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越南战争中,美国依赖空中力量阻滞北越地面部队的大规模常规进攻。这就是“后卫1号”(Linebacker I )作战行动。
当时,很少有人想过要经受此种考验。那是1972年,美国人撤出越南,并将防务移交给南越军队。美国驻越南军队由1968年巅峰时期的超过50万人下降到1972年1月的15.6万人,单是1971年一年就撤军17.9万人。当时计划在1972年7月将驻军减少到6.7万人。
理查德•M•尼克松总统将这一政策称之为“越南化”。在这一设想背后,尼克松政府正在巴黎进行和平谈判,旨在让美国和北越同时从南越撤军,保证南越不受侵犯。部分协议却是一种誓言——在必要的情况下将派海军和空军力量重返南越。
当时美国的大战略发生了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使得北越的攻击行动成为迟早的事。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问中国。1972年5月,把冷战带入缓和时期的莫斯科峰会将会如期举行。
河内注意到了这一点。北越政府还没有达到其在共产主义政府下统一整个越南的目标。超级大国之间的相互接近将会威胁到北越所能获得的支持。对支持破碎的南越进行一次成功的攻击行动将会扭转局势,使得河内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因此,北越在1972年3月30日发起了所谓的“东部攻势”作战。
这次进攻行动并非出乎意料。自1968年的“春节攻势”失败后,武元甲将军在这几年中重新武装了北越军队。在非武装区,北越聚集了3个师的兵力,共计3万人,装备200辆苏式T-54坦克。在几天时间内,北越从3条战线发起了攻击,绵延至老挝边境。北越计划迅速将南越分割为三部分,并迅速夺占南越首府西贡。
阮天兴和杰罗尔德•L•谢克特在他们1986年出版的《宫廷文件》一书中写道:“北越人明白,他们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
武元甲想利用美国撤军之机发起进攻。武元甲也怀疑他的南方对手——所谓的越南共和国陆军(ARVN)——是否会进行顽强抵抗,因为他们在最近进攻老挝的失败战斗中表现很差。武元甲的军队所能获得的任何胜利都将成为谈判的筹码。
武元甲的传记作家皮特•G•麦克唐纳德证实,“最终导致天平失衡的关键因素是尼克松总统访华,这使得河内政治局怀疑中国是否会像以前那样继续支持他们。”
远征空中力量
为了对抗武元甲的进攻,首要任务是将战斗机尽快送回战区。应急计划要求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快速介入,增强南越军队的防御力量,但是这一计划从未执行过。
没有人知道空中力量能否及时返回战区,从而阻止敌人达到目标。
“后卫1号”作战行动时任太平洋空军司令的卢修斯•D•小克雷将军说,“如果有人告诉我……你想从新墨西哥州的霍洛曼空军基地调遣一个战斗机联队,在一周之内飞赴海外并迅速投入战斗,那么我会说,‘你个神经病!’”。
美国空军的快速部署被称为“持续守卫”(Constant Guard)。4月5日开始的第一阶段行动中,38架C-141运输机在72小时内将人员和货物运送到了泰国。堪萨斯州麦康奈尔空军基地的F-105战斗机飞赴泰国呵叻空军基地。
第一批来自北卡罗来纳州西摩•约翰逊空军基地的18架F-4E战斗机于4月11日抵达,另外18架在一天后抵达。“持续守卫”第二阶段是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调遣佛罗里达州霍姆斯特德空军基地和埃格林空军基地的另外36架F-4。
在“持续守卫”第三阶段,霍洛曼空军基地的72架F-4被派往泰国塔克里空军基地。
轰炸机部队也作出了反应。在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子弹射击”(Bullet Shot)行动中,120架B-52轰炸机在4月至6月间部署到了关岛和泰国。战区的加油机数量也从30架增加到了114架。在4月1日至5月24日期间,美国空军在东南亚地区可供作战的攻击机数量从375架增加到625架;到7月底,数量接近900——历史学家爱德华•马克指出。
克雷指出,“我认为这次行动充分证明美国空军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熟。它显示了我们能够到达世界任何地点执行任务的灵活性。”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也快速进入战区。4月初,美国海军陆战队4个F-4中队部署到了南越的岘港。当攻击行动开始时,美国海军的两艘航空母舰也已经就位。另外3艘在4月初到达,第5艘部署在东南亚地区,第6艘在4月30日到达。
武元甲的攻击计划
北越同时展开三路攻击:
第一军区:在这一地区,北越两个师又3个团的兵力对广治省(Quang Tri)“东部攻势”作战。另外一个师从西部向顺化(Hue)进攻。在这一地区的越南共和国陆军不断后退,直到新的军事指挥官接管防御。作战转折点是美正(My Chanh)河防御战。
第二军区:1972年4月1日,北越军队攻击了中部高原,直指昆嵩(Kontum)和波来古(Pleiku)。决战是昆嵩防御战。
第三军区:第三军区的潜在进攻目标是夺取西贡。4月2日,北越军队沿着通往西贡的公路攻击。他们完成了初步作战目标,之后在安禄(An Loc)展开激战。
武元甲在所有地区都占据着几项优势。其中一项是通过老挝的陆路补充部队。4月云层高度较低——限制了战术飞机的威力。这次攻击作战也是北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苏联坦克。据武元甲的传记作家说,苏联T-54和T-72的使用是武元甲增加突破希望的新因素。
事实却并非如此。历史学家厄尔•H•小提尔福特在他的《准备》一书中写道,“后卫1号”行动最终“阻滞了北越的入侵,并严重打击了北越的军事实力,以致河内被迫进行1968年和谈开始以来的第一次认真谈判。”
随着远征空中力量陆续进入泰国基地,华盛顿扩大了战争。1968年,林登•B•约翰逊总统停止了对北越的轰炸,条件是北越军队停止攻击非军事化区(DMZ)。武元甲的入侵破坏了协议。
4月2日,美国飞机奉命执行1968年以来对北越的首次轰炸。4月4日,尼克松告诉自己的顾问:“天气赶紧放晴吧。那帮混蛋以前遭到的轰炸从来没有这次这么猛烈,但是天气是个问题。”
从4月6日至5月9日进行的“自由快车行动”旨在切断武元甲进攻部队的补给和运输线。1972年5月1日,与北越外交官进行了一场毫无成果的会议之后,尼克松又下了一把赌注,决心击溃这次入侵。
尼克松将作战行动扩大,并赋予新的代号“后卫”。他告诉自己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A•基辛格,他决心“寻求突破”。
美国飞机几乎可以攻击整个北越。5月8日,美军得到了攻击河内和在海防港布雷的授权。与此同时,尼克松重申1971年的停火提议。
但是对北越施加的压力不是唯一要点。战场空中力量才是重中之重——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为第三军区安禄附近被包围的防御部队提供补给。尼克松指出,尽管把所有力量都施加给了河内和海防,南越人也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
空中控制和协调是第一要务。在第一军区,空中环境很艰难:北越已经把SA-2部署到这一地区。2月17日,北越发射了81枚SA-2导弹,击落了3架F-4。4月,飞行员报告说在南越发现SA-7投入作战。这些地对空导弹最终会被前进空中控制员(FAC)和攻击机所消灭。
在地面上,战役需要美国顾问、空军人员和南越部队密切配合。
“到1972年,仍然有部分美国空中联络官(ALO)在战区中,”2007年美国空军中将马修•C•布兰德在其美国陆军指挥和参谋学院的硕士论文中写道。从那时起,大多数终端空中控制都是由机载前进空中控制员(FAC-A)完成的。
美国空中力量能够阻滞第一军区的攻击吗?战场的胶着态势维持了几个星期。整个非军事区都是北越军队,他们在向南移动,也在向东攻击,越过了以前在溪山(Khe Sanh)的火力点。他们的目标是古城顺化。在北越和顺化之间是东河(Dong Ha)和广治,有一条铁路和一条公路直通顺化。
此时,武元甲的部队已经夺取了12个火力控制基地,使得美军只能通过舰炮火力和飞机空袭为防御者提供支援。进攻是在4月27日开始的,当时天气很糟糕。第二天东河就陷落了。4月29日,4个北越师,大约4万人向广治推进。
在夜间作战中,美国陆军第18骑兵团守住了城市北部的一座桥梁,而美军的空袭摧毁了进攻桥梁的5辆坦克。5月1日,越南共和国陆军逃离广治,在通往顺化的道路上到处是丢弃的装备。
广治溃败之后,一位新的南越指挥官接管了防务。吴光祥中将用了5月第一个星期的7天时间在美正河(位于广治南部,广治与顺化三分之一的距离上)建立了一道新防线。吴光祥还要求对正在逼近顺化的北越军队进行空中阻击。吴光祥命令空中力量对130毫米大炮、坦克、小口径炮和卡车进行攻击。在3天的时间内,战斗机摧毁了非军事区与吴光祥的美正河防线之间的45座桥梁。
利用激光制导炸弹攻击坦克的新战术帮助南越人守住了防线。在距离美正河一英里处,一位前进空中控制员惊愕地看到他呼叫来的两架F-4用激光瞄准和摧毁了一辆T-54和一辆PT-76。1972年4月至5月间,攻击机、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摧毁了超过70%的坦克。
到5月13日,吴光祥的军队开始了有限的反击。B-52和战斗机为地面推进部队打头阵。转折点在1972年5月20日至5月29日到来。北越进行了最后一次攻击,在多处强渡美正河。在空中支援下,吴光祥的人数占优的防御部队守住了防线。战术空中力量摧毁了18辆坦克。5月29日,最后一支北越军队撤到美正河对岸。
第一军区的战斗本身也可以看作一场空中战役。1972年4月至6月间,美军飞机在第一军区起飞了18000架次。6月底,吴光祥的军队转入进攻,向北重新夺回广治。武元甲最强的一次进攻被阻滞了,并开始后退。
第二和第三军区
第二和第三军区的作战也严重依赖空中力量。在第二军区,武元甲的目标包括波来古市,这里的战斗在战役初期就打响了。
同样,武元甲的军队初期获胜,包括占领了重要的达喀图(Dak To)机场。南越军队向后撤退,在昆嵩站稳了脚。
4月24日,北越军队切断了波来古北部的14号公路,使得“昆嵩的防御部队在猛烈和密集的炮火中几乎孤立无援,除了空中补给之外”,美国空军在《空中力量和1972年春季攻势》这本专著中写道。
美国的C-130运输机和南越空军的飞机空投燃料、弹药和大米。夜间行动奏效了,但是几架C-123和其他飞机在昆嵩机场毁于敌人的炮火袭击。5月末和6月,空投成为主要的补给方式。
空中力量也是防御者唯一的机动性远程进攻火力。武装直升机和战术飞机在5月14日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击。到5月18日,美国陆军直升机声称在昆嵩附近使用导管发射、光学跟踪、有线制导(TOW)导弹摧毁了11辆T-54坦克,美国空军飞行员声称摧毁18辆坦克。
5月26日,昆嵩受到了密集的炮火攻击,并逼近跑道。B-52、固定翼空中炮艇和战术飞机进行了反击。但是5月,B-52就在第二军区起飞了1000架次。据美国空军专著称,太平洋空军得出了“空中力量对每天地面局势的影响非常大”的结论。空中力量帮助防御者守住了昆嵩,反击了敌人的围困,摧毁了敌人获得更多领土的能力。
安禄(距离西贡仅有60英里)防御战决定了第三军区的战局。共有两万名军事与文职人员被困于此。武元甲的军队控制了城市南部的13号公路,安禄的交通被切断了。
在4月的前两个星期,第三军区的战术飞机起飞了2500架次,大都是围绕陷落了的绿宁(Loc Ninh)和坚守着的安禄。安禄成为阻止武元甲的军队沿着13号公路向西贡推进的关键。
B-52进行了近地空中支援。据美国空军专著记载,美国陆军准将约翰•R•麦吉菲特三世将B-52描述为“我们能够使用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解释道,重型轰炸机的威胁迫使敌人分成小队行动,一旦他们聚集就会遭受可怕的损失。
武装直升机和美国顾问协同使用精准而猛烈的火力攻击建筑物和街道,以消灭渗透进城市的北越军队。在战斗中,南越陆军的防御部队和美国顾问(包括两个游骑兵营)都依赖空投补给。
6月12日,最后一支北越军队被逐出安禄,6月18日,包围解除。到1972年6月底,三个军区的南越军队转入进攻。武元甲的计划失败了。
美国空军专著总结道,“战术空中支援对南越三个军区的主要战役发挥了直接作用,先迟缓后击溃共产主义冲击。”
美国空军历史研究办公室的情况简报对这次作战结果总结道:“尼克松使用空中力量扰乱了敌人的补给线,在战场上杀伤了大量敌军,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并将敌人向后驱逐了一段距离,在这一切都是在没有重新增加他从南越撤出的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当攻势结束时,仅有4万3千名美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留在战区。
参与“后卫”行动的空中力量阻止了入侵。
“后卫1号”作战行动的教训
“后卫”行动是先进空中攻击技术和掌握战役主动权的突破。
美国空军和海军的飞机对包括坦克在内的北越机动部队取得了重大胜利。在重要的战斗中,例如安禄围困战,攻击直升机、战斗机和B-52轰炸机都摧毁过运动中的坦克。
尽管在政治上出现不利情况,尼克松通过取消数年前“滚雷”行动中的种种作战限制,使得空中力量得到了更有效的发挥。
一篇美国空军报告发现,“‘后卫’行动几乎允许攻击任何有价值的军事目标的宽泛授权,与‘滚雷’行动中存在的广泛而摇摆不定的限制形成了鲜明对比”。“滚雷”行动是美国在1965年至1968年间对北越发起的一场空中战役。攻击范围先是限制在距离中国边境30英里以内,后来改为仅15英里。“后卫1号”作战行动仅对河内少数地区和目标进行了限制。
尼克松及其助手确定了主要目标清单,其他攻击决定交给了战区指挥官。
“后卫1号”作战行动也得益于北越使用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来维持地面作战的作战方式转变。与游击战相比,这种作战方式更依赖后勤,这就把补给线暴露给了空中封锁。
美国空中力量的沉重分量给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实际上,“后卫1号”作战行动为未来战役的胜利埋下了种子,并成为灵活运用空中力量来阻滞和阻止敌人地面部队达成目标的战略模板。到了2012年,这一战略仍是美国的核心政策之一。
武元甲自己总结得最好。尽管他最终在1975年占领了南越,他仍对战斗中空中力量的角色给出了不大情愿的承认。
“美国空军是一支非常强大的空中力量,”他在这次战斗10年后的一次采访中称,“当然,空军对战场有影响力。它是一张王牌。”知远/苏霍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