次发射成本和采购全套动能和激光防御系统的整体成本。就单次发射成本而言,舰载激光武器几乎是“零成本”的,没有消耗品,只有固态光学系统有维护需求。而且,我们将只需要采购更少的动能导弹用于训练,补充前方部署武器储备。
3.空军反潜战和反水面战能力。为补充美国海军的实力,空军应当通过装备可携带反舰导弹和水雷的下一代轰炸机,重构支持反潜战和反水面战的能力。[ 空军对此类行动经验丰富,他们曾经将少量B-52轰炸机改装为“鱼叉”反舰导弹运输机。]
(三)远征侦察和打击
1.未来远征无人能力。海军计划采购一系列4级“能够在恶劣条件地点行动和保持在位的远征无人系统。”如同海军所宣称的航母发射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系统将“增强航母的功能”一样,无人机系统将为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提供建制性远征监视和打击能力,而且在覆盖范围和续航力方面比F-35B战斗机更强。海军陆战队应当考虑利用为航母发射无人空中监视与打击系统和其他无人机项目所开发的技术,降低新型无人机的采购成本。
2.远征短距垂直起降(STOVL)能力。考虑到针对联合战区介入作战而逐渐形成的作战概念,海军陆战队应当评估其未来远征打击需求。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近来的利比亚军事冲突所显示的,两栖舰上搭载的多任务短距垂直起降飞机为战区指挥官提供了航母之外的另一选择方案,特别是在无需运用航母及其舰载机联队的有限行动时效果更为明显。但是,实际上在这一方面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未来两栖作战是否需要F-35B垂直起降隐身战斗机的参与,特别是在考虑到这种飞机极为高昂的造价时这一问题就更加值得思考。本报告所提及的作战概念涉及将压制两栖登陆作战的敌方防空系统和远程打击系统,当把F-35B战斗机的运用问题置于这一环境下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诚然,F-35B战斗机能够从远征机场起飞支援战区介入作战,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会出现这样一种威胁环境,即:需用利用战斗机的隐身性,却无需比F-35B更大的作战半径。[ 海军陆战队将在海军航母上运行5个F-35C战斗机中队。]
(四)两栖登陆作战
1.两栖输送。为保障波斯湾地区的联合战区介入作战,海军部应当维持足够的远征输送能力。根据海军陆战队的评估,要满足2个海军陆战队远征旅30天时间内的装备需求和消耗需求,需要动用30艘两栖运输舰。由于通常来说目前平均每天会有3艘两栖运输舰因维护保养工作而无法使用,因此要满足以上要求就需要33艘两栖运输舰。目前,海军两栖舰的建设目标是29艘舰,离实际需求尚有4艘舰的不足。如果将来能够确保两栖登陆舰的替代舰能够配置用于容纳两栖登陆战车的合适甲板,那么这一不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
2.两栖战车。海军陆战队应当开发和生产新型两栖战车(ACV),取代已经服役近40年的两栖攻击车。新型两栖战车应当针对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打击威胁环境下的地面作战而进行优化。根据海军陆战队司令的建议,未来新型两栖战车的选择之一可能会为地面战车配备单独的运输艇,将战车输送上岸。这种双系统方案可能会增大两栖登陆部队的作战范围,缩短将远征兵力输送上岸的运输时间,使未来两栖战车不会如两栖远征战车(EFV)发展项目那样受到一些需求的干扰,如针对简易爆炸装置攻击而装备装甲使之能够以高速通过大距离海面。
(五)反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能力
除了固定基地的陆基定向能防御,美国陆军还应当优先发展机动性固态激光防御系统,作为定向能防御的补充对抗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的威胁。在对抗造价低廉的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威胁方面,与动能防御相比,定向能防御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而且能够提供无需频繁补给的前方部署、纵深防御的反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能力。[ 陆军计划于2012年验证静态固体激光系统。]
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应当努力获取由航空输送的和部署于地面的能力,如先进水雷和其他非致命性系统,以之为试图运用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打击美国基地、行动于近海海域的水面舰、支援战区介入作战的兵力的敌人设置障碍。对于担负着在联合战区介入作战期间创造根据地的美国远征部队来说,此类能力在提供掩护方面可能具有极高潜能。
四、其他能力措施
(一)战略空中机动性
国防部应当评估波斯湾地区新兴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对于未来战略输送需求的影响。美国运输司令部司令曾指出,国防部最新的机动能力和需求研究(MCRS)总结认为,空军应当减少其战略空运飞机数量,由国会规定的316架减少至300架,包括C-17运输机和现代化C-5运输机。[ 此举措将节省资金12亿美元。见“美国空军司令善于战略空运部队的陈述”,2011年7月13日,第1-2页,网络资源:http://armed-services.senate.gov/statemnt/2011/07%20July/McNabb%2007-13-11.pdf。]虽然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一评估结论是否包括在霍尔木兹海峡海上交通线中断时的海运补足,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在2014年C-17运输机生产线结束之前,对于这一结论的影响,我们是应当持谨慎态度的。[ 印度已订购C-17运输机,将使C-17运输机生产线至2014年一直保持运行。]
(二)特种作战部队介入和撤出
国防部应当优先发展能够向拒止区域投入和撤出特种作战部队的隐身飞机,以支持针对高优先权目标的非常规战争行动和精确打击任务。[ 2010年,国防部部长助理迈克尔·维克斯要求,“要开发和生产能够利用信号降低和电子攻击优势的高生存能力远程特种作战部队空中机动平台”,指出目前的C-130运输机将无法在高威胁度区域生存。见约翰·本耐特:《国防部:美国需要隐身运输机》,《防卫新闻》2010年3月8日,网络资源:http://www.defensenews.com/story.php?i=4528377。]对于这样一种系统的评估,应当包括在未来各种作战环境中,继续依赖旋翼飞机和以C-130运输机为基础的能力进行特种作战部队远程输送所带来的风险。
五、创造优势态势
“你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美国在我们附近的军事存在不再是属于美国的力量,因为这一力量,在某些形势下,会变成由我们所控制的人质。”
——伊朗前国防部长阿里·沙姆卡尼
国防部已经在波斯湾地区发展了一种态势,能够部署大规模联合部队击败如沃夫维兹(Wolfowitz)博士于1979年主持的一项分析工作所构想的主要侵犯活动。虽然,美国的波斯湾军事态势在过去30年来为中央司令部的作战行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却可能无法适应逐渐成型的新安全形势。考虑到可能会由敌对性伊朗政权带来的威胁,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本报告强调,美国如目前所组织的波斯湾态势,将不再是一种“资产”,而更像是一种“债务”。
美国国防部应当根据这些新兴威胁,重新评估美国的军事态势。这一评估,应当充分考虑伊朗利用非对称手段阻挠美国力量投送行动、胁迫其邻国的可能,而不是像1990年伊朗入侵科威特那样的大规模侵犯活动。评估还必须力求创造一种态势,确保美国不管在平时还是在战时都能够继续介入波斯湾及其能源,通过降低伊朗发动先制打击的意图增强地区稳定性。最后,这一评估必须考虑能够支持赋能性作战概念的态势构建措施,保持美国在威慑失效时在该地区的军事活动自由。以下各项措施将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
(一)减少美国部队在波斯湾的弱点
针对新兴威胁实际而高速美国的波斯湾态势,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美国部队为支持重要威慑和确保任务目标达成而需要的地区。相反,中央司令部应当继续在该地区永久性驻扎或者轮流性部署少量陆基部队,作为对抗侵犯活动和先头部队或者支援友邦国家的快速反应部队。实际上,未来的近距态势要求美国在支持导弹防御、合作伙伴能力建设、反恐作战等能够帮助地区性合作伙伴国家抵抗由伊朗及其代理集团入侵活动的任务的同时,减少军队在陆地上的总体兵力存在。
针对导弹打击或者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攻击加固近距基地和导弹设施,将有助于在伊朗先制打击时保护美国及合作伙伴国家的人员和装备。另外,加固基地有助于削弱伊朗或其代理集团达成一次毁灭性打击的信心,从而使其放弃侵犯活动。为达到这一目的,国防部应当与现有或者未来的东道国家共同合作,增加其基地内加固掩体的数量并提高质量。应当建设新的导弹防御阵地,对抗弹道导弹或者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的攻击,对于雷达等难以加固的设施,应当能够快速转移部署,以拉回伊朗瞄准攻击的难度。
国防部应当寻求东道国的同意,创立横跨波斯湾半岛的共享作战点网络,用于在危机时分散部署于波斯湾的部队。要经常性地在这些远征陆上基地之间转移美国部队,这将进一步增加伊朗导弹瞄准攻击的难度。
同样,国防部应当着手转变其在波斯湾的因有海上态势。目前,由于海军缺少大量小型舰艇,造价昂贵的“宙斯盾”战舰执行着不必要的前沿存在任务。相对而言,未来的海上态势将更加强调濒海战斗舰、无人机和水面水下系统以及特种作战部队的运用,以维持地区性威慑态势。大型战舰如“宙斯盾”巡洋舰和驱逐舰将在与伊朗产生摩擦冲突时担负更为重大的任务,但是,伊朗不断提高的海上封锁能力将会在摩擦初期将这些兵力拒阻于波斯湾之外。
(二)发展从拓展范围作战的态势
美国海军过去20年来的波斯湾突发事件作战概念,主要是靠把短程战术航空兵和支援设施部署于近距基地之内,建立空中优势,实现“迅速阻止”敌军。未来,伊朗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网络将使大量近距基地无法在可接爱的风险水平下继续使用,特别是在摩擦冲突爆发的初期阶段,伊朗的各方面实力将达到顶峰。另外,在网络化作战的时代里,在拥有了能够往返位于作战地点较远处的设施的能力后,我们没有必要去维持邻近伊朗的重要指挥和控制单位。
1.创造多样化态势
将部队部署于近距基地可能会遭受伊朗的先期打击,或者由于政治性原因而无法在危机时加以运用,因此,国防部应当创造一种更为多样化的态势,将主要兵力部署伊朗反介入威胁圈之外的海上基地,在需要时由此发起行动。这种驻扎基地有数百个候选地点,包括位于南欧、高加索地区和黑海地区、中亚、东非、也门索科特拉岛和塞内加尔塞舌尔群岛的现有民用和军用机场(见图12)。
![]() |
这些作战部位,可以是与美国盟友及合作伙伴国家共用的小型站点,而不是维持成本极为高昂的永久性大型海外基地。另外,这些前方作战部位可能无需与伊朗弹道导弹、制导火箭、炮弹、迫击炮弹和导弹以及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相对等的加固工作和迅速修复能力。
这种多样化态势,同时也会要求重视对那些能够远程保障作战的系统以及时空中加油、强生存能力通信系统和后勤补给网络等辅助能力的投资。例如,海军部和中央司令部应当考虑为美国海军中央司令部/第五舰队司令部设立后备地点。同样,空军、海军和中央司令部应当为目前设置于乌代德空军基地的联合空战中心评估后备地点。这些后备选择,应当包括能够迅速从近波斯湾地区转移至更为安全的远距作战部位的海基作战中心。
2.开发地区性反介入/区域拒止对抗网络
创造更为多样化的态势促成由外围发起的战斗行动,也可能被外界视为美国对于波斯湾地区安全责任履行的退化。对于这一点,国防部可以通过建设合作伙伴能力抵消这一认识,如先进的目标跟踪雷达、弹道导弹和对空防御系统、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海上交通线护卫舰艇等有助于维持波斯湾有利军事态势的能力。
3.重塑盟友和合作伙伴
美国可以采取措施,促成强化与波斯湾地区周边国家之间有关系的新态势。例如,将重心转移向边缘地区,可以强化与吉布提、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同时通过探索与土耳其、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国家共同处置突发事件,恢复与北约组织的关系。更关键的是,这种方式可以搭建美国与北约组织之间的桥梁,共同关注大西洋安全事务和未来安全问题。在从北约组织国家内部的美国基地撤出更多兵力以前,我们应当首先评估军队应当如何支持本报告所提出的波斯湾赋能作战概念。
结 语
美国当前的军事态势和向波斯湾地区投送兵力的传统性作战概念是基于数十年前的假设而形成的,而这一假设条件在当前新兴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将在海上、陆上、空中以及网络空间对美国军事构成挑战的现实面前,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伊朗正在发展和形成这样的能力,包括弹道导弹、海上封锁系统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能力必将严重威胁到美国的重要利益,即:波斯湾地区的稳定和能源贸易的安全。
本报告强调应发展新的赋能性作战概念,即“由外至内”作战概念,运用美国军事能力从外围发起战斗,对抗伊朗逐渐成型的能力、保持美国及合作伙伴国家在波斯湾的利益。此概念的中心是,把美国空中、海上危机反应部队部署于伊朗大多数反介入系统覆盖范围之外。通过这种优势态势,美国军队可以降低伊朗反介入/区域拒止兵力的密度,重新掌握活动自由。
要实施这一赋能概念,国防部将需要开发新的能力和多样化前沿态势,而目前这两方面均无实际措施。要在财政紧缩的时代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防决策层做出艰难选择:如果仅仅是投入更多资金用于获取新能力,美国军队将无法应对伊朗施加给我们的挑战。“空海一体战”和“由外至内”等作战概念,可以帮助决策者解决这些难题。从个体上说,这些概念可以明确特定能力短缺和地区性态势失衡。当这些概念得到结合,就可以明确美国军队能力不足或者过剩的更广泛领域。
“空海一体战”概念和“由外至内”概念所需要的能力有很多重复之处。两个概念都强调发展渗透轰炸机和航母舰载无人机等新型远程系统、增加美国水下远程武器储备、加强联合对空防御和导弹防御等事务的需要。那些在拒阻或者削弱敌方网络的同时保护美国及合作伙伴国家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网络的能力,对于西太平洋地区和西南亚地区的作战行动尤为重要。这两个地区的弹道导弹威胁,促成了美国对新型导弹防御系统的需求,如陆基和海基定向能武器,这些武器有助于创造更为有利的成本效益比率。
此外,“空海一体战”概念和“由外至内”概念还将有助于美国军队认清应当减少投资的领域。例如,那些需要直接进驻战场的部队仅仅适用于宽松和半宽松环境下的作战行动,而且仅限于执行一些“细化”任务,因此可以作为减少投资的候选对象。总之,在国防部在继续解决现有和新兴安全挑战的同时考虑对现有项目的调整措施时,我们应当强调那些能够在所有威胁环境下执行各种任务的多功能系统,同时降低对那些仅适用于宽松环境下行动的能力的关注度。知远/云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