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31日,美国陆军在确认需要一个独立的陆军运输管理机构后,成立了一个新的兵种——运输兵。自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陆军的运输任务就由军需兵和工程兵两个兵种承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运输需求,使美国陆军首次认识到有必要成立专一的军事运输管理机构。于是,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美国陆军运输兵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前几个月诞生了。
自美国军事史开始以来,军事运输就作为一项功能一直存在。美国军需部长期以来负责除港口运输船以外的货车与货船运输;因工程兵承担港口维护的任务,它负责港口运输船运输。当美国陆军在内战期间使用军用铁路的时候,因工程兵负责轨道修复和桥梁建设,铁路运输功能也由工程兵负责。
19世纪期间,美国陆军规模太小,因而不需要太专业化。因此,平时的运输需求可以由军需部管理。然而,在战争期间,军事运输需求通常扩展到管理不同模式的机构,如货车、船只与铁路管理机构。1912年,军需、给养、薪酬部队合并成为军需部队。
美国陆军运输机构的发展演变
自1898年入侵古巴开始,美国参与的战争都爆发在海外。第5军在佛罗里达州坦帕(Tampa)登船以及人员、动物与物资在古巴代基里(Daiquiri)和锡沃内(Siboney)卸载的彻底失败,使美国陆军认识到其无法承受港口业务的失败,它需要知道如何管理装卸港口、在光秃秃的沙滩上运输物资以及管理军队远洋运输船队的专业人员。
因此,美国陆军部(War Department, 1789-1947年)于1899年8月18日创建了隶属于军需部的陆军运输局(Army Transportation Service, ATS)。美国陆军运输局是随后成立的陆军运输兵的起源地,通过数次组织名称变更后发展成为目前的军事地面部署与配送司令部(Military Surface Deployment and Distribution Command, SDDC)。
1918年7月11日,美国远征军(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s)根据第114号总司令命令,成立汽车运输团(Motor Transport Corps),用于管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陆军新车队的卡车。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军需部队管理轮式车辆、码头装卸人员和陆军的深海船队,而工程兵部队负责铁路和港口运输船。
美国陆军很快意识到,它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管理日益增多的运输模式。1919年3月11日,美国陆军部长发布54号通令,将装载局和内陆交通局合并为运输局。1919年4月9日,根据第28号供应通告,总参谋部采购、仓储与交通部指示将汽车运输兵之外的所有运输活动,合并到运输局。像汽车运输部队一样,随着分支机构的自主性进一步发展,运输局创造了两种徽章。随着美国陆军规模日益扩大和运输模式日益多样化,将需要一个独立的专业机构管理运输功能,这一点越来越明显。
1919年,美国陆军部长(Secretary of War)任命弗兰•P•海因斯(Frank T. Hines)准将为首任运输局长,这为以后的陆军运输兵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因斯准将倡导必须集中控制战争部的所有运输事务。1920年6月4日的美国国防法案将铁路之外的所有军事运输归入陆军运输局管理,陆军运输局成为总军需部下一个独立的局,该法案于1920年7月15日生效。
然而,在同一年,美国国会要求缩减军队规模。因此,运输局也精简为军需兵总司令办公厅下辖的运输处(Transportation Division)。海因斯准将继续担任运输处处长,直到1922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1年12月7日,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舰队遭受轰炸,随后,美国参加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战争。动员大量资源并同时将其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部署到战场,使对军事运输设备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交通运输成为制约盟军战略的关键因素。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增加也要求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
这一次,美国毫不犹豫地实施交通管制。1942年3月,美国陆军组建供应局管辖下的运输处,当时该处由查尔斯P•格罗斯(Charles P. Gross, 后来升任少将)上校领导。1942年7月31日,在美国总统第9082号行政命令授权下,陆军成立作为独立兵种的运输部队。新的陆军运输兵从军需兵和工程兵那里接管深吃水船队,铁路、装卸与港口运输船部队。
军需兵保留卡车和新组建的两栖车辆部队,工程兵保留工程兵特种旅的实施陆军两栖登陆的突击登陆艇。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教训,美国陆军运输兵成立后主要管理交通或者运输与控制。它仅承担其他两个兵种不想负责的那些运输模式。
在战争期间,美国陆军运输兵负责训练基地向前线输送士兵和管理介乎装载与卸载之间的港口。因为轴心国(Axis Powers)知道使盟军无法利用深水港口的重要性,所以在港口安全前,陆军运输兵必须依靠登陆艇和两栖车辆通过光秃秃的沙滩运输人员与物资。
地中海战场的军事行动主要是确保阿尔及利亚奥兰(Oran)深水港安全,然后通过跨越北非到突尼斯的铁路运输人员和物资,作战部队可以从比塞大(Bizerte)港登船,之后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然后最终到达法国南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实施的两栖作战要比美国海军陆战队实施的两栖作战多,诺曼底战役中的首日登陆作战仍然是最大规模的两栖作战。在第1集团军(First Army)占领并在一个月后修复瑟堡(Cherbourg)深水港前,诺曼底登陆点一直保障三个集团军。这成为抢滩登陆作战的标准。
然而,美国陆军港口部队所取得成功,被美国空军摧毁科唐坦半岛(Cotentin Peninsula)外的铁路所抵消。创新交通管理方案,如特快货车等,有助于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从诺曼底快速突破。运输线路成为向德国心脏地带推进的生命线。
在南太平洋,美国陆军运输兵建立了一个小型船舶部门,从1942年夏天收回日本占领的新几内亚群岛开始,到第2特种工程兵抵达的整整一年间,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cArthur)陆军上将提供两栖运输能力。从瓜达尔卡纳尔岛(Guadalcanal)、遍布在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上的小岛屿,再到冲绳岛(Okinawa),陆军运输兵的货运船只和港口部队为美国陆军提供了持续保障。美国陆军运输兵的第43两栖卡车运输营甚至参加了硫磺岛(Iwo Jima)海上登陆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运输兵在国内输送士兵3000多万人次,在海外输送士兵700万人次,同时运输货物1.26亿吨。美国陆军运输兵不仅要保障在几个前线作战的美国陆军,还要在几个作战方向保障盟国军队,从而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条最长的运输线路:伊朗的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 )和横穿缅甸的利多公路(Ledo Road)。波斯走廊是一段长636英里的公路,再加上后面的铁路,从霍拉姆沙赫尔(Khorramshahr)到卡兹文(Kazvin),再到波罗的海,用于为攻击德国人的俄罗斯军队提供保障。利多公路从印度阿萨姆(Assam),通过山区和丛林到达昆明,全长1079英里,是同日本人作战的中国国民党军队的生命线。
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军事强国——日本和德国,都对美国能够产生的在全球各地调用并投射力量的速度与数量感到惊讶。美国的敌人简直就是由陆军运输兵从工厂运送到散兵坑的军事实力所击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期
凭借取得的成功,美国陆军部根据1946年7月24日的第77号最高司令命令,指示军需兵将运输和航空部队的职能与责任移交给运输兵。同年,位于弗吉尼亚州尤斯蒂斯堡(Fort Eustis)的运输学校将驾驶员之外的所有训练合并在一起,将铁路和海运综合能力联系在一起。1950年,美国陆军将深吃水船舶转交给军事海运司令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从而陆军不再拥有美军最大的海上船队。
同年,威廉•B•邦克(William B. Bunker)准将说服陆军运输兵司令弗兰克•S•小贝松(Frank S. Besson, Jr.)少将,使其相信直升机在后勤中具有重要性。结果,美国陆军于1950年5月批准成立5个直升机连,首个直升机连——第6运输连(直升机)于1952年7月正式启用。
与此同时,前苏联实现了从“铁幕”(Iron Curtain)后对东欧的控制,并在1949年引爆了其第一颗原子弹,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中国的政权。当朝鲜共产党人于1950年6月25日入侵韩国之时,导致共产主义世界与自由世界间“冷战”的第一次“军事摊牌”开始了。
朝鲜战争期间
美国干预朝鲜战争的首个目标是稳固釜山防线,撤退的美国军队已经被蜂拥而至的朝鲜军队围困在朝鲜半岛南端。釜山深水港在从日本运来士兵和物资的生命线中具有重要的联结作用。远东司令部(Far East Command)迅速成立釜山基地司令部(Pusan Base Command),第8057临时港口连立即行动,在1950年7月卸下30.9万吨物资。
1950年后期,第7港口运输营(后改建为第7运输大队)担负釜山港的控制任务,每个月卸下100多万吨物资。到1952年年底,第7港口运输营庆祝其通过釜山港运输了1亿吨物资。截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结束,釜山港卸下的物资量是其他所有韩国港口卸下物资量总和的三倍。
美国陆军运输兵同样支持了从仁川港和元山港发起的突防,将各路朝鲜军队驱赶到中国边境线。随后,中国的军事介入切断了联合国部队,第52运输营和第55运输营的卡车需要强行通过敌人伏击,救援第1陆战师和第2步兵师。这次行动使约翰•佩奇(John U.D.Page)中校成为美国陆军运输兵中首位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的获得者。
冷战期间
1954年,美国陆军工程兵把其登陆艇移交给陆军运输兵,从此陆军运输兵负责陆军的所有运输模式。巧合的是,美国海军解除对陆军船只规模的限制,使陆军可以建造多用途登陆舰(landing craft utility, LCU)。这导致美国陆军运输兵正式启用第159船运大队。
前苏联对欧洲的威胁,促使美国在和平时期做好应对敌人的准备。由于预期陆军将参与战争,美国陆军运输兵司令强烈拥护发展军事运输,并做出一系列指示。应急规划者们假设最坏的情况是,前苏联将使用其轰炸机甚至是核武器摧毁法国的固定港口,从而切断通往其欧洲目标的重要交通线路。如果出现这种紧急情况,美国陆军将严重依赖通过沙滩的行动。
从1954年开始,美国运输兵每年举行一次新滩头卸载演习(New Offshore Discharge Exercise, NODEX),直到1964年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 )下令美国陆军撤出法国。这种类型的行动更名为“沙滩上保障”,直到士兵们开始提出行动缩写“SOB”(注:俚语指“狗娘养的”)。之后,这些行动被称为岸上后勤(logistics-over-the-shore, LOTS)。
因为世界上90%的海滩坡度太小,以至于陆军登陆舰的斜坡道无法连接干燥的沙滩,贝松上将指示陆军运输兵投资发展较轻的、运输能力为5吨、15吨和60吨的两栖补给货船(amphibious resupply cargo, LARC)。贝松上将得到提升,成为美国陆军运输兵的首位四星上将。在下一场战争中,在两栖舰船和水运工具上的投资带来了丰厚回报。
越南战争期间
越南战争开始时,美国军队在南越军队中担任顾问,早在1961年12月运输兵的直升机连作为首批成建制单位抵达越南。1965年夏天,随着美国军队在战争中承担更多地面控制责任,陆军运输部队首次伴随执行大量部队集结的任务。
为了减轻南越西贡商业港口的压力,同时也为了缩短地面交通线,美国陆军运输兵在归仁(Qui Nhon)、金兰湾(Cam Rahn Bay)和新港(Newport)等地建立几个次级港口,同时沿海岸线建立了众多的两栖补给货船登陆点。由于越南海岸线长、运河和河流系统发达,美国陆军的水运船艇交付了绝大多数的货物。为增强车队应对沿途伏击的自我保护能力,货车连装备了安装机枪的卡车。随着货车驾驶员参与战斗,美国陆军运输兵下士拉里•达尔(Larry Dahl)和军士长威廉•西伊(William Seay)又获得了另外两枚荣誉奖章。
1965年,战斗航空部队成立,航空运输开始从美国陆军运输兵中分离出来。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陆军运输兵保留航空维修部队,直到航空兵在1983年成为独立的兵种。
越南战争后的时期
在越南战争之后,美国陆军重新聚焦前苏联可能通过德国富尔达峡谷(Fulda Gap)发动攻击。然而,1983年对加勒比海小岛国格林纳达的联合介入,要求武装部队修订条令和改编机构。此次军事行动获得的一个教训是有必要成立单独的战略运输管理部门。作为回应,美国运输司令部(U.S. Transportation Command)于1987年成立,负责对军事交通管理司令部(Military Traffic Management Command, MTMC, 后来更名为地面部署与配送司令部, SDDC)、军事海运司令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和空中机动司令部(Air Mobility Command)实施控制与指挥。
同时,美国陆军运输兵成建制的运输控制营和运输控制局(Transportation movement control agencies, TMCA)管理战区级的运输。1986年7月31日,美国陆军运输兵加入美国陆军团建制(U.S. Army Regimental System),这是其发展历程中又一里程碑事件。
在1989年美军攻入巴拿马期间,美国陆军运输兵负责运营的两个机场,在后继部队进入战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许多紧急情况下,从冲突一开始,美国陆军运输兵就必须开设和运营港口。
全球部署阶段
1990年,美国陆军为应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实施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规模(第3集团军、第7军和第18空降军)的部署。第7运输大队和第32运输大队,在沙特阿拉伯开设港口、集结足够部队和物资,以阻止伊拉克任何进一步发动侵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后,它们秘密地将第18空降军输送到伊拉克对面边界,同时为第18空降军驱入科威特和伊拉克提供物资。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第7运输大队于1992年在索马里开设港口、于1994年在海地开设港口,第37运输大队1995年在波斯尼亚、1999年在科索沃输送和持续保障作战部队。美国陆军运输兵也支持世界各地的灾难与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随着2001年开始实施全球反恐战争,美国陆军运输兵在阿富汗和非洲之角运营机场。但是,从2003年3月开始,美国军队大举地面攻入伊拉克,这要求第7运输大队和第1运输控制局在科威特开设海港和机场。随着快速攻陷巴格达,美国陆军运输兵驾驶员再次成为作战士兵,在越南战争后遗弃的安装机枪卡车构想再次复兴,他们沿800公里的补给线路负责自身安全。
陆军运输兵转型
尽管伊拉克战争清楚表明有必要成立运输大队总部来管理多达4个的运输营,以清理港口和将物资运出科威特,但是陆军经历了更小型、更精简、更模块化的力量转型。旅战斗队取代师成为新的兵力结构的重心,多功能的持续保障旅取代了彼此分裂的后勤机构。这开始扭转自第二次战以来所取得的进展。
2004年,军事交通管理司令部变成多功能的地面部署与配送司令部。2007年,地面部署与配送司令部开始负责终端到终端的部署,在阿富汗巴格拉姆(Bagram)和伊拉克巴拉德蟒蛇营地(Camp Anaconda)组建部署与配送分队。地面部署与配送司令部开始寻找卸载港口以外的设施。
2005年基地关闭与调整(base closure and realignment, BRAC)法案决定合并陆军相关学校。这导致运输学校部分机构在2010年搬迁到弗吉尼亚州李堡( Fort Lee),合并到军械学校,运输学校剩下的部分机构仍然在尤斯蒂斯堡(Fort Eustis)。
经过第二轮部署从科威特返回后,第7运输大队改编为持续保障旅。陆军从而失去其唯一的港口开设旅级总部——当第18空降军在海地地震后必须实施救灾行动时,2010年改编产生的影响显示出来。地面部署与配送司令部为挑战升级做好准备,快速部署第7持续保障旅,看哪个分队可以首先到达海地并实施联合岸上后勤行动。地面部署与配送司令部第832运输营先于第7持续保障旅位于尤斯蒂斯堡的第10营到达,原因仅在于前者从佛罗里达州出发的航行距离较短。
第二年,美国陆军赋予地面部署与配送司令部监管联合海岸后勤作业和陆军水上运输工具的责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陆军运输局承担同样的责任。在海地获得的经验也使美国陆军认识到,它需要一个具有战区港口开设能力的旅(基本像以前的第7运输大队)。然而,随着运输部队减少,陆军这样做将是重走老路。
在相互争夺资源的时期,美国陆军以后勤单位为代价,拼命保住旅战斗队。随着近年来陆军进行总体分析评估,除了2个运输终端营(提供陆军保留的联合海岸联合后勤能力)和5个运输控制营除外,其他所有的运输营部组织与装备表将被提议废除。美国陆军已经放弃了所有的运输汽车营营部——每场战争都证明非常需要的能力。
美国陆军运输兵的主要职能变成运输控制,该兵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就是为了执行此项职能。地面部署与配送司令部将负责装卸港口、联合海岸后勤作业和陆军水上运输工具,就像其前身陆军运输局在1989年成立后所承担的职能那样。随着陆军运输兵连队功能的缺失,美国陆军将更加依赖民间承包商,从而导致陆军后勤职能慢慢民事化,这项职能在1912年实现军事化。
美国陆军一直需要军事运输,但过去以不同的方式实施管理。历史教训告诫我们,对于运输功能,有必要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并实施独特的管理。但是,随着军事资源的减少,这些运输专业人员将需要在如何完成未来的任务方面作出更多创新。
作者简介
理查德•E•基尔布兰(Richard E. Killblane)自2000年以来就一直在位于弗吉尼亚州尤斯蒂斯堡的陆军运输中心研究指挥历史。他曾经从美国军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从圣迭戈大学历史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他也曾经在步兵部队和特种部队担任军官,是参加过中美洲平叛行动和巴拿马“正义事业”行动(Operation Just Cause)的老兵。他出版过《美国陆军车队警戒史》等专著。知远/杜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